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周斌
在林语堂之后,如何给苏东坡作传?大陆许多学者如王水照、曾枣庄、朱刚等,都曾做出过回答。每一次关于苏东坡的书写,无疑都为后来的书写增添了困难。苏东坡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座高峰不断诱惑着我们去接近他,每一次的接近又让他变得愈加丰富多彩。对于试图再一次描绘苏东坡的吴淡如来说,问题则更为棘手: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在影像语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苏东坡可以对我们直接“开口说话”的今天,又该如何向年青一代谈论被“心灵鸡汤化了”的苏东坡呢?
吴淡如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把她的书的第一章,对准了在黄州耕作的苏东坡。是的,就是在这儿,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她称那一年为“东坡元年”。在后世无数粉丝眼中,苏轼——苏东坡作为一个几乎是不世出的才华横溢的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是豪迈与豁达。但吴淡如想要描绘的却是一个身处困顿和斗争、被流放然后又自觉地选择远离旋涡中心的苏东坡。在她笔下,更多地指向的是作为悲剧人物的苏东坡。千头万绪中,吴淡如紧紧抓住了苏东坡这一悲剧主角。乌台诗案不是苏东坡人生悲剧的起点,也不是悲剧的高潮,但却是苏东坡悲剧人生中最为醒目的一章。吴淡如将舞台第一幕放在了黄州,她给读者抛出了一个谜题——年少得意的苏轼,是怎么成为这个颠沛流离的苏东坡的?这种侦探式小说的设置,让全书内容得以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手段意趣横生地展开。这种抓住人物命运的主线、采用解谜式的戏剧化手法,让苏东坡在一瞬间就向我们呈现出了个性鲜明的灵魂,是本书与其他苏轼传记的第一个显著差别。
吴淡如并没有陷入烦琐的历史考证和顶礼膜拜的心态中,而是采用了一种平视的叙述视角,深入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中去。这使得历史人物在吴淡如笔下具有了生动有趣的在场感,仿佛他们活在当下,活在我们的眼前。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关于苏东坡的心灵传记。但同样精彩的是,苏东坡同代人的心灵也在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揭示。我们阅读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故事,对他们很容易产生隔膜,但吴淡如用她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思熟虑的同情同理之心,填补了这段漫长的距离,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历史“现场感”般的心跳与激动。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然而借用戏剧结构,吴淡如删繁就简,同时又重点突出,重绘了一条立体的人物链环,由此得以从多元的维度,追踪苏东坡的命运与际遇。所以在许多章节中,苏东坡反而暂时退居一旁,对他的命运造成重大影响的那些人物则成为局部的中心人物。这种安排既是戏剧结构的要求,同时也源于苏东坡命运的内在逻辑。在吴淡如笔下,对苏东坡命运影响至关重要的人物渐次登场:父亲、母亲、弟弟、妻妾、儿女、政敌、恩师、朋友、最好的朋友成了最坏的敌人……这一幕幕生动的戏剧,让我们好好享受了一场“历史—小说—戏剧”同时在眼前播放的盛宴。
这是一本轻松甚至让人愉快的书,不时流露出幽默、温暖的笔调。但必须强调,这些笔调背后的底色——历史的悲剧和人生的身不由己——始终深深地浸染着全书。吴淡如为我们书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苏东坡。这个苏东坡对我们来说也许有一点陌生,或者说,我们在情感上不太愿意去凝视那个凄苦与挣扎中的苏东坡。但吴淡如试图让我们明白:这就是人生的本质,这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前行又不断挣扎的无数人的命运。只有如此这般去体察苦难和颠沛流离中的苏东坡,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豁达和干练而不得施展的苏东坡:一个文学家苏东坡的背后,是一个整整一生都被抑制的政治家苏轼。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会更好地去理解历史、文学与政治。这是吴淡如那支情动思深的笔下的苏东坡带给我们的领悟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