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限才能抵达更远的远方。
文 | 吕苗莉
十余年前,我入职湖南文艺出版社,常听前辈提及“板凳甘坐十年冷”。这句话构建了我对编辑职业的最初印象:心态要如治学一般甘于寂寞,行动应像工匠一样追求极致。
跟随这群既有学者心境,更具匠人精神的前辈,职业生涯前十年,我埋头深耕主题出版,编辑人文类连续出版物《读有所得》及其延伸产品180余种;同时,密切关注学术出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并主持完成《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丛(第一辑)》《常书鸿全集》等多个国家重点出版工程,整体规模累计28卷,近1200万字。这10年里,我深切体会到专注且持久地做一件事的乐趣,约稿组稿、打磨文字、反复校对……一个项目持续几年甚至近10年,这是妥妥的“长期主义”。这些,听上去不免枯燥乏味,但我相信书是有灵魂的,只要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得更好,就能突破程式化的困扰。例如我们将《读有所得》做成“口袋书”,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阅读,邀请艺术家蔡皋绘制系列封面图,组织国内人文学科一流专家学者汇编经典内容、撰写点评文章……《读有所得》给主题读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可以是形式小巧的,可以是外观温暖的,可以是思想性和文学性兼具的。《读有所得》已成长为湖湘阅读品牌,发行总量超820万册。编辑部时常接到全国各地读者来电、来信,咨询出版进度,交流阅读感受,这份长情让我们的探索拥有特别的价值。
对于《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文丛(第一辑)》《常书鸿全集》等大部头项目,我更期待它们打破常规学术图书的刻板印象,所以,这些大部头作品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充满审美的趣味,从纸张油墨到印制工艺都显现出对细节的追求,这是对学者沉潜研究的致敬,也是对专业读者的尊重。这一系列项目先后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湖南出版政府奖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得到学界、业界高度认可。
2022年,敦煌研究院开拓者、“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常书鸿全集》(共十卷)即将付印之际,社领导鼓励我进行市场化运作,这进一步打开了我做学术出版的思路。彼时文旅热度攀升,敦煌备受关注,我提出将《常书鸿全集》中最具通识性的文本(《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套,以“敦煌三书”(以下简称“三书”)的概念推介给大众读者。“三书”朗朗上口,视觉设计极具冲击力,被销售渠道和读者广泛认可,持续销售超2.7万套,成为出版界“敦煌学”走进大众市场的一匹黑马。紧随“三书”热销,我们陆续推出作者的自传,作者和池田大作的对谈录、译著、散杂文集、画作等,直至十卷全集齐亮相。这种层层推进的出版节奏,既最大限度宣传、呈现了常书鸿作品全貌,又为全集的推出做了足够的铺垫和预热,迄今已达成千万码洋的可观销售。
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制作的《“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上线。第一次听,我便被节目独特的讲述方式和优雅的语言风格所吸引,眼前浮现出莫高窟千年绵延不断的营建画面,感受到敦煌艺术穿越风沙不掩风华的永恒之美。如果有高清壁画或彩塑照片在旁,边细赏边阅读,岂不更好?于是,我立马着手策划,带着团队第一时间向敦煌研究院提交了出版方案。获得授权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优质的音频节目转化为高品质的图书?得知该节目脱胎于微信公众号专栏推文,我们将两个版本的文字进行对比,并按一定标准糅合,既去掉口语化或学术化的表达,又确保流畅阐释、通俗讲解的优势。根据阅读需求,我们请敦煌研究院特别授权300余幅高清图片,有序穿插于书间,为读者提供丰盛的知识大餐和细节满满的视觉盛宴。
2023年,“敦煌热”更热了,市场上的敦煌类图书也更加丰富,如何在同类选题中脱颖而出?我希望首先从视觉层面打破刻板印象。敦煌不只有摇曳生姿的“反弹琵琶”、富丽灿烂的“美人菩萨”等经典画面或形象,还有诸多不为人熟知但配色、构图极具敦煌特色的世俗生活图景。我一眼看中以盛唐“雨中耕作图”为底的设计方案:白色函套切出石窟洞口的轮廓,上有“敦煌”二字印金,缓缓抽出内封,现出一个热气腾腾的人间——有人挥鞭策牛,有人担麦归家,有人捧碗吃饭,有人坐于田头。这是读者能一秒感知的敦煌——青绿阡陌与远山,也是读者需要反复体悟的敦煌——既描摹人间乐园,也体现佛国世界。细节层面,我们反复调图,上机测试,确保最终呈现效果能最大限度接近原作,避免过度美化、颜色失真。首批图书上市后,敦煌研究院专家赞叹该书图片的还原度,去过敦煌的读者也发出感叹:“跟现场所见一模一样!”这些反馈让我们感动,岁月留在敦煌的痕迹,在一本书里得到了接近完美的再现,那些因条件所限无法前往敦煌的读者也可以在我们的书中得到慰藉。该书上市一年累计印刷5次,发货码洋超千万,在敦煌通识性读物的细分市场持续引领潮流。2025年,我们与敦煌研究院再度携手,推出重磅新作《少年游·敦煌》(全五册),期待这一套面向青少年的敦煌文化读物有更多突破,我们愿和读者一起探索更新、更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方式。
回望2024年,对我影响尤为深远的是编辑蔡皋的全新文集《人间任天真》。策划之初,我反复考虑如何定位作者身份,儿童绘本画家、艺术家、园艺家、植物爱好者……这些在视频或报道里多次出现的标签,似乎都不足以说服我们编辑一本全新文集,也不足以说服读者停下来阅读一本新书。在跟团队反复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蔡老师最打动当代人的,是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如此自然、自洽,如此犀利、通透。既然如此,就大胆给蔡老师再贴一个“标签”——“生活艺术家”。我相信它体现出来的本质和内核,会打动并吸引更多与蔡老师惺惺相惜的读者。围绕这重身份,我们计划推出一本不被定义的书,它像蔡老师记录日常的笔记本,每翻开一页都跳跃着金句,留白处恣意绘画,文学、艺术与生活在此处交融碰撞。这样,我们不必期待人们正襟危坐读一本高深的书,它是一个可以随时打开、进入或离开的世界,跟她的楼顶花园一样,欢迎鸟雀云朵的驻足,也目送日光的照拂与风儿的路过。设计师是蔡老师的儿子肖睿子,他理解母亲文字背后的深意,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像诗行,天真烂漫;空白处再由蔡老师涂涂画画,颜料晕染开来,轻盈在握,花香四溢。
在打破身份定位和选题类型之后,我们也持续在营销上寻求突破。每一场活动,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希望激发蔡老师谈更多维度的话题,以启发更多圈层的读者。我们曾举办蔡皋与知名学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对谈,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探讨生命的意义;举办蔡皋与新锐插画漫画作家天然对谈,畅聊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邀请蔡皋走进教育博主李一诺的直播间,探讨如何“做大自然的野孩子”;联合头部新媒体公司,用年轻人的视角拍摄蔡皋,推出《赤脚去花园,天真过生活》等视频,给予当代人抵御琐屑日常的能量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这些举动推动蔡皋不断“破圈”童书界,在教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引起巨大反响。
蔡皋老师是出版界的老前辈,中国绘本界拓荒人之一,致力于为中国儿童提供美好的阅读体验。“拓荒”二字,是对她坚守传统文化、坚持创新表达的赞誉。在《人间任天真》的出版过程中,我们亦能感知这种拓荒精神。年近八旬的蔡老师,乐意实践新的出版形式,愿意参与新的营销方式,时时鼓励我们做更多探索和尝试。她让我深刻体会到,编辑是一种创作,不设限才能抵达更远的远方,时刻准备突破才会让更多光照进来。■
(本文作者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有鹿出版事业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