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玉莲
园林,是人类诗意栖居的乐土!《山海经》中充满了先民对园林至乐的向往,昆仑玄圃与沃之野简洁的铺陈,朴素地诉说着乐园之中无尽的宝藏、生机、自由。《诗经》中更是不乏对园林之乐的热情讴歌:《灵台》颂扬着文王经始、庶民往成的王道之乐;《鹤鸣》兴叹着鹤鸣鱼潜、檀香四溢的自然生机;《十亩之间》赋写了春和物长、桑者相与的斯民之乐。这些久远而无垠的诗意孕育着中国园林的文化基因。一代代的园林兴筑者、栖居者、雅游者、书写者,不断地充盈着园林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赋予园林自然之美和文华之美,生生无尽。
西北大学李浩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会聚了三代园林文化研究学者,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建筑、书画、园艺、家族、地域、文学、文献等角度,对中国园林文化进行了跨学科的多维透视,浇灌出了园林文化研究的百花园。目前第一批成果——“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关于中国古代园林文化与该丛书的研究特色与价值,李浩先生在丛书《总序》及《唐园说·自序》以及诸成果的前言绪论中,已经有十分精当的论述。下文谨循王毅先生《溪山无尽:风景美学与中国古典建筑、园林、山水画、工艺美术》一书而入,管窥该丛书对中国园林文化的探赜之力。
生生无尽:园林艺术手法的深刻揭示
中国哲学的基本主题是“天人之际”,这一命题虽然发展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诸多思想,然而对中国园林发生深刻影响的却是合天人于一的天地之心。《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正是天地之心,是天地大美,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核心主题。王毅先生在赏析文学、山水画、工艺美术等各类艺术中的园林景观时,不厌其烦地使用“运化”“迁迈”“运迈周行”“天道自然”“鸢飞鱼跃”“天机”等词语,来表述园林所引向的兴发境界,正是对园林蕴含的无尽生生之美的诗意形容。
%E5%8C%97%E5%AE%8B-%E9%83%AD%E5%BF%A0%E6%81%95《%E6%98%8E%E7%9A%87%E9%81%BF%E6%9A%91%E5%AE%AB%E5%9B%BE》.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m_fill,w_664,h_1026/interlace,1/quality,Q_80)
天地生生无尽,万象森然难穷。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天地无限之美,成为中国园林艺术苦心孤诣的追求。王毅先生对园林表现艺术的分析堪称高妙,信手拈出了“涵虚”大关目,并深刻地揭示出了线形与罨画两大涵虚艺术手法。
中国园林涵虚艺术的绝妙之处则在于其将山水、花木、禽鱼、建筑以至室内陈设等诸多景观要素,凑泊成趣、浑融成象的高超“结构艺术”。王毅先生不满足于艺术史上关于“经营位置”和“三远”两大结构命题的现象分析,而是打通多门艺术,涵摄梁思成、林徽因、林语堂、宗白华诸先生有关建筑意、书法美等相关论述,精微地阐述了中国艺术中普遍存在的“骨力”美,抽绎出“线形”这一更为根本、更具中国艺术特质的结构表现手法。王毅先生认为,在中国古典众多艺术门类中,饱含内在张力与优美韵律感的线形,是艺术灵魂最基本而无处不在的存在形式。线形的组合变化,潜藏着无限复杂的变化之妙,饱含着对宇宙间一切生命律动和节奏的体会。园林结构艺术的精妙正在对曲径、水岸、屋脊、林梢、花枝、鱼鸟之迹等各种线形的灵活运用。这些线形既是不同要素间的区隔线,使得园林诸要素各逞其美,在精彩纷呈中营造出变化的审美节奏;又是不同要素的交际线,使得园林诸要素弥合融会,在和谐浑融中呈现出渊博的审美气象。园林中的各种线形更是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牵引线,引领人由简朴进入精广,由有限跃入无限,在仰观俯察中,目击道存。因此,园林中的线形归根结底是一种超越具象景物的悠远交际线,是进入中国宇宙哲学、生命哲学的天人交际线!
王毅先生发覆的中国园林涵虚艺术的另一手法是“罨画”。论者指出,沈周的“罨画溪山合有诗”其实是对贯通中国古典风景美学、山水画、园林审美的重要原理的高度概括。“罨”是捕鱼或捕鸟的网,引申义则是部分显露的隐藏。罨画即指中国古代画卷随展随露的独特画面呈现方式,其核心是展卷过程呈现出的节奏韵律之美。罨画这一命题熔自然机理、诗理、画理、园理于一炉,是历代山水审美与造园艺术的宗旨。罨画的奥妙在于巧用藏露,实现虚实映衬转换,将自然天机一一蓄入虚实转换带来的审美留白与期待中。园林中常用的障景、漏景、借景等造景手法的本质都是罨画。景观徐徐呈现的过程就是解蔽万物的过程,罨画的造景手法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审美愉悦,令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心于造化之妙,复见天地之生生之心。
道通天地:园林艺术价值的高远追求
中国园林艺术对涵虚的追求,是参赞化育的结果,更是希望通过对天地生生之美的涵纳,为涵泳人类心灵的自由自足构筑一方天地。中国最推崇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君子品格,都是从天地运行中衍化而来。宋儒讲心性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性,清通纯善;气质之性则秉一气之偏,善恶相混。人必须变化气质以继善去恶,其途径则是反性太虚,所谓“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园林以其涵纳太虚的无尽之美,正可满足君子的心性需求,栖身园林而心游太虚。人在对园林自然之妙的感受中,又反身而观自我生命的韵律和诗意,发现生命的价值,将天地生生不息的浩荡生机,纳入对自我生命的构建,从而养成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涵养出充满生命张力的天地境界。这正是园林艺术之于人的诗意!善游园林者,总能在园林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亭一台中,发现无限生机,“与万物同流”,进而“与天地合其德”!

园林之于人的诗意,是人类诗意栖居大地至关重要的途径与环节。王毅先生在书末特别附有代后记一篇,对全书主旨做了拓展性说明。他强调,美育对个体生命具有“脱卑暗而向高明”的陶化之功,并认为美育具备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潜能。若人人得以美的熏陶,在活泼自由的美境感兴浸润下,开启内心的光明天地,自觉生命的伟大,则终将造就文明的社会、无尽的文明!园林涵纳着无尽的生生之美,蓄积着强大的生命张力,正是陶冶人性人心,成就光明生命的美的乐园!
石曼卿《金乡张氏园亭》云:“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园林的无尽生机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游园之心,赢得无尽书写,这些书写形成了一个个追忆的序列、文化的链条,李浩先生将之称为“伟大的传统”。孟浩然有诗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古典园林这座蕴含无尽生生之美的江山文化胜迹,诸君不妨取径“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登临一览!■
(本文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