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人文通识系列又添新书! 简明晚清史重磅来袭!

 

编辑推荐

李开元、罗新、杨念群、张宏杰、马伯庸联袂推荐

见人、见事、见世道,有理、有据、有感情,见兴、见衰、见人心,有古、有今、有未来

在微观细节中理解宏观冲突、在真实语境中推论微妙心理、在历史必然中解释历史偶然、在中国和世界的宏观视野中揭示历史因果链条

在历史语境中评判历史,重新解读晚清历史

尊重人性,勇于从常识和心理进行推理分析

竞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建立对晚清具象认知

图书简介

本书融合通史、纪事本末等体例优点,以传统与现代、公心与私欲、平衡与失衡、理性与感性为抓手,以夹叙夹议的风格,梳理了从嘉庆帝亲政(1799)到清帝退位(1912)的中国历史进程。

在全球视野中解读政治运行,在因果链条中分析历史事件,力求“通古今之变”。在微观细节中理解宏观冲突,在真实语境中推论微妙心理,力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选配三百余张图片,帮助读者建立晚清具象认知。

见人、见事、见世道,有理、有据、有感情,

见兴、见衰、见人心,有古、有今、有未来。

简明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繁杂。

作者简介

姜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已出版《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在清末的实践》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十余篇次。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青年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等十余项教学科研荣誉。

目录

第一章 康乾盛世的结束/1
第二章 嘉庆帝的大苦恼/28
第三章 鸦片贸易与虎门销烟/57
第四章 武力与观念角力下的鸦片战争/82
第五章 英法联军进北京/114
第六章 辛酉政变与慈禧太后逆天改命/141
第七章 太平天国的天堂梦/166
第八章 曾国藩与湘淮系督抚崛起/190
第九章 “同光中兴”与最后的宁静时光/214
第十章 洋务运动的成与败/241
第十一章 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265
第十二章 稀里糊涂的中法战争/289
第十三章 甲申易枢与“同光中兴”结束/311
第十四章 光绪帝亲政及其悲剧根源/331
第十五章 彻底改变中国的甲午战争/356
第十六章 贻害无穷的《马关条约》/380
第十七章 瓜分狂潮与救亡图存/401
第十八章 戊戌变法的是与非/422
第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庚子事变/451
第二十章 箭在弦上的清末新政/483
第二十一章 新兴阶层趁势崛起/510
第二十二章 革命已成燎原之势/532
第二十三章 日俄战争重伤清朝/554
第二十四章 预备立宪踉跄而行/577
第二十五章 丁未政潮满盘皆输/598
第二十六章 载沣摄政昏招迭出/626
第二十七章 请愿运动急湍澎湃/650
第二十八章 辛亥革命摧枯拉朽/675
结 语/702

资料引用说明/705
后 记/713

试读

小引
崩解,可能是形容清朝结束最恰当的词。
中国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王朝,清朝的结束最为独特。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几个月,全国乃至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能料到,这个已经平稳运行了两百多年的庞大王朝,会在两三个月内轰然崩解。
回首去看,一切好像命定的一样,清朝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崩解。再回首去想,一切好像并非注定如此,悲剧本可以一次一次避免。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这个理解现代中国绕不开的核心问题,二十余年来一直吸引着我、困扰着我。
二十余年前,在大二“中国近现代史”课上,我首次注意到清朝灭亡的独特性。此后就逐渐把研究兴趣确定在中国近代史领域。2011年,我在大学课堂上讲授“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课程,开始直接思考这个问题。2015年,我以“谁推倒了大清帝国”为题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开始集中精力于这个问题。几年前,我产生了写这部小书的想法。最近三年,我的主要心思都花在围绕“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这个核心问题来撰写这部小书。
可是,近代中国纷繁复杂,争议不断,我怎样把历史进程要言不烦地梳理出来,把重大关节有理有据地分析出来,把可供后人汲取的经验教训生动活泼地凝练出来?
经过思考,我想采取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既要坚持唯物史观和主流价值观念,也要尽量回到历史现场,从历史参与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既要以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为依据,也要尽量摆脱实证主义束缚,勇于提出自己的推理分析和主观认识;
第三,既要通过微观细节和故事来提升可读性,也要尽量化繁为简,在中国和世界的宏观视野中揭示历史因果链条。
历史没有必然的因果律,却有客观的因果链条。这部小书就是想通过对历史事件内部因果链条的梳理分析,用30余万字来回答“清朝究竟是如何崩解的”这个我思索了二十余年的问题。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这部书,有必要提示一下写作时我关注的几对重要关系。
第一,传统与现代。清朝既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的“元问题”,都在清朝出现并被初步探讨实践。清朝的崩解,是传统中国和现代世界碰撞的必然产物!这是本书解释很多历史事件的着眼点。传统观念知识体系的维护与崩解、传统政治体系的维护与崩解、“朝贡体系”的维护与崩解是其中的核心。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要解释清朝的崩解,就需要从传统中国时期开始。也就是说,要把辛亥革命为什么那么快成功这样一个短时段问题,放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长时段和整个晚清这个中时段里才能解释清楚。这就是这部小书从嘉庆帝继位写起而不是从鸦片战争写起的原因。
第二,公心与私欲。我认为,理解传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四个关键字是公、私、远、近。一心为公,政通人和,一心为私,自毁长城。政通人和之时,人们心态宽容,对政府的信任度就高。内外交困,会放大问题,信任度越来越低,善意也会被误解。信任度不足,人与人之间便分出了远近。关系有了远近,就有了政治斗争和利益集团。从乾隆帝驾崩后嘉庆帝立即铲除和珅到辛亥革命时期载沣被迫退位,朝廷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止过。对官员因循怠玩的痛斥与打击贯穿了这一时期,各级官员的“糊弄学”也贯穿始终。起落浮沉,都绕不开人心中的公、私、远、近。这是这部小书比较重视历史人物心理分析的原因。
第三,平衡与失衡。故宫中和殿上悬挂的“允执厥中”匾额,体现了清朝皇权执掌者对传统政治精髓的理解和认可。有着满与汉二元分立体制的清朝,非常考验皇权执掌者平衡的智慧和技术。进入晚清以后,满与汉之外,又有了中与外、清与浊的问题,情况更加复杂。政治运行的平衡一次次被打破,又一次次重建。直到满与汉、中与外、清与浊的平衡全都被打破,清朝的崩解也就到来了。这是这部小书重点分析各时代政治运行结构的原因。
第四,理性与感性。政治需要理性,但政治人物作为一个拥有七情六欲的人,无法摆脱感性。理性通往历史必然,感性造就历史偶然,两者相互转化。通读晚清史,总能感觉到微妙而不可明说的情绪在政治运行的最关键处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比如戊戌变法中“围园劫后”事件给慈禧太后带来的情感创伤,深刻影响了此后十余年的朝廷政局变化和中国历史进程。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意气用事改写历史只是偶然吗?其实这是人性的必然。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小书希望在历史进程中解释历史偶然事件。
本书的体例是通史、章节体和纪事本末体的融合。总体上,这本书是一部“晚清通史”,但是又按章节体编排,每一章又尽量聚焦在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上。任何历史书写都是“上帝视角”。想让人看清楚历史事件的始末与因果,就必须勇敢地“通古今之变”。章节体是现代产物,优点是能较好掌握写作节奏。“纪事本末体是历史的正宗方法”,有助于梳理历史事件因果链条。这样的体例融合,比较适合这部小书事实叙述和分析推理结合的风格。仅仅依靠证据不能复原历史,合理的推理和叙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历史是建立在“具象真实”之上的,仅仅依靠文字不能真确理解历史。为了帮助读者更感性地了解晚清,建立具象认知,我在讲述重要事件和人物时,尽量配上必要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是历史资料,有的是现场考察时自己拍摄的。图片不仅为内容提供感性视觉证据,提供文字不能展现的空间信息,还能弥补正文内容的一些不足。
最后,还要再陈述三点写作立场,希望减少误会。
第一,历史既是过去时,又有当代性。过去时是本来面目,当代性是世道人心。把历史当历史,把人当人,是我写作时一直坚持的。
第二,历史学既是事实之学,又是价值之学。事实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事实的灵魂。在事实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是我写作时一直牢记的。
第三,史学工作者既是专业人员,也是社会中的人。作为专业人员,就要立足于“真”与“正”。作为社会中的人,有情感、有倾向才是正常的。以“真”与“正”来限制情感与倾向,是我写作时一直努力的。

Read Previous

《日读家训》《安乐铭》新书发布会在南京举行

Read Next

《闪闪和雷公》新书发布会在沈阳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