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丛书,填补了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记者|黄小菲

这部凝聚了众多学者心血与智慧的大型文献丛书,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全面梳理与呈现,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的深情回望与铭记。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简称“大系”或“丛书”)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纂、河北教育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该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全书体例科学严谨、编纂脉络清晰、史料翔实可靠、文字规范准确,堪称大型革命历史文献丛书的精品之作。

为深入挖掘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推动红色文艺文献的研究与传承,近日,由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河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丛书历经多年的艰苦整理、编选、录入、校订、出版工作,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推出,这本身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纪念和继承,也为深化华北地区革命文艺史、红色新闻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填补了区域文艺研究空白。

完整勾勒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原貌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卷帙浩繁,包括《〈晋察冀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画报〉文艺文献全编》《晋察冀日报社人物志》《河北红色文艺作品选》,共5个系列57卷。丛书全面辑录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党报党刊上刊登的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歌曲、版画等文艺作品,并系统梳理当时文艺发生、发展、传播以及社会各界文艺活动的报道,同时选编了大量河北红色文艺作品作为补充,完整地勾勒出这些创作于战火之中的文艺作品的原貌。

整理报纸文献费时、耗力,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时印刷技术条件有限,报纸字迹漫漶,给文字辨识增加了很大难度。河北省社会科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河北教育出版社动员全社编辑,组成了近50人的团队,召开了多次审读会,针对不同文艺题材(如戏剧、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的特点制定丛书体例,针对文艺史料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和内容特色制定编辑加工标准,针对部分残缺或模糊的文献通过比对、核实其他历史资料进行补充和校勘,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在符合现代出版规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作品原貌。在书稿审读过程中,出版社特别约请了国家红色文献专家对丛书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把控,以整体提升丛书的学术权威性。

革命新闻工作者后代分享父辈故事

《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研讨会邀请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华(陈春森、陈英之女)、副会长姚鸿(姚远方之子)、晋察冀画报研究会会长王毅强(沙飞之子)、副会长石志民(石少华之子),以及田间之女田春生、魏巍之女魏平等参加研讨会,深情回顾了父辈在战火纷飞年代,坚守党的新闻出版阵地,用笔墨传递革命星火的感人故事。

“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当时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条件办一个像样的报社。”陈华说,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前身)诞生于阜平县文贤街一处寻常院落,却在24期后遭遇日军轰炸,初创期的报纸尽数焚毁。人们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设备,坚持游击办报。“队伍中有人穿军装,有人穿便装,每人腰间两颗手榴弹,没有几支像样的枪。他们骑马构思、下马成文,报社只要有24小时的驻地时间就要出版一期报纸。”

当时《晋察冀日报》办了多种类的副刊,大大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报社经常遭到日军突袭,42名新闻工作者牺牲于枪林弹雨中,更有19人因为环境艰苦、缺医少药,在长期艰难的行军工作中病故。十年间,《晋察冀日报》共编辑报纸2845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反战报刊中办报时间最长、期数最多、宣传效果最好。

这份用鲜血铸就的报纸,不仅创造了“游击办报”的奇迹,更构建起包含文学、艺术、教育在内的新型文化生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陈华表示,丛书中的《〈晋察冀日报〉文艺文献全编》系列,全面呈现了当年的文艺作品和新闻报道,让后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铭记那些为新闻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先辈。

聚焦红色文艺传承,展开多元视角研讨

会上,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丛书的学术价值、文艺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文艺发展的启示等展开深入研讨。他们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为这套丛书的价值挖掘与意义阐释注入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刘润为认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作用,就在于它紧紧服务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参加那个时期文艺经典创造的,还有一些农民文艺家和战士文艺家,这更是亘古未有的文艺奇观。“欲知历史,必先整理史料。现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大系》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任务是使用它、研究它,从中发现和把握革命文艺的发展规律,从而把新时代的文艺创作提升到更加自觉的阶段。”

“红色情怀、文化情怀和出版情怀,是这套丛书追求所在。”丛书主编陈晋说道。陈晋认为,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套聚焦革命文化的大型丛书付梓出版,其出版意义远超学术范畴,深刻回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命题。丛书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全面真实的研究素材,更以学术工程的形式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古人曰:“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丛书顾问刘跃进提及,文章从来都是跟政治密不可分,映射着时代的脉动。步入近代,文学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一系列变革,无一不与社会巨变紧密相连。这些文艺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而是燕赵大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集体记忆和行动号角,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镇南说道:“这套红色文艺文献的巨帙,收纳的是故实,萌蘖的是新知,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新军进军脚步的新的历史标记,极大地激起了一个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自信和豪迈。”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李锡龙则认为,丛书突破传统地域命名的局限,以“华北”为框架,为理解这一时期的文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丛书收录了大量核心报刊作品,如《晋察冀日报》等,分类呈现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艺全貌。书中披露的艾青演讲、边区文艺会议等珍贵史料,为抗战文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

这是一套全面展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党的历史创造、奋斗风采和形象建构的大型革命历史文艺文献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何吉贤表示,编纂这样一套丛书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鲁太光总结道:丛书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以鲜活文本印证了革命文化如何重构“中心—边缘”,催生人民文艺,展示了包括工农兵在内的老百姓的主体地位,将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研究范式的改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样板意义。

这部凝聚了众多学者心血与智慧的大型文献丛书,是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文艺的全面梳理与呈现,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的深情回望与铭记。它不仅为学界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更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中,这部丛书将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ad Previous

《自由古巴》新书分享活动在上海举办

Read Next

达人不卖书——达人卖书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