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彭南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河南大厦举行。新书发布会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传媒股份公司主办,河南人民出版社承办。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河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张万勇,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庆,河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向午,以及《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主编彭南生、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虞和平、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河南省社科院院长王承哲、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等50多位嘉宾出席。会议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温新豪主持。
首部全景式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与演变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此书主编彭南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以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搜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资料,历经十年打磨,撰成此书。全书分3卷6册、200多万字,从1800年受外来资本主义影响的传统手工业到2000年入世前夜基本定型的新形态手工业,分为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完整展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历史变迁。重点论述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问题、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机制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演化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手工业的再度发展问题等,构建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整历史叙事和整体图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手工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强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不仅需要经济、科技快速发展,还必须让文化工作奋力前行,跻身世界前列。建立起我国独有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如对手工业等各个学科、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梳理,从细微之处入手,秉持世界眼光来精心雕琢,将历史文化的脉络挖掘至深处。唯有我们自身全力以赴,把复杂而艰巨的文化梳理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地位才会更加坚实。
邬书林建议,要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视为一项需长期坚守且持续创新的重要抓手,与学界携手构建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力求将该丛书打造成优势出版品牌;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从语义、语料等多个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深度标引,提升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着力培育一批具备专业高水准的编辑人才队伍,确保能够将该著作的相关规划逐一落到实处。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表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问世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它精准地填补了中国手工业领域学术出版工程的空白。手工业,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专业课题,并巧妙地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能够深度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指出,这部著作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200多年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中国手工业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手工业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为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变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生动教材。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庆指出,中国手工业始终与中华文明的演进相生相伴。《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不仅为学界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史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框架与实证数据支撑,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参照。
河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向午在致辞中说,为出版好这部学术力作,始终做到“三个聚焦”:聚焦顶层设计,汇聚顶尖力量;聚焦政策支持,强化资源保障;聚焦内容活化,扩大社会影响。学术出版,一直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板块,将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恒心、匠心,用一部部立心书、传世书,传承文化、记录时代、服务人民,锻造出版品牌。
“坚持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放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广角镜下加以考察,明确提出并论证了‘手工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主编彭南生在致辞中认为,中国近代手工业是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此书回答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近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在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研究中,用“半工业化”描述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的关系上,存在着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和劳动技术性互补,两者间的互补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互补论”。新中国手工业经济实现从“古代”形态到“现代性工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整体上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回归的“两次变轨”。
会上,邬书林、郭义强、贾宏宇、王庆、彭南生共同为新书揭幕。
随后,与会专家从各自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对此书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作了深入研讨。
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期望河南人民社能以《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为核心,充分挖掘并开发相关副产品。如,编写该书的简本,从总论部分着手进行拓展,对原著丰富且繁杂的内容予以提炼与精缩,为冲击各类重要奖项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利于促进作品的传播与普及。
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特别提到,未来的现代化成本并不是单一维度的,也绝非仅由高端产品所主导。事实上,我国拥有海量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产业资源,这些产业资源深深扎根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路径之中,并且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同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鉴于此,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着重聚焦于手工业在后工业时期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探索。这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发展历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虞和平看来,手工业的现代化应该是近代以来中国手工业发展变化的不二趋势,此书作者抓住近现代手工业史的要领和核心,提出了手工业现代化的概念涵义,包括生产技术层面、经营管理层面、标准化生产层面、动力层面、环境层面,第一次建立起手工业现代化的理论解释体系。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说,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任务提出的重大命题。期待在选题策划、图书出版、阅读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与河南出版界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这部著作的学术创新给河南省社科院院长王承哲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著作从宏大的叙事到具体的考据,从典型的案例到翔实的数据,时间跨度大、覆盖领域宽、涉及行业多,展现出近代以来无数传统手工业者代代相承的真实状态,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深刻变革,必将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分享了自己深入研读的体会,他认为,作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选择以长程史观与整体史观作为全书的历史观统领,三卷各分立一个历史时期,构建了一个由资本、技术、市场、组织、管理、社会环境(政府)构成的“六维模型”,从而使研究对象在中国的时空场景里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机有序地关联在了一起。总结出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本土手工业行业面临五种命运:衰落乃至消失,移植工业技术顽强存续,转型为机器工业的一部分,转向工业化,独立发展。“五种命运说”是本书的技术主线,贯穿于三个不同的时期,并由此构成内在的研究骨架。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以及文化传承者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手工业演化历程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
彭南生 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