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整本书阅读”产品的出版情况,希望能够为儿童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辅图书出版提供选题思路及营销策略。
文|陈 佳
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细化了“整本书阅读”概念。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教师须利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的《快乐读书吧》栏目,为学生带来“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一时之间,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快乐读书吧”系列图书,并针对教师推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图书。“整本书阅读”产品市场火热,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整本书阅读”产品存在选题重复、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渠道饱和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梳理“整本书阅读”产品的出版情况,希望能够为儿童语文“整本书阅读”教辅图书出版提供选题思路及营销策略。
“整本书阅读”概念及产品价值
我国“整本书阅读”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41年,当时,叶圣陶先生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其后,在不同时代背景阶段下,“整本书阅读”概念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顾黄初先生发表了《提倡读点整本的书——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一文。2007年,朱永新推出促进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小学阅读包”,将“整本书阅读”科学化、课程化。2009年4月,李怀源发表了论文《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具化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要求学生能“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并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出版同人也针对“整本书阅读”教辅书的编写、策划、出版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颁布鼓励儿童阅读的相关文件,包括每年度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都单独对未成年人的阅读量进行统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为11.14本,2023年度阅读量为11.39本,儿童的阅读量整体提升,但增速较缓。同时,开卷数据显示,2024年内容电商渠道中教辅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实现了72.70%的高速增长,大部分“整本书阅读”产品作为教辅图书仍有长销属性。
在这样的政策及市场环境下,“整本书阅读”产品热度不减,仍广受消费者青睐,不少出版社也发掘了其内在价值。比如学校、出版社等相关单位能通过“整本书阅读”产品合力促进书香社会建设,增加全民图书阅读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整本书阅读”产品提升儿童素质及其阅读能力,让儿童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并加以传承;“整本书阅读”产品与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相契合,适宜出版社打造真正能为教师、学生使用的精品图书,丰富自身产品线,塑造自身品牌;“整本书阅读”产品成本可控,版税低、利润高、营销成本较低,能为出版社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整本书阅读”产品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法
其一,选题重复、内容雷同,部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北京开卷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以“整本书阅读”为书名的图书数据共997条,累计销量前100名中,众多产品围绕课标阅读书目展开,导致选题和内容高度重复。笔者曾对小学生的畅销书进行过分析,发现尽管部分畅销书标榜“名师讲读”,实则缺乏实质性的名师指导或解答,仅提供少量思考问题。为此,笔者建议出版社不应局限于“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而应创新思路,改造经典作品,融入跨学科知识,并借助专家和专业教师团队的力量,打造能够全面提升读者能力的精品图书。
其二,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较弱。
比如排版上,有的产品字号偏小,行间距、字间距偏挤,造成读者视觉疲劳;比如有的版本插图不够精美,看起来粗制滥造;还有的版本翻译质量不高,不能让使用者感受到经典作品的魅力。同时,部分产品不注重结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致使其实用性偏弱。笔者认为,出版社在策划相关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整本书阅读产品”最终指向的目的是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应保障儿童阅读的舒适性,同时不应为了压缩成本而忽略了对产品插图、装帧、文本方面的打磨。
其三,销售渠道饱和。
各家出版社都在抢占份额,但市场容量不变,产品增多,会导致消费者认准大社出版的产品进行购买,其他竞争力不足的出版社的产品则会“泯然众人”。笔者认为,各家出版社可以使用线上线下联动营销的策略,派专人分区域进行推广,在市场上全方位推广“整本书阅读”产品。
其四,应试性强,无法真正使师生对阅读的书目产生兴趣。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标准往往依赖考试成绩或阅读量的统计,将阅读与考试成绩、教学成果挂钩,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阅读技巧的教学,很可能忽视了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整本书阅读”产品的出版策略
一是选择经典文本,紧密结合教学实践。
“整本书阅读”产品多以辅佐语文教学为出发点,提升学生阅读与审美能力。除“快乐读书吧”书目外,出版社可设计涵盖经典文学、科普、诗歌及传记等多样化的阅读内容。但重中之重是要保证文本的经典性。同时,编辑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精准修订教案,以提升产品质量。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数字化资源下载。
发展出版业新质生产力,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辅教材的数字化,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除了传统音视频,利用VR、AR、AI等新兴技术为“整本书阅读”产品赋能,能够深度挖掘产品价值,为图书提供增值服务,多维度、多层次地为师生提供便利。“整本书阅读”产品可增加AI导师批改练习的功能,通过VR、AR手段呈现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等。
三是“营销推广+跨界合作”,解锁市场新机遇。
“整本书阅读”产品的营销应精准定位目标群体,实施线上线下差异化策略。线下,出版社可通过向教师提供样书收集反馈,优化产品以适应师生需求;线上,可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精选课程内容吸引关注,或通过直播展示产品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产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王鑫磊在其撰写的《“整本书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服务探析》一文中提到,线下读书会、线上社交媒体等,都可以促进儿童“整本书阅读”交流。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集散中心,出版社可以同图书馆一起设计借阅专架,提供优质“整本书阅读”产品,并征集读者的阅读成果,进行展演活动。
据笔者了解,出版社与教育机构合作,特色化定制出版“整本书阅读”产品的情况十分常见,各类型的图书导读本层出不穷。如果两者能合作,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由出版社提供专业编辑和丰富内容,由教育机构洞察学生需求,实现资源互补,共同研发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水平的“整本书阅读”产品,将满足多元化阅读需求,共同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普及与发展。
出版社在出版“整本书阅读”产品时,一要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在教材、课标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产品特色;二要注意教材更新及教育理念变革,可恰当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创新点,全方位提升读者的学习能力;三要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数字技术和AIGC的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四要借鉴国际语文教育发展大趋势,研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本土产品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产品的出版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然而,当前市场上该类产品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选题重复、内容同质化等诸多问题,同时还面临时代变化的新挑战。面对这一现状,出版社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推广策略,让具有创新性、深度与广度的优质产品被大众看到,引领“整本书阅读”产品可持续发展,助力书香社会形成。■
(本文作者单位为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