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赌协议到对赌陷阱

文|刘   玥

在金融世界里,对赌协议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为企业带来资金的活水,也会成为悬在企业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对赌陷阱?司法判决下的股权回购与业绩补偿》一书中,作者古黛以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为读者揭开了对赌协议背后的法律风险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对案例的梳理,展示了对赌协议在不同司法判决下的命运,以及这些判决对企业运营和资本运作的深远影响。从签署投资协议到履行、后续融资、上市申报,再到触发补偿或回购条款,每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对赌协议的“陷阱”。这本书不仅为法律和投资专业人士提供了实践参考,也为普通企业家和创始人方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在签署此类协议时须谨慎。

在书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对赌协议的各个阶段,包括签署投资协议阶段、履行投资协议阶段、后续融资阶段、申报上市或挂牌阶段、触发补偿或回购条款阶段、行使权利沟通阶段、回购协议签署阶段、诉讼或仲裁阶段等对赌协议会影响对赌双方的场景。作者尤其聚焦于“股权回购”和“业绩补偿”这两个核心条款,通过案例揭示了这些条款在保护协议双方权益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将对赌协议分为多个阶段进行讨论,每个阶段都涉及特定的法律问题,例如在签署投资协议阶段,探讨了目标公司是否可以作为对赌义务人,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目标公司可以被请求回购股权或支付业绩补偿款。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投资者能否有效追索其权益。书中详细分析了相关法律条款,并结合真实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合同中明确各方责任。

在履行投资协议阶段,作者分析了当投资方未足额增资时,原股东是否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这一讨论不仅涉及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还涉及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在后续融资阶段,书中介绍了在多轮融资中,各方如何处理合同管辖问题,以及前轮投资方与对赌义务人之间的私下协议是否会影响后轮投资方的权益。这些内容为实际操作中的法律风险管理提供了指导。

通过十余个案例的梳理和总结,作者指出目前司法实践对于对赌协议中的“同业竞争”条款认定标准仍不统一。在部分案件中,法院主要将经营范围是否相同作为构成“同业竞争”的直接认定标准。其他案件中,法院则对投资方及创始人方是否实际从事竞争性业务进行综合判断。此类总结梳理对于投资人、创始人、法律从业者等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三资企业、国资背景企业及合伙企业等特殊主体在对赌协议中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例如针对国资背景企业,书中讨论了股权回购条款是否需要经过审批,这一问题对于涉及国有资产的投资者尤为重要。作者详细分析了相关法规,并结合案例说明未按规定审批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政策环境对股权投资决策的影响。

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分析极具实用性。作者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问题阐述清楚,使得非法律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同时,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每个案例的法律逻辑和判决依据,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导和策略建议。书中整理的上百个代表性司法判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对赌协议法律风险的窗口,也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通过阅读《对赌陷阱?》,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对赌协议背后的复杂性,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因此,这本书无疑是当今商业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内容将长久回响于读者的商业实践中。■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务主任、高级讲师)

 

Read Previous

政治旋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吴淡如笔下的苏东坡及其时代

Read Next

从历史、语言、人物三个视角评《乌思藏风云》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