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雄)地区“儿童立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侧记

引子:一场关于儿童阅读的春日之约

三月的海河之畔,春风拂面,书香氤氲。2025年3月28日清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的校园里,一群一年级的孩子正捧着散文诗集《十二个月的滴答诗意》轻声排练。他们清澈的诵读声穿过走廊,为即将开幕的“京津冀(雄)地区‘儿童立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定下了诗意的基调。这场由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语教研室和新蕾出版社联合主办,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承办,希望学协办的儿童阅读论坛活动,不仅是一次难得的三地一线语文教师间的教学研讨,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用好书点亮儿童心灵的深度对话。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亲临现场指导并做文学演讲,北京学校语文教师周燕、石家庄市槐北路小学语文教师于淼以及天津市南开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孙文静、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智文路校区语文教师曹倩作为嘉宾以示范课的形式分享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经验。

活动开幕:诗意开场,点燃阅读热情

上午8:45,能容纳400人的报告厅已座无虚席。活动在悠扬的《万疆》古筝前奏中拉开帷幕。十余名身着华服的女孩翩然登场,她们手持彩扇,衣袂翻飞间,将中华传统舞蹈的刚柔并济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这场阅读盛会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韵味。余音未散,一年级学生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十二个月的滴答诗意》,稚嫩的声音里饱含对文学的热爱,仿佛将四季的诗意都揉进了这个春天的早晨,瞬间将现场带入诗意的氛围中。

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校长吕梅率先致辞:“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而整本书阅读更是培养他们情感与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当我们说‘儿童立场’时,首先要自问我们是否真的为孩子打造了一个‘读书无处不在’的生命场域。”

新蕾出版社副总编辑焦娅楠则从出版人的角度,分享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如何成为课堂上的鲜活资源。“我们坚持用三种目光审视每一部作品:一个是俯下身子的平视,确保每一个句子都能被孩子的心跳接住;一个是穿越目光的远视,让经典跨越时代产生共鸣;第三个是仰望星空的透视,在故事里埋藏永恒的人性光辉。”

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了阅读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守护儿童深度阅读的能力,让孩子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学会思考。”

这些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也更加坚定了推动儿童阅读教育的信念。

 

课程示范:从文本共鸣到情感共情

上午的阅读示范课上,孙文静老师以《爸爸的故事》为引,带领孩子们走进父爱的温情世界。“你们和爸爸之间最难忘的故事是什么?”一个小男孩举手分享:“爸爸教我骑自行车时,一直扶着车后座,直到我发现他早已悄悄放手。”这一刻,文学与生活的情感纽带悄然联结。

示范课后,梅子涵教授与孩子们展开了一场关于亲子关系的暖心对话。梅子涵现场随机提问一名学生:“你的爸爸今年多少岁?”同学回答:“37岁。”梅子涵接着问:“那他是作为男人37岁还是作为爸爸37岁?”这个问题让这名学生陷入了沉思,良久她回答:“是作为男人37岁。”“那作为爸爸呢?”“10岁。”梅子涵通过巧妙的问话教育孩子们,作为孩子与作为父母的成年人在某个层面来说年纪其实是一样的,虽然他们总是以孩子的身份寻求父母的包容和原谅,但也应该学会关怀和体谅父母。

曹倩老师执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阅读课,将这部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经典作品演绎得生动深刻。课堂上,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很多遍,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感动!”在曹倩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学生们化身为“小文学评论家”,深入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大家争相发表见解,有的说:“汉修先生的信让我想到了自己写给远方朋友时的心情。”有的说:“我也想给汉修先生写一封信。”这样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关于成长、关于沟通的心灵对话,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了超越文本的感悟。

课后,一名教研员代表感慨道:“曹倩老师的课堂完美诠释了课标理念,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同时,更注重阅读方法和习惯的系统培养,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她将鲍雷伊写的第一封信与最后一封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变化,这对学生的触动是非常大的。”

下午的示范课精彩继续,于淼老师以《一百条裙子》为载体,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发人深省的阅读课。她巧妙地从书籍的封面设计、人物形象、目录结构和精美插图四个维度入手,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地走进这个关于校园霸凌的故事。在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通过代入不同人物的视角,真切感受到了被霸凌者的孤独无助与内心坚韧。于淼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从这本书中学会尊重他人,不要漠视他人的存在和自尊。

课后,教研员评价道:“于淼老师的课堂完美诠释了阅读教学的真谛——从文本共鸣到情感共情的升华。她以生活化的猜想叩开孩子们的心门,用沉浸式的角色扮演架起理解的桥梁,让每个孩子都在阅读中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当事人’的身份转变。”

周燕老师执教的《35公斤的希望》导读课,将哲学思辨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她以“他是谁”“我是谁”“你是谁”三个富有哲思的问题为线索,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生命价值的深度对话。学生们的回答充满童真却发人深省:“幸福是能自主选择。”“幸福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幸福就是将命运抓在自己手里。”学生们的回答折射出此时此刻超越年龄的生命体悟。

观课交流环节时,教研员深有感触:“真正的儿童立场,不是成人预设的立场,而是教师先成为虔诚的阅读者,再蹲下身来与孩子共享文学秘境时自然呈现的视角。周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当教师自己先被故事打动,才能带领孩子触摸文字的温度。”

 

名家演讲:点亮儿童文学的光芒

当教师们还沉浸在《爱——外婆和我》的朗诵感动中时,梅子涵的专题演讲《一百条裙子的无限飘扬》将活动推向高潮。

梅子涵深情朗诵惠特曼的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梅子涵以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中的《马提与祖父》为例,向教师们展示了何为高级的儿童文学,他动情地说道:“阅读这样的书,让你看见的是文学的高空,而不是一些只有稍纵即逝的快活和感动的文字,不是只需要一点儿小灵巧就能写出彩的滑稽和味道。这个故事里爷爷的天空总是晴朗,马提的天空总是明亮,阅读的心情也就分外亮灿。”他的话如春风化雨,让在场的教师们重新审视了儿童文学的价值。

互动环节中,梅子涵还针对教师们提出的儿童阅读困惑一一解答。他指出,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而非机械地完成阅读任务。

梅子涵的演讲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智慧,引发了全场的热烈反响,很多教师都在认真地边听边记着笔记,生怕漏掉一点儿细节。

 

观课交流:思维碰撞中的教学相长

活动间歇时间,几位老师自发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曹倩老师那节课的设计太巧妙了,”一位老师指着笔记说,“她通过书信体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回答’转向‘主动提问’,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思辨。”

“但我在想,”另一位老师若有所思地接过话茬儿,“如果面对的是低年级学生,这样的深度讨论会不会有难度?我在实践中发现,孩子们有时候更需要先‘读懂故事’,再‘读懂自己’。”

教师们的讨论越来越深入,话题也从教学方法延伸到阅读评价。“我觉得最难的是如何评估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一位年轻教师皱眉道,“考试要考细节,但真正的阅读素养又岂是几个选择题能衡量的?”

“或许我们应该像梅教授说的那样,把阅读看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读完后能回答多少问题,而是他们是否养成了终身阅读的习惯。”

这些教育工作者或许观点各异,但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那是对阅读教学的热爱与坚持,更是对儿童成长的期待与希冀。

 

协同育人:书写儿童阅读教育新篇章

此次教研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汇聚。在这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中,教师们不仅围绕如何依据儿童的认知特性来挑选文本、构建阅读活动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在“观课交流”环节中,就课堂设计、阅读策略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教学经验。而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新蕾出版社也借此机会启动深入调研,计划在未来对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未来,新蕾出版社将特别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阅读指导理念,在阅读课程开发方面引入互动式导览、分级阅读建议、跨学科拓展以及建立自我评估的阅读体系等,以降低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的难度,并为推动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普及提供一种全新的出版范式。

正如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所言:“今天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当教育者、作家、出版人携手,儿童阅读的土壤会更加肥沃。”

 

活动闭幕:儿童阅读教育的新思考

活动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校园的走廊上。教师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手中捧着满载未来的会议笔记,心中装着对儿童阅读教育的新思考。这场活动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踏实的课堂、真诚的分享和对童心的敬畏。当教育者真正蹲下身来,以儿童视角打开一本书时,阅读便不再是任务,而成了成长的伙伴。

Read Previous

中外图画书创作交流研讨会在博洛尼亚童书展举行

Read Next

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丨当中国日光照进世界童话森林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