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废品站的诗稿,做成一本感动全网的书?

(文 |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责任编辑 陈晓辰)

2023年4月份,一则新闻——#父亲生前给女儿写下一箱散文诗#登上微博热搜,讲述了浙江桐庐一位平凡的父亲病逝,其女儿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父亲留下的上百箱日记、诗稿和随感,其中有许多写给她的散文诗,除此之外,还精心保存着她儿时写的留言条、小玩具,甚至还有吃剩的雪糕纸…

热搜之后,很多媒体跟进了报道,我们出版社旗下的《中国工人》杂志也第一时间对这则热搜的女主角——叶小平的女儿叶梦雨进行了采访,从她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极为立体鲜活的叶小平:

是爱女心切但缄默寡言的父亲,将谆谆爱语诉诸纸笔;幼时辍学却爱书如命、坚持写作,诗歌文学成为他的“救命恩人”;他是农民出身,后来走上工艺美术的道路,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从彩绘工人到扛起玩具工厂,毕生坚信“劳动创造价值”。

泛黄的纸稿上是一个父亲、劳动者、诗人的一生,质朴真诚又感人至深,但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样的感动在三五天之后就会被人们遗忘。作为一个非常珍贵、难得的当代父亲形象标本,叶小平和女儿的故事怎么能更深刻地留痕呢?

做成书可以吗?

#在废品站打捞爸爸的诗篇

于是,在杂志同事的牵线下,我跟梦雨见面了。那是在我们单位旁边的一家湘菜馆,天气很热,梦雨坐在我旁边,没怎么动筷,轻声讲起她跟爸爸的故事。

那天梦雨说了很多,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这样一幅场景——化雪的冬天、大年初四、废品回收站和旧纸堆。

梦雨说,家里人开始并不知道工厂深处的纸箱里封存着爸爸的遗稿,还以为是工厂用的碎料布头,所以大部分都卖废品了,而且卖了不止一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翻到其间的旧稿纸时才反应过来,于是一家人赶忙分头去了四家废品站,尽全力抢救遗物。

梦雨说她很“懊悔”,废品堆积如山,全部抢救出来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必然有一些会化泥化土。后来每次提起这段故事,她总说,“要是我能早点发现就好了。”

#一个人的一生有2.3个G

说起来,《我们劳作在大地上》是我作为责编做的第一本本版图书。之前我都在做外版书,相比起来,外版书的编辑流程比较循规蹈矩,所以有做本版书的机会,我兴奋又期待,无须扬鞭自奋蹄,给自己画了不少大饼。

但当打开梦雨提供的全部初始资料时,我属实有些傻眼。当时梦雨和家人对抢救出的所有资料进行了电子化,那是1058个文件,涵盖照片、日记、诗稿、随笔卡片、简笔画、往来信件……林林总总,一个人的一生在我眼前铺开,足有2.3个G。我感到压力和重量,提醒自己不能随意对待任何一个文件,因为每一份都仿佛一块拼图,少了任何一块都无法拼成真正的“叶小平”。

我开始看,先浏览,再细细地看,看几天又放下,缓缓再捡起,想着怎么样才能将这些遗稿编成一本有温度的书,让这份感动绵延更久。

#骨架与血肉

叶小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每天都写,有灵感就写,在田间地头写,在厂房写,在妻子产房、女儿摇篮边写,在父母坟前写…数以千计的诗歌该用什么主题去呈现?我先考虑的是这个问题,于是,在对全部诗稿大体有数之后,我开始浏览市面上所有对于这件事的媒体报道,想看看媒体是怎么切入的,想找找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到底有哪些。

中国诗歌网、央视新闻、杭州日报、都市快报、封面新闻…看完报道我开始看网友留言,在报道思路和网友的真实反馈中,我逐渐理清了这本书应该要聚焦,而且一定会打动人的三个主题——作为一个劳动者对劳动蓬勃的热爱(现在这种爱极为稀有了)、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儿子、丈夫与父亲,对家人的至真至纯的情感。

这三个主题就成了诗集的骨架。循着主题,我开始往里面填诗。梦雨提供给我的诗稿,长长短短共有上千首,而且有些诗句还糅在日记里面,筛选难度相当大。我先自己选,然后请专家把关、请有经验的同事指点、征询梦雨的意见,一遍、两遍、三遍…..填充工作做得很慢,也做了很久,因为我总担心会漏掉什么,要是漏掉这位父亲丰富一生中精彩的涟漪,那就太不应该了!另外一方面,必须要说的是,忠诚于生活的写作必然会夹杂着琐碎,所以我也担心如果没有编排好,会让读者感到重复和乏味。

在各种纠结与平衡之后,书的雏形渐现,三个主题,每部分40—50首诗歌,涵盖了叶小平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22年不同人生阶段的写作,从三个切面刻画出他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劳动者和一位诗人的形象,力求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我们在做书之初最想传递出的温暖和力量。

这是最美好的时光——应女儿梦雨而写

这是最美好的时光

我在外面奔波了一天

回到这宁静的家

亚萍烹调的蔬菜豆腐

在暖锅中喧闹着

是那么新鲜,那么香气扑鼻

梦雨,我们的女儿

在阳台的桌上

认真专注地做着学校布置的作业

台灯桔黄色的光芒

洒满在那小小的圆桌上

这是我们的家

这是冬日的黄昏

迎宾路上的宿舍里

一户很普通的人家

这是最美好的时光

是对我们一天认真生活的报答

我有个六平方的天地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

是永远不会黯淡的

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

是永远不会缩小的

在贫瘠中创造的丰饶

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雕刻

生活需要完整

中国需要雕刻

不能再是一块粗坯

在世界面前

中国是一只雄鹰

我们这群最普通的工人

在塑造一个勇猛的形象

活的灵魂

#起名

起名,永远是编辑工作中最让人抓耳挠腮的环节了,要好听、贴切、吸睛又抓耳、有内涵又不落俗。想一想,编辑要竭力通过书名、文案和封面设计,去抢夺人们被短视频劫掠的丁点注意力,也很是心酸无奈了…

话说回来,这本诗集的命名,我倒是没有太纠结。我习惯在编辑正文时把当下击中自己的语句挑出来,书名和文案一般就在其间诞生。当我第一次读到《我们劳作在大地上》这首诗的手稿时,我就觉得书名有了!人通过劳作创造价值,也通过劳作实现价值,“劳作”这两个字,既是叶小平一生的旋律和底色,又契合我们工人出版社的定位。书名确定下来之后,我又在诗句中选出了每个章节的主题名。值得一提的是,当我把选定的三个章节名放在一起时,意外发现它们字数相同,而且在意象上,竟也能连成一首比较完整的小诗——

我们劳作在大地上

大地上布满了诗行

这是最美好的时光

#铅笔画与留言条

在梦雨给我发来的文件里,有一个文件夹叫“铅笔画”,是叶小平随手在本子上描摹的生活切片,有劳动场景,有风景小画,还有人物速写。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震撼,这是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甚至是没有接受过太多文化教育的人画出来的作品吗?

艺术的天赋果然是共通的,文字还是线条都不要紧,钢笔或是铅笔都无所谓,它们均是叶小平捕捉生命律动的载体和工具。我决定要把这些画放进书里,搭配相符的文字场景,能够烘托出更完整的诗歌氛围。但怎么放,成了难题。

开始时就是简单地将画稿截成比较规则的图片放进去,但排版出来后感觉很僵硬,文字与插图各是各的,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后来跟设计师商量,我们又尝试了退底、更换图片底色,但效果都不好,最后我还是觉得不能省事儿,得用最麻烦的办法,把图画线条全部抠出来,萃取出铅笔画的精华。

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难点:随着工作生活愈加繁忙,叶小平虽然仍旧坚持每日写作,但却没有再继续作画,所以铅笔画的场景多为早期田间劳作镜头,缺少本书很重要的亲情诠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又看起手头资料,翻看到叶小平精心保管的女儿写的留言条时,我有了一个想法——抠出父女二人的字迹放进书中,一问一答、一来一去,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中,叶小平给女儿的这句寄语——叶子要强有力!——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我实在太喜欢这句话了,但一时之间找不到位置去放它。思来想去,最后我把它放在了全书结尾,我想“强有力”三个字,不仅是叶小平对自己女儿的寄语,应该也是全天下的父母对孩子的希冀吧。

#磨人的装帧设计

一本书的出版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编辑想法的落地离不开设计、排版、印制的配合,老师们总是愿意配合我的想法去做各种尝试,即使中间会做太多无法计量的无用功。比如抠铅笔画的线条图,书里一共用了50多张,但算下来,前前后后我一共请排版老师抠了350多张,排版时也是各种调整尺寸和位置,非常感谢排版老师愿意配合我一遍遍地修改打磨。

整本图书的装帧设计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在选题之初就得到了社里的大力支持,领导嘱咐我一定好好做,所以进行装帧设计时我颇有些“有恃无恐”,在能接受的成本范围内尽力将图书装帧做到最好。

不过与其说最好,比如说是最贴切、最合适。我先征求了梦雨的意见,她期待这本书的风格是“古朴、简洁”。的确,叶小平是一位从大地上长出来的诗人,这两个关键词最贴近他的文字气质。设计师与我多次合作,水平高、审美好、易沟通,能迅速get到我的点。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设计,图案、字体、配色、文案、纸张、工艺….基本上每个细节我们都经历过几轮的讨论和尝试,经过两三个月的共同打磨,才有了最终形态。可以说,我在装帧设计上耗费的心血,一点都不比内容少。分享一下我最喜欢的两处细节:

前环衬印叶小平书信、摘抄笔迹和铅笔小画;开篇放笔记本的原样图,叶小平写下的这四句诗,回答了他坚持写作的原因——

我知道一切都将转瞬即逝

但我还是努力地想留下踪迹

所思所想的尽可能诉诸文字

所作所为的已然展列于大地

#40年之后的回信

1984年,诗歌爱好者叶小平向《诗刊》杂志写下投稿信,开始期期不落地订阅《诗刊》和《世界文学》。40年后,这位忠实的诗歌信徒终于收到了回信——

《诗刊》主编李少君、《世界文学》原主编高兴为叶小平的诗集写下推荐语,《诗刊》副主编霍俊明写下书评;

中国诗歌网对梦雨和父亲的故事率先做了报道,在诗集出版之后,又进行了推荐;

在2025年《诗刊》开年第1期中,《永恒的记忆》一首,登在“第一现场”栏目中…

书出版之后,得益于社里支持,我们在中国职工诗词协会大会现场举办了图书首发活动,很荣幸邀请到了霍俊明、萨日娜、王计兵作为嘉宾,梦雨当然也在现场。活动有个环节,萨老师作为领读人,现场朗诵这首《最美好的时光》。不夸张地说,当萨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声音把大家拉进诗歌现场时,台上台下无不落泪。当时,我作为责编客串了一下主持人,纵使我对这首诗以及背后的故事已经很了解了,但也没能控制住情绪,眼泪一下就出来了,几度哽咽说不出话,实在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主持人。

但其实,那时我心里还是很欣慰的,因为我确信了《我们劳作在大地上》的成书没有偏离做书伊始的初心——将温暖与感动传递给更多读者。这本诗集,叶小平的真挚文字,他对女儿的舐犊情深,是真的可以在某些时刻击中人心。

最后,我想以两则评价作为这篇手记的结尾。一则是最初中国诗歌网报道叶小平父女故事时,一位网友的留言——“叶小平的一生便是一部未竟诗集,他的女儿是诗集中最动人的一首”。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给了我很多做书的灵感。第二则评价,是诗集出版后,另一场新书活动的嘉宾,诗人周所同老先生写下的——人们为谁流泪,谁就永远不死!

Read Previous

2025年1-2月“中南好书”发布

Read Next

再议图书销售价格规范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