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桂华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与智慧结晶。作为长期扎根于中医护理、老年研究及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的学者,我始终关注如何将传统医学精髓与现代健康需求相结合。《中医药文化与生活丛书》的诞生,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将中医智慧转化为现代人可触、可感、可用的健康照护方案。
现代医学擅长以精准技术对抗疾病,但在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中,我深切体会到:手术与化疗可以切除病灶,却难以抚慰患者被恐惧吞噬的心灵;安宁疗护能缓解临终痛苦,却常因缺乏文化认同而让家属陷入伦理困境;老年护理虽能延长寿命,却未必能提升生命的温度。而这套书始终贯穿着“上工治未病”的哲学——它教会人们如何在疾病未成时调养身心,在痛苦降临时与自我和解。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与“辨证施护”,其核心理念与现代护理学的“全人照护”不谋而合。《谨和五味——饮食与健康》将“药食同源”理论细化为四季膳食方案与体质调理指南,不仅符合中医食疗的科学逻辑,更为现代人提供了简便的养生选择。这种将传统智慧转化为日常实践的思路展现了中医护理的实用价值。《明堂知要——穴位与健康》则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复杂的经络理论转化为“家庭穴位护理手册”。
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面临的挑战。《本草延年——中药与健康》针对老年常见病提出了一些厨房药疗方案,例如改善消化不良、百合莲子缓解失眠。这些低成本的食疗方案尤其适合社区推广,为老年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新思路。而《动静相宜——导引与健康》设计的“坐式八段锦”“呼吸法”,通过温和的运动调节气血,已被多地养老机构纳入日常活动课程,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情志护理方面,《精神内守——情志与健康》提出的理念,为老年心理干预提供了解决方案。书中结合五行理论设计的“疗愈”“音乐调”等方法,与现代心理干预技术形成互补,为缓解老年人的孤独与焦虑开辟了新路径。
慢性病防控是全球公共卫生难题,而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文化与生活丛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慢性病管理全周期。以高血压为例,《谨和五味——饮食与健康》提出“低盐高钾食谱”,结合《明堂知要——穴位与健康》的“太冲穴降压法”,形成了一套可居家操作的干预方案。此外,书中对“情志致病”的阐释为慢性病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支持。《精神内守——情志与健康》结合现代心理学技术,为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提供了文化根脉深厚的解决方案。
中医文化常被误解为“玄学”,但其内核是历经千年实践验证的科学体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到中药配伍的“君臣佐使”,中医理论始终以人体动态平衡为核心,与现代系统医学不谋而合。当前研究通过药理学分析、循证医学验证,逐步揭示针灸镇痛、中药抗炎的分子机制,如青蒿素的发现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共振的典范。《生生之道——中医理论概论》打破“玄学”标签,以科学语言诠释阴阳五行背后的生态逻辑,让中医从经验传承升级为可量化、可推广的全球健康方案,真正实现“古老智慧,世界共享”。■
(本文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