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运河之畔,寻觅文化瑰宝

“我们为什么不做一套将大运河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的选题呢?”

文|吕

“英雄所见略同!”

杨柳青青河水清。我出生在一个因运河而生又因运河而兴的小镇,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之一。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了重要指示。这条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长河是祖先给我们的“流动的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作为运河边长大的娃娃,作为承担着传播文化使命的出版人,让更多的少儿通过童书走近大运河是我的理想,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彼时,关于中国大运河的童书十分稀缺,且以科普绘本为主,图书讲解虽细致,但总缺少些人间烟火气。我身边的运河人家充满了温度,他们的故事平凡却动人。于是,我决定这个选题要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呈现,自此我开始了搜寻作者的漫漫之路。终于,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学重点孵化项目中,我发现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名字——苏曼凌。

苏曼凌不仅对大运河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颇有研究。几经辗转,我终于联系上了这位“宝藏”作家。

 

扁鹊故里绽放的“她力量”

苏曼凌居住在另一座大运河流经的城市——河北省任丘市。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扁鹊是“勃海郡郑人”,文中“勃海郡”指的就是河北省任丘市,所以任丘也被很多人视为“扁鹊故里”。

我原以为作者是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中爱上了中医药文化,可当我了解到背后的故事时,不禁潸然泪下。2001年春,苏曼凌唯一的孩子降生。她还没有来得及感受新生命到来的喜悦,就被告知孩子因缺氧而有生命之危。虽然最终抢救成功,但孩子将终生患有脑部疾病。20余年来,苏曼凌在各地中医院、国医馆奔走,在与无数医者、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中,她看到了很多辛酸与无奈,但也看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与顽强不屈,看到了医者的仁心仁术与至精至诚。她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了深深的热爱,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汲取其中的知识与智慧。

渐渐地,她利用自身所学,给孩子制作药膳,同时将中草药与非遗技艺结合起来,研发了近百种本草药皂产品,并将植物染与衣物、饰品、手工纸等结合起来,让中医药走进更多人家的日常生活。而这些,后来都成为她的灵感源泉。

笔耕不辍十余年,苏曼凌创作了多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题材结合起来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曾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版权输出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的苏曼凌,已当选为华北油田作家协会的副主席。

即使面对困境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这位坚韧刚毅的女性用文字诠释了了不起的“她力量”。

 

量的合并,质的飞跃

“大运河寻医记”系列是由两个选题合而为一的。

在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中,我们策划了大运河寻宝的故事,想通过孩子们在运河沿岸的不同城市行走,将大运河的变迁、两岸不同的非遗技艺与城市风貌体现出来。

这个选题策划案的诞生十分顺利。早在读大学时,我就有了初步的想法。那时,我和同学一起做了一份关于杨柳青年画的选题报告。我们走访了百年画庄,也与年过古稀的民间艺人攀谈过,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大运河带来了精致的纸张、缤纷的颜料,还有精湛的工艺。”老人的话字字珠玑,让我铭记至今。原来,杨柳青年画还有这么一段过往。我无数次在想,其他运河城市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故事?跨越时间长河,我再次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当然!”电话里传来了清脆的声音,“掐丝珐琅、徽州竹雕、传统戏剧……这些非遗的起源与发展都和大运河息息相关”。于是,我与作者当即敲定了选题方向。

正当我沉浸在对这个选题的畅想时,作者轻轻地说:“其实,我还想创作中医药题材的儿童文学。”

编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选题。电话结束后,我再次打开电脑。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我发现中医药题材的儿童文学寥寥无几,而且大多局限在中草药科普与名医故事上,没有触及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智慧与精神内核。

天亮后,我再次拨通作者的电话。作者告诉我,中医药的发展也离不开大运河,漕运是药材的重要运输方式之一,而且自古以来,每一个人都难免会遭遇病痛,有伤者的地方就有医者。医者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了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我脱口而出:“我们为什么不做一套将大运河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的选题呢?”

“英雄所见略同!”

就这样,“大运河寻医记”的雏形诞生了。

 

所有的历练终将成惊艳

创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大运河寻医记”这种创作难度偏高的作品更是如此。而且,这是作者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处女之作,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如为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代代传承,她融入了很多祖辈的故事,但距离孩子生活太远,难以引起孩子共鸣。几次商讨之后,她删除了大量分支剧情,只保留最关键的部分。修改后的故事脉络更为清晰,情节也更为紧凑、扣人心弦。但此时,我又发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故事过于偏重中医药文化,没有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发展。我和作者想了很多办法将大运河文化加入进去,可越是这样,故事就越生硬。

创作陷入了瓶颈,我决定与作者一起前去采风。我们到药园听中医药传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又前往沧州大运河畔在汩汩流水声中畅谈古今。

我们聊到了大运河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通,聊到了医者与运河百工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聊到了医家与儒家的共同之处……我惊觉,“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与“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的组成部分,越是刻意将它们区分,越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我望向作者夕阳照耀下的面庞,我知道,她正思考着同样的事情。

在回津的车上,我收到了作者的第六版大纲:三名医家小传人为寻找医家之宝,沿着大运河一路从北向南寻找。故事以空间顺序为坐标,却以时间顺序为脉络,小主人公按照医书的记载前往各地运河医家,这些古都名邑与文化名城犹如一扇扇窗,向他们展现了千年变革中运河两岸的社会生活、非遗技艺和风俗文化。当孩子们触碰到尘封的历史,才发现原来中医药早就渗入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渡过了最大的难关,后面遇到的小问题也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终于,历经两年,作者完成了四本书全部故事的创作。

为进一步保证图书内庞杂知识体系的准确性,我们还特地邀请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洪武教授进行审读,为图书内容质量把关。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推进以中医药文化、大运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能进一步改善孩子的体魄,增强其健康理念与知识,同时还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去探索自然、探索世界,在中华文明中提升自我修养,汲取人生智慧和哲学,培养坚韧不拔、善良自律、沉着冷静等美好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2024年3月,“大运河寻医记”系列的第一册《神秘医书》与小读者见面。依托于本书,我社组织了“穿汉服游百草园,传承传统文化”的研学活动,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对本活动还做了相关报道。作为责任编辑,我也走进了一所小学,为百余名学生带来主题阅读活动。

2025年1月,四册图书全部问世,我社组织了三场作家见面会。活动现场,作家分享了图书创作的背后故事,展示了她精心制作的药皂、植物染等手工艺品,讲解了大运河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还带领现场小读者体验了漆染这项非遗技艺。

未来,我们将为更多孩子带去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此外,本系列还可以作为“文化走出去”的强有力抓手,通过版权输出成为我国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作者单位为新蕾出版社)

Read Previous

半路接手“砖头书”的体验

Read Next

做一个时刻准备突破的出版匠人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