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红票》:历史新人新作的破局之路

在今天的出版环境下,新人新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喜。

文|胡晓凯

2024年4月,我责编的新书《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出版。甫一面世,便成为历史类新书中的一匹黑马,横扫各大图书榜单,登上当当、京东等平台的畅销榜,中华读书报社、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社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访报道,博主达人纷纷带货。年底它更是在各大媒体年度好书的评选中刷屏,摘得豆瓣读书、新京报、凤凰网、搜狐文化、探照灯等十余个媒体的年度奖项。截至2025年1月,本书发行量近10万册,豆瓣评分9.4分,口碑持续发酵,有望成长为一部经典常销书。

在今天的出版环境下,新人新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喜。

 

什么样的选题是好选题

时间倒回到2022年10月,我接到一个选题,内容是关于清初康熙和雍正朝在华生活的外国传教士的历史,作者是海外华人学者孙立天,中文书稿是在他的英文专著基础上改写而来,后者2021年由荷兰老牌的学术出版社博睿(Brill)出版,介绍中还附上了国外知名高校学者的四篇英文书评。

我是外语专业背景,对传教士研究一向关注,在审阅样章时,发现作者很擅长讲故事,从一张红票切入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其中的人物和事件在清史正剧和金庸剧中多有涉及,读来让人兴味盎然,又能收获历史新知。在介绍中,作者提到他对书稿的定位是一本可读性强的学术书,在写法上学习了《万历十五年》和《叫魂》。

不过,从编辑角度看,这个选题也有它的“短板”。作者是独立学者,在国内又是新人作者。传教士这个话题在大众读者中也并不算热门。这部书稿的行文方式对大众读者很友好,但考虑到作者并非业内资深的大学者,这种大胆的写法不知能否被学术圈接受。

虽然有这些疑虑,但我还是相信自己作为读者的第一感觉:这是一个有畅销潜质的好稿子。在与孙立天老师取得联系后,我表达了对选题的认可。作者询问:是否需要国内的推荐信?于是,在很短时间内,我收到了四份学者推荐意见。与此同时,选题也顺利立项。

2023年5月,初稿基本完成,孙老师回国,我们第一次当面沟通,我得以详细了解他的写作历程。书稿始自他的博士论文,先撰写为英文专著,后改写为中文书。在作品面向国内读者的出版过程中,他显然非常用心,先尝试了翻译,但效果不理想,于是下决心重新架构整个书稿,中文版比英文版扩充了50%的内容,增加了可读性,目标就是走出学术圈,抵达更广的读者群。

 

什么样的沟通是好沟通

编辑能和作者沟通顺畅,建立起信任关系,对一本书的完成度而言至关重要。

在审稿中,我和孙老师在文字修改尺度上有过讨论。孙老师表示,这部书稿的权威性来自史料和逻辑框架,因此他在行文上敢于口语化一些,就是为了照顾学术圈外的读者。我觉得,这部书稿还是要先立足专业圈,核心读者是本科及以上的专业读者,即使破圈,它的读者也都是有一定认知层次的,所以遣词造句要把握好度,表述避免重复,注意留白。在修改过程中,我们慢慢找到了中间地带。

历史类图书的审稿有其特殊性,人名、地名、日期、史实,都要言之有据,表述严谨;引文、参考文献等,也要追根溯源,不能马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集中核查引文的那段时间,每天我会在微信上截十几张图发给孙老师,因为有时差,隔天会收到他对截图的逐一回应,将出处挨个拍照发来核对。作者的积极回应和密切配合,保证了审稿的顺利进行。

二校结束后,我们商定邀请业内名家学者撰写推荐语。对于新人作者而言,有力的专家背书可以帮助打开局面。孙老师先后联系到许倬云、杜家骥、夏伯嘉三位教授。杜家骥教授是清史权威,他审读全稿后,不仅撰写了推荐语,还发来了长达七页的细致的审读意见。夏伯嘉教授是传教士研究方面的权威,答应撰写一篇中文书评。许倬云教授在看完全稿后,主动询问是否需要一篇评论文字。接连传来的好消息让人感到振奋。考虑到书稿面向大众写作的性质以及它中西交流史的主题,我把书稿寄给了北大的罗新教授和北外的李雪涛教授,两位教授在审读后,也都同意推荐。

这个很有分量的推荐阵容,后来在新书上市打开局面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什么样的书名是好书名

书名是图书编辑过程中颇费思量的部分,书名好坏甚至关系到一本书的成败。《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的书名比较吸睛。事实上这个书名的确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推敲过程。

我们在主书名上很快达成一致——用红票作为全书叙事的起点,由于读者对这一概念比较陌生,可以引起悬念。但副书名的确定却一波三折。最初作者拟为“全球化之初的大清与西洋”,三审意见指出,须再酌“全球化之初”用在这一历史时段是否准确。我也感觉它过于宏大,跟内容不符。后来我们几度变更书名,但感觉都不对。

2024年8月末,葛兆光老师到涵芬楼书店举办讲座,主题为“如何面向读者”,他提出了“有知识”“有意义”“有意思”三个关键词作为标准,并举卜正民的《维米尔的帽子》一书为例。我不久前读过这本书,对它新鲜的视角和开阔的格局印象深刻。此时,我和作者又展开了一轮探讨,认为这本书从一个全球互动的视角写清初历史,还是要回到“全球化”。我们向多位历史学者求证,收到的反馈均认为“全球化”一词可用,只是有些笼统。此时孙老师提出,英文书名中有这样一种类型:主书名具体,副书名宏大,比如《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明朝的衰落》,卜正民的《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史景迁的《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都有类似的特点。这点醒了我,海外学者的这类书,已经形成独特的气质,书名就很有辨识度,《康熙的红票》的写作风格受这些汉学家影响,与国内学者迥然有别,它的书名理当偏向这种气质。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更大一些,副书名最后定为“全球化中的清朝”,简洁大气,感觉对了。

我总结,偏学术性的书,书名要严谨为上。但面向大众读者的书,主副书名的搭配,还要考虑艺术中的审美原则,如讲究信息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好的书名要让人过目不忘,有想象空间。

事实上,这种对书名的反复探讨,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后来我与设计师沟通装帧风格,传达的信息就比较明确,她心领神会,封面设计方案调整后,一稿通过。

 

什么样的营销是好营销

在我看来,内容质量是否过硬,决定了一本书能走多远,而准确的营销定位和适时的营销节奏,决定了一本书能走多快。

2024年4月,新书上市,我们以扩散书讯为先,历史类公众号、榜单、书评同期发布。书出版之后的两个月,是营销关键期。那段时间我和营销编辑的状态很紧绷,每天列清单、对表、分头联系,希望曝光节奏密集一点,再密集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本书在很短时间内,入选了一系列榜单。

营销同事很看好这本书,积极联系达人来推荐。樊登、抖音博主吴主任都选中了这本书,渠道发货量明显增长。此时有草根博主也开始自发推荐这本书,我们一方面对有“自来水”感到高兴,同时也发现,这些博主以一些网络梗来切入,难以转化为有效销量。《康熙的红票》本质上是一部前沿学术著作,想要将它的核心价值传递给严肃读者,需要有合适的代言人。

一天,我在知网上搜到了故宫博物院果美侠老师的《康熙“红票”考》一文,这也是我搜到的全网唯一一篇与红票相关的论文。很巧,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故宫此时正在密集宣传“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展览内容和这本书高度契合,这真是意外之喜。我联系到果老师时,她很惊讶,没想到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还会引起关注。我们邀请她录制短视频,讲解红票和展品之间的联系,她欣然答应。这波书展联动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随着书的关注度和销量持续上升,我们亟须推动一场与读者互动的线下活动,然而此时作者在国外。我想到了为本书撰写审稿意见的杜家骥教授,便邀请他来京,举办一场名家领读会。杜老师在清史领域很有号召力,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2024年8月,孙老师终于回国。我们借势上海书展,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了两场线下活动,分别与新京报和建投书局合作,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澎湃新闻对作者进行了专访。随后,我们关注到,有几所大学历史专业的读书会,把《康熙的红票》选为讨论书目,它终于进入了核心读者的视野。

至此,这本书完成了从0到1最艰难的突破期,发行量1.6万册,实现了我们最初破万的目标。

随着营销工作的推进,我们的思路也愈加清晰,那就是,每一个营销举动,都要明确传递并夯实一个信息,即这是一部真正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历史作品。大众读者从中可以读到一个好故事,收获很多重要的清史知识;历史专业师生可以借鉴它的选题视角和“从论文到书”的写作经验;清史和传教士研究领域的专业学者可以运用它的结论。具备这种学术品质的中文原创著作近年来难得一见。

不久我们收到另一个好消息,《康熙的红票》获奖了,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把“新知·中文原创”奖项颁给了这本书,这是它获得的第一个奖项,五位评委老师一致把票投给了它,这让我们看到了它的破圈潜力,心里更加有底。

对一本书的前期营销而言,比起销量的爆发,口碑积累更为重要。上市后,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一直保持在9.4分以上。10月,B站的90后历史专业博主ruc猫猫开始大力推荐这本书,她的粉丝群和这本书的受众完美契合,掀起了一轮销售高潮。据猫猫说,她关注这本书很久了,读后就很喜欢,又看到它的好口碑,才会不遗余力地推荐给她的粉丝。这次她的带货,让我们看到了90后专业博主的号召力,加之赶上了“双十一”,书连续加印两次。

12月下旬,豆瓣年度榜单发布,《康熙的红票》摘得“历史·文化类图书”第一名,还入选了豆瓣年度图书,可以说是又一个意外之喜。它的“想读数”随之一路高歌猛进,两周涨了1.3万,将销量又拉升了一个档次。1版6次加印的2万册还未入库,就已全部预订完,又紧急追加了5万册。

元旦前后,是各大媒体年度好书榜单密集揭晓的时间,这本书一路“开挂”,捷报频传,将十余个奖项收入囊中,在图书畅销榜上的位置也一路攀升。

2025年1月,豆瓣读书联合我馆共同举办了年度图书榜单的直播活动,邀请孙立天老师和《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老师对谈,深入分享写作过程,取得了良好反响。播客“文化有限”也选中《康熙的红票》做节目,并在除夕当天播出,三位主理人的分享很有感染力,为这本书带来了新的流量,它作为一本易读好看的高质量历史书的标签越发突出。春节过后,这本书还在不断破圈,适逢《哪吒2》大火,有同事开玩笑:要像相信哪吒一样相信《康熙的红票》。

这本书走到现在,有不少编辑同行来询问营销经验。我们没有什么营销奇招,都是传统的打法。我把这本书的高光时刻记录下来,并不代表它的营销过程真的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前期,它也吃过不少闭门羹。所以,对于那些愿意为它背书、给它带货、助它前行的贵人,我们深为感谢。做出版许多年,我总结,一本书要做好,除了商业逻辑不要出错,总离不开做事的用心和投入,和我并肩战斗的伙伴们,都属于这种人。“小火靠捧,大火靠命”,这本书,确实命好。

 

历史学术如何走向大众

此次编辑《康熙的红票》,也让我得以思考历史学术面向大众的问题,比如历史的通俗化写作,或以叙事手法书写历史。在这方面享有盛誉的是活跃于20世纪的学者,从黄仁宇到“汉学三杰”,而今天的主力读者已经是90后和00后,和那一代学者在语言风格和文化背景上有隔阂。市场在呼唤新的声音,作为80后学者的作品,《康熙的红票》可以说踩上了时代的鼓点。

将学术成果向大众普及,是近年来历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如何从学术走向通俗,对很多学者而言是个难题。孙立天身体力行,从论文到专著再到普及读物,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写作路径,在保持学术观点的同时贡献了一个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本。我们一开始对这本书的价值定位,也是方法论意义上的。

史家的技艺也体现在《康熙的红票》中,它在庞杂的中外史料中拎出一条线索,小心求证,它所建构的历史图景更合乎情理,透过呈现历史人物更人性的一面,颠覆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让读者获得了全新的读史体验。

学术作品如何破圈?《康熙的红票》无疑为将来的历史写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国内的学术考核体系在不断改革,我们有理由期待,有更多青年学者会受到激励和启发,写出优秀的畅销原创作品,向大众读者传播严肃的历史知识。这本书如能实现这样的出版价值,作为编辑,也算感到欣慰了。■

(本文作者为商务印书馆副编审)

Read Previous

“整本书阅读”概念的出版策略探究

Read Next

半路接手“砖头书”的体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