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但甲骨文之前文字什么样?一直没有样品。
“西南濒危文字展”,以清华大学牵头的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的抢救、整理与研究”第一手材料和成果为基础,展示甲骨文之前的各种文字形态并揭示其理论价值—何以文字、文字的发生发展!
2025年4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图书馆藏西南濒危文字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李文正馆)四层举行。本展览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及国杰研究院非遗文化项目研发部协办,展期将持续至5月31日。
开幕式于上午10:00正式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嘉宾参加,包括高校学者、非遗传承人、媒体代表等。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董志翘,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原院长才让太教授,云南省迪庆州政协副主席陈俊明,甘肃省陇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张金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安才旦研究员,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杨凯,湖南省江永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蒋剑平,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建莉教授,国杰研究院副院长富志侠,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天树教授,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冯劲涛,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石磊出席了开幕式,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魏成光主持开幕式。

首先,董志翘教授为开幕式致辞。随后,活动发布两项重要研究成果:赵丽明教授发表《揭示甲骨文前的文字形态—何以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石磊为赵丽明教授的新著《百年不孤独:阳焕宜与女书》揭幕。清华大学出版社自2015年出版赵丽明教授著作《传奇女书》以来,已经输出意大利文版,意大利文版《传奇女书》入选意大利著名媒体《全景》评选的2021年度好书。2025年,《传奇女书》土耳其版也在土耳其出版面世。


主题发言环节汇聚多位知名学者。董志翘教授、孙玉文教授、黄天树教授、才让太教授、安才旦研究员和王建莉教授围绕也谈“文字”“文献”与“文化”、秦朝“朕”称考源、自源文字与他源文字、甘青川藏地民间古文字遗存、女书: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从“西南濒危文字抢救项目的时代价值”“女书的现实意义和国际化影响”等几个角度,讨论了此次展览所呈现的清华学者四十多年西南濒危文字的田野实地研究成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影响力。郑筱筠教授对此次展览和赵丽明教授的著作走向世界进行了精彩点评。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强调,古老文字研究任务艰巨,不但要做好传承,而且要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要做好年轻学者的培养工作,让这项跨学科研究后继有人。








捐赠环节,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云南省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女书博物馆、湖南省雨花非遗馆、无锡永明女书研究中心向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赠送了水书、女书和东巴文字作品等珍贵文献。




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了实物展区,展出珍贵的西南濒危文字文献,由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人文社科图书馆协助完成布展工作。
展览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与实物展示,为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倡导原创性研究,推动濒危文字的研究与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华大学图书馆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为濒危文字的传承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