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主题出版做好学术著作

既要保证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原创性,又要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益;既要符合学术规范,又要增强可读性和传播力;既要立足学术高度,又要服务现实需要。

文︱冯  瑶

主题出版是我国出版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那些以国家重大节日纪念、重大活动宣传和重大事件记录为既定主题的出版活动。围绕主题出版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学术著作的策划与编辑工作,是当前出版实践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学术著作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它不仅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储存与交流机制,更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成果确认与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理念,着力展现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指示为如何围绕主题出版做好学术著作的策划与编辑工作指明了方向:既要保证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和原创性,又要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益;既要符合学术规范,又要增强可读性和传播力;既要立足学术高度,又要服务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围绕主题出版而创作的学术著作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在选题策划、内容把控、编辑加工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拟从主题出版的角度出发,探讨学术著作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选题谋划:在学术与时代的交汇中觐新声

围绕主题出版开展学术著作的选题策划,须探索一种既能符合主题出版要求又保持学术创新的思路。在实践中,许多出版单位习惯于“自上而下”的选题路径,即先确定主题,再寻找作者,使学术著作写作变成了“命题作文”。这种做法不仅容易限制作者的研究视野和创新思维,也容易导致出版物缺乏学术深度和思想活力。为此,在开展主题出版相关的学术著作策划时,需要摆脱“为完成任务而出版”的路径依赖,探索更有成效的选题策划方式。

一方面,要在与学者的交流中捕捉思想的火花。面对主题出版任务时,编辑不应只是坐等选题送上门来,而应该成为选题创作和学术创新的积极推动者。编辑要深入了解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密切关注学者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善于发现能够与主题出版要求相契合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也要鼓励和引导作者以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研究和阐释时代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推动学术研究与时代主题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术价值与时代需求的契合点。以主题出版为视域开展学术著作的选题策划工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而要找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点。要引导作者立足学术研究,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用严谨的学术语言诠释重大理论问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剖析现实问题,真正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小窥大:以学术之光映射时代主题

在笔者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最让人振奋的莫过于看到一部学术著作既能沉潜于专业领域的深处,又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真正打动人心的学术著作,往往不是靠宏大概念抽象堆砌,而是源于对具体问题的执着探索。

展望2025年,有诸多重要特殊的历史节点,其中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和抗美援朝战争75周年很具代表性,更需要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视角。比如可以通过解密档案中的书信往来,揭示子弟兵与后方群众的精神联结;可以通过对某个战役指挥部的发掘发现,重现当时的决策过程;也可以通过对老兵口述史的搜集整理,记录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些微观视角的研究,往往能让历史的展现更加丰满,使精神的传承更具说服力。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像一位伯乐,善于发现学者研究中的创新亮点。此外,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笔者曾遇到一位学者,他的许多作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战争年代的民间艺术,发现了许多传统戏曲、民谣如何在艰苦岁月中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不仅开拓了学术新领域,也为进一步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难能可贵的是,优秀的学术研究总能在细节中展现真理的光芒,这正是围绕主题出版开展学术著作策划的魅力所在。它既能让人们在细节中感受历史的温度,又能在学理探索中把握时代的脉动。作为编辑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些珍贵的学术发现既有专业的深度,又有思想的高度。

 

把专业的学术著作讲成动人的故事

在主题出版视域下开展学术著作的编辑工作时,必须处理好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关系。如何让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既不失其专业品格,又能吸引更多读者驻足品读?这是一个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可能性的课题。

首先,学术的根基必须稳固。正如建筑要从地基开始严格把关一样,学术著作也必须在专业性上毫不含糊,概念要准确,方法要科学,论证要严密,引证要规范。这些都是学术著作的“安全线”,是不能突破的底线。

与此同时,要突破晦涩难懂的表达局限。学术著作不等于故作高深,过于艰涩的表达反而会影响学术成果的传播效果。因此,增加图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让复杂的数据变得直观;加入注释不是为了充版面,而是为读者提供理解的途径;添加延伸阅读不是为了篇幅堆砌,而是为了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这些细节的优化,都是为了让专业的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围绕主题出版生成的学术著作应该是既有学术深度又有阅读温度的,编辑应引导作者在专业写作中注入生动的表达元素,如借鉴故事化的叙事技巧,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增添具体的事实材料,让抽象的学理分析变得生动有趣,为读者搭建理解专业内容的桥梁,实现学术价值与阅读价值的有机统一。

 

搭建学术高地:凝聚学术名家与培育新锐力量

一部经典学术著作的诞生,往往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学术积累,更是整个学术共同体智慧的结晶。优秀作者队伍的建设是围绕主题出版做好学术著作的根本所在。出版社要立足长远,既要凝聚学术大家,又要培育新生力量,形成老中青结合、名家新秀并进的作者群体。笔者曾经参与过一个重大文化工程的出版项目,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项目的主编是学界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他特意要求编委会中要有三分之一的青年学者,更特别强调不仅要做好当下的研究,更要为学术界培养接班人。如何让学术新星与学术大家共同发力?这需要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出版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组织专题论坛、开展项目合作、茶话会等方式,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既正式又轻松的交流平台。特别要注意发挥学术大家的引领作用,例如通过邀请其担任丛书主编或学术顾问,以其学术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学者参与活动。

但仅有平台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深度互动联系。编辑应与作者保持密切联系,不仅是简单地询问选题与写作进展,而是真正了解其研究方向、问题困惑与学术追求。并且,对于刚涉入学术领域的青年学者,要给予更多指导和耐心,帮助他们围绕主题出版要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比如组织青年学者参与重大项目的前期研讨,让他们在与名家的交流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与此同时,鼓励他们勇于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让每一部学术著作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就像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个细节上都须精益求精。在围绕主题出版开展学术著作的编辑工作时,如何让作品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学术深度,更有阅读温度,即在政治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契合点。这就要求出版单位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从审稿、编校到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出版物的高品质。

第一,构建严谨的审稿体系。在主题出版方向下创作而生的学术著作要经过政治导向、学术质量和出版效果三个维度的审查。第二,完善细致的编校流程。好的学术著作是打磨出来的。第三,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编辑是把好作品质量的重要关口。

围绕主题出版开展学术著作的策划与编辑工作,承载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使命。编辑要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发现符合主题出版要求的优秀选题,以专业的能力打造精品力作,保持开放的视野推动学术创新,要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让主题出版更有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更要积极探索创新表达方式,确保学术著作在服务主题出版的同时保持其应有的学术品格。■

(本文作者单位为人民出版社)

Read Previous

魔法象10周年:以爱与魔法书写童书传奇

Read Next

如何玩转私域流量促进高校教材营销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