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农民画、农民画家进行文化景观、当代艺术和融合出版角度的剖析,理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艺术建设乡村”样本背后的逻辑。
文|徐寒冰
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倡与落实,许多乡村已经进化为绿色、环保、有特色的美丽新农村。更重要的是,随着物质环境的充盈,农民的精神世界也不断丰富,这些变化都反映在包括农民画在内的文化介质中。本地村民借画作表达自我、丰富叙事,外部观察家则凭画作和故事在剧烈的时代变化中发现乡村、感知中国。在文旅爆火的当下,通过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新型农村文化景观,并借由出版这一宣发模式融会贯通、推而广之,助力乡村走进更广阔的视野。
农民画:确认艺术身份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必须直面自身个性流失和文化衰退的挑战,重新建立起明确的自身意识与文化标志,在城市化浪潮中抓住一张“铭牌”、建立一个“人设”,而“农民画是特定地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艺术呈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文化意义上拥有特殊的使命。
以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余东村为例,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集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中国乡村美术馆;统一调整园区规划,对50多栋古民居进行改造修整,开发成农耕馆、竹编馆、绘画馆等研学空间及直播室、咖啡屋、共享食堂等多业态;贴合需求开展产学研,成立与中小学合作的研学游公司,开设农事体验、非遗体验、农民画等课程。通过系统的升级改造,将优美的浙中山水、独特的农民画业态和乡村休闲度假融为一体,余东村日益成为江浙沪小有名气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仅2022年,该地农民画相关衍生产品的销售收入就达2000余万元。
特色画乡的再造,等于把单张画作的原子化状态打破、融合、重组,继而积聚成文化景观,帮助画乡放大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由点及面,与时俱进,踩准了时代的发展节奏。这种缘起和发展模式,与乡村创作者的艺术成长路径一致:从被动地完成命题作文转为主动地展现自我,进而确认自我。
宗白华先生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民画从最初的抒发情感变为当代艺术,“无论是主题表现,还是时代审美,都为之一新,所绘画面,再无那种为了生存而紧张劳作的场景,而是转向对美好生活的表现,关注生活、走向生活,从生活世界中生发意义与价值”,从而形成了源自乡村却超越乡村乃至通行世界的艺术语言。
从被动生发、继承传统到主动寻找、发扬光大,农民画及其创作者完成了对自我的认同,成为了解中国农村小康景象和中国农民文化梦想的艺术窗口,更打开了学习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状况的艺术大门。
出版:实现长尾效应
在景观打造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出版作为构建文化景观的重要一环,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例,我们在2021年和2023年分别推出了《种文化——农民画里话小康》和《从大地生长的艺术——浙江衢州余东农民画发展纪实》两本书。
《种文化——农民画里话小康》(下简称《种文化》)以全国10个著名画乡为观察对象,以采访的形式,把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家创作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见该画乡农民画发展的起承转合,看见他们探索自我的寻根之旅。在内容设置上,既有对全国各地农民画的概括性梳理,又有著名农民画村余东村及画家个人前后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在结构形式上,《种文化》实现了“画”与“话”的图文结合,以大画幅展示104幅“画”,最大限度地呈现农民画纯粹鲜艳的色彩与粗犷自由的笔触;用对话框形式凸显46段“话”,精选每一位农民最朴实的语言。“画作+画家+画乡”三位一体,视角多元,根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画作分类编排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板块,加上对10个典型画乡的结构性介绍,层次分明,内容丰富。
《从大地生长的艺术——浙江衢州余东农民画发展纪实》一书则以余东为线索,梳理了农民画这一艺术品类锚定自我的完整过程。从“农民画”到“新农民画”,再到“现代民间绘画”,从纸上水粉画到各种材质的画,中国农民画越来越向当代艺术靠拢。抛开形式上的更新,在内容上,农民画从对照身边事物的写生和临摹,到有意识地捕捉地域特点的创作,再到选取被破坏或遗忘的民俗加以整合与收录,逐渐承担起将乡村叙事、民族记忆视觉化的重任。一方面,借助报告文学这一富有感染力的体裁,描绘一个农民画家群体的成长,生动表现农民画家从艺术爱好的懵懂探索,到绘画技法的不断提高,再到艺术表现的充分自觉,从而解析农民画是如何从原始地野蛮生长到艺术地表达内心,是如何从个人的自娱自乐到集体的情感倾诉;另一方面,从余东农民画发展史这个小小的切口,凸显中国农民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上取得的丰硕成果,并且把视野扩展到这片艺术之林的成长环境,寻觅艺术成长的“植被”和“养分”,观察艺术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在革新内容与设计的思路主导下,两本书走出了不同以往的主题出版特色。《种文化》入选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书的尼泊尔语版已在2023年11月由尼泊尔当代出版集团出版,成功实现版权输出;又得到包括China Pictorial(《中国画报》)在内的媒体推荐。《从大地生长的艺术》则入选2023年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主题出版项目。
再开发:转化视觉资源
除去出版成果,农民画的文化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因为它不再是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拥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内核,也具备随技术跃迁的形式及可能。
创作者“越来越多地从新时期城乡风貌与乡村振兴着手挖掘创作灵感”,“让这些新事物与当地的历史特色、红色文化在视觉修辞中相互勾连,塑造出有文化纵深的精神空间”。且不说画风自具特色,技艺各领风骚,技法变化多端,农民画中有大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有最新的建设和发展成就,有热烈的劳动场景,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景象,还有农民幸福的生活剪影。所有这些,看起来反映的只是农村的一景一角、一事一物,却从各个不同的侧面集中反映了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多彩景象,反映了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们一起组成一种视觉资源,可以持续被提取、转化为商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比如在新一轮互联网浪潮中,农民画家依然遵循前辈“白天握锄头,晚上握笔头”的工作状态,只是将“锄头”更新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手机”。由于直播的影响力辐射至乡村这片“静土”,村民不但在网上看直播、买东西,而且主动出击,开起了网店、玩起了直播,销售自家种出来的农产品。144小时过境免签开放后,外国游客也被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农民画所吸引,而农民画则得到了被看见、走出去的机会。
农民画或许不是价值连城的经典艺术品,但它是极其珍贵的图像记忆,“通过身份认同、历史叙事、图文互译的独特形象修辞,创造了一个家国同构的理想化的艺术世界”。这即是说,我们通过出版,把农民原本散点式的情绪表达固定下来、总结起来,并和乡村其他或实体或虚拟的产品一起,转换成可感、可见且超越其本意的文化景观,以此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新面貌,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新起点。
更重要的是,“农民画宇宙”已经囊括了从实体画作到数字市场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从售卖作品到举办画展,从推出出版物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所有文化产品,以及围绕它们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每一幅画作就是一个故事,从中既能读出“在场”的人事物,又能读懂“不在场”的家国情。在一幅幅热情洋溢的画作里,我们看见昨天、今天和明天,看见乡村的发展历程;在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我们见证个人、见证发展、见证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承载集体记忆和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再读、细读、精读,是在文旅融合时代进行的一场纸上艺术之旅,也是对“艺术建设乡村”的一次生动诠释。■
(本文作者单位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