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图书出版流程数字化转型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崛起,加速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变革,给出版融合发展带来崭新机遇。

文|曾  珊

在数字化浪潮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异军突起。从自然语言处理到机器学习,从模式识别到智能推荐,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图书出版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它能够渗透到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内容创作、编辑校对,到排版设计、市场营销和发行销售,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提高出版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内容质量,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从而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给图书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出版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电子图书、有声图书、纸/数一体化图书等数字化产品的出现,拓宽了出版行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也对出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内容创作方式的变革、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适应、市场营销渠道的媒体化、发行渠道的网络化等。

 

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是科技、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底层逻辑在于用户需求变化、出版成本优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驱动。

首先,用户需求驱动了出版转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读者的学习时间越发碎片化,阅读习惯逐步向数字化迁移。然而,传统图书出版已不能满足读者高质量的学习需求。数字化产品以其富媒体、便捷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是年青一代。以历史类书籍为例,读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叙述,他们期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关联到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比如专家学者的观点分析、珍贵的历史图片,甚至是生动的历史纪录视频等,以此来构建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认知。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4年4月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电脑端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已升至80.3%,数字化阅读有望成为年轻读者的主流学习方式。这种用户需求的变化,要求出版企业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内容提供者角色,而要转变为知识服务商,深入挖掘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品。

其次,成本优化驱动了出版转型。传统的图书出版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烦琐的过程,涵盖了内容创作、书稿审校、排版设计、印刷发行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而数字化出版的出现,为出版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出版模式下,编辑人员可以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实现远程实时沟通与协作,缩短审稿周期。排版环节可以借助自动化排版软件,根据预先设定好的版式,快速生成规范的排版文件,这不仅能够提高排版效率,还可减少人工排版导致的错误。内容存储方面,可以利用云存储技术,将数字图书内容存储在云服务器上,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出版企业无须再建设大规模的实体仓库,极大降低实体存储成本。

最后,技术发展推动了出版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对海量的市场数据、读者阅读行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其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利用这些数据分析结果,出版企业可以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读者喜好,从而策划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选题。例如通过分析读者在电商平台上的图书搜索记录、购买行为数据,以及在阅读App上的阅读时长、阅读偏好等数据,出版企业可以发现某些特定领域的知识需求正逐渐增长,从而及时策划相关主题的图书选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编辑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辅助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审校工作,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语法、语义分析,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问题等,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为图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添了新的维度。通过VR技术,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比如在阅读旅游类书籍时,仿佛置身于书中的景点,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AR技术则可以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在阅读科普类、教育类图书时,通过手机扫描书中的图片或文字,即可呈现出动态的3D模型、动画演示等,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互动性和沉浸感。

 

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选题策划正在成为出版企业的辅助手段。通过对电商平台、社交媒体、阅读App等多渠道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需求和热点话题。例如分析读者在电商平台上的搜索关键词,发现某一领域的新兴热点话题,如“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出版企业可以及时抓住这一市场机会,策划相关主题的图书。同时,结合读者的年龄、性别、地域、阅读历史等多维度数据,出版企业可以对读者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策划个性化的图书选题,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工具(如ChatGPT、DeepSeek等)可以为作者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根据作者输入的主题和关键词,快速生成相关的参考资料、案例分析等。同时,这些工具还可以对作者的文本进行语法检查、拼写纠错、风格建议等,帮助作者提高写作质量和效率。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对稿件的质量进行评估,根据预设的评估指标和模型,对稿件的内容价值、创新性、可读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策划编辑快速筛选出优质稿件,提高策划编辑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AI工具(如Grammarly、ProWritingAid)可以进行多维度审稿,除基本的语法、拼写检查外,还能进行词语误用检测、事实性校对和图文一致性检查等,帮助发现专业书稿中难以辨识的隐性差错。在知识关联与校验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借助强大的知识图谱和数据库,对书稿中的专业知识、历史事件、科学数据等进行校验,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远超人类的快速审校,像蜜度的“文修智能校对大模型”可在90秒内完成约20万字的书稿审校工作。在编辑环节,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自动校对,通过与海量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快速准确地识别出稿件中的错别字、语病、标点错误等。

采用自动化排版AI工具(如Vellum、MidJourney),出版企业可以快速生成美观、规范的数字内容及装帧设计。这些工具不仅可以实现文字的自动排版,还可以对图片、图表等元素进行智能处理和优化。例如结合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排版工具可以自动识别图片中的主体内容,根据排版需求对图片进行裁剪、调整大小、添加标注等操作,提升图书的视觉效果。同时,数字化排版还可以实现多平台适配,根据不同的阅读设备,如手机、平板、电子阅读器等,自动生成相应的排版格式,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

数字化平台的兴起给图书的发行销售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电子书平台、有声读物平台、在线书店、数字图书平台等渠道,打破了传统发行渠道的地域限制。利用AI工具(如MarketMuse等)的数据分析和规划能力,出版企业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购买行为和偏好,对读者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例如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和购买记录,向其推荐相关的图书产品,提高营销的精准度和效果。同时,数字化发行销售平台还可以实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数据,如阅读评价、评分等,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这些反馈数据及时调整图书的内容和营销策略,提升读者满意度。

综上,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出版流程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出版领域的深入应用,未来图书出版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态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出版行业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出版社计算机与信息分社策划编辑)

 

Read Previous

文旅融合时代的乡村景观再开发

Read Next

提升策划编辑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