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成功“破圈”的公版书文库

贴近当下大众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潜力。

“尤里卡文库”中一本本精心策划的图书,成功地打破了读者对于浦睿文化“只能做单品”的固有印象。作为该文库中的爆款产品,《西西弗神话》《人生的智慧》《心理类型》和《哀悼与忧郁》等书籍,成功触动了年轻读者的心灵,成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打卡晒书的热门选择。

目前,“尤里卡文库”已成功推出三辑,共计20本图书(其中两本尚待面世)。作为一套专为大众读者量身打造的哲学与心理学公版译著系列,浦睿文化对其选题策划与营销推广抱有独到的见解。《出版人》杂志记者特此专访浦睿文化的总编辑余西,以深入了解这套文库的幕后故事与未来规划。

 

大有可为的公版书市场

公版书始终是各大出版机构竞相争夺的宝贵资源。从公版书市场的细分构成来看,无论是整体市场还是新书市场,文学类书籍都占据着码洋比重最大的细分品类地位。2019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读者的热切期待下,浦睿文化希望策划一套成体系的公版书。考虑到难以在文学类公版书领域占据先机优势,浦睿文化亟须寻找一个竞争相对较小的品类“做公版”。“当时,我们公司的编辑廖玉笛提议,是否可以从心理学书籍入手,进而将选题拓展至哲学书籍。”余西解释道,“之所以选择从这两类公版书着手,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品类,这两类图书更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对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了初步的选题思路,编辑就着手进行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弗洛伊德、阿德勒、尼采及荣格的相关作品在各销售渠道均表现出色,尽管这些成绩可能部分得益于低价促销活动,但无疑也彰显了这类图书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因此,我当时就在思考,如果由浦睿文化来运作这类选题,我们能否打造出与市场上现有产品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作品呢?由于之前我们从未涉足此类选题,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了。”余西说。

 

保证可读性,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最初,余西将这套书籍命名为“生活智慧文库”,是希望读者怀着一份热忱,在阅读的旅途中能够收获那些令人豁然开朗的“顿悟”。然而,在后续的讨论中,编辑团队觉得“生活智慧文库”这一名称略显直白,缺乏足够的韵味与深意。一次编辑部会议上,一位编辑回忆起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传奇故事——同样是一个关于“顿悟”的瞬间,阿基米德兴奋地高呼“尤里卡”。于是,这个充满智慧火花与探索精神的名字“尤里卡文库”便应运而生,成为这套经典文库的新称谓。

在文本内容的编辑加工上,“尤里卡文库”力求贴近普通读者,保证他们的阅读体验。在选题策划时,编辑们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可读性比较高的作品。浦睿文化编辑何啸锋在2022年就开始接手“尤里卡文库”的编辑工作。截至目前,何啸锋已经编辑了《不安的智慧》《我们活着的理由》《时代的精神状况》《现代人的心灵问题》《心理类型》《生存的艺术》《哀悼与忧郁》《苏格拉底对话录》共8部作品。

在编辑加工中,他直言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兼顾准确性与通俗性。“尤里卡文库”中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从原文直译,甚至《生存的艺术》《苏格拉底对话录》都是从古希腊文翻译的。《时代的精神状况》《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是市面上唯一从德文直译的版本。“因为我们这套书的宗旨是让经典普及化,所以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保证通俗性。”何啸锋说,“在这方面,我和余西配合得很好,我的哲学功底较好,也可以阅读英语、法语及德语原文,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余西的文学功底好,有很多地方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经过他的‘妙手回春’,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比如《我们活着的理由》这本书,原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书中有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是:“它涉及一种得过且过的生活,就像托马斯·曼在《魔山》中描述的那些无法治愈的肺结核病人一样,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出院。”这里的“得过且过”按原文直译过来是“当下的生活”,但这样就无法体现上下文的语气。编辑经过一番讨论,采用了“得过且过”这个译法。

除了在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上下功夫,“尤里卡文库”为人称道的还有其“多巴胺配色”的封面、腰封设计。“尤里卡文库”的封面设计经历过几次变化。“第一辑时我们选用了纯色封面,第二辑我们大多选用拼色封面和银色书脊。之所以保持每一辑封面的相对统一,是为了提高整套书的品牌辨识度,而多巴胺配色的封面也更受年轻人青睐。”同时,腰封也是该套书系的亮点之一。每本书的腰封上均配有编辑挑选的内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其中,“拼命工作是奴隶的道德”“人生的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我们如何对抗荒诞?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经历生活”等句子在社交媒体上被年轻读者广泛传播,有人还将相关腰封收藏起来。“在设计腰封时,我们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忠于原文,二是要尽量勾连当下年轻读者的生活状态,引发相关群体的情感共鸣。这样才可以将腰封的价值发挥出来。”

 

人文社科类图书如何挖掘销售空间

对长期深耕人文社科类图书编辑工作的何啸锋而言,他坚信此类图书的读者群体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近年来,有几类作品在市场中表现尤为突出:一类是广义上的‘心理自助’读物,‘尤里卡文库’的不少作品可归入此类;另一类是女性主义题材的作品,它们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有一类则是聚焦某个特定社会议题的社科著作,比如《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等,这些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这一趋势从多个方面都能得到印证,无论是线下书市,还是豆瓣年度榜单、权威媒体发布的年度图书排行榜,都显示出非虚构类作品在近年来最受读者青睐。”

余西在谈及近年来市场销售情况时,感慨道:“现在能‘破圈’‘卖爆’的产品确实越来越少了,这似乎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大家都在寻找那个能够触动广大消费者心弦的‘爆品’,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然而,如果我们细化到人文社科这个品类上来看,情况或许并没有那么悲观。”在他看来,贴近当下大众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潜力。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性深度的深刻挖掘。

“对‘尤里卡文库’来说,我们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许多读者,包括同行,都会给我们反馈,说我们这些偏学术的作品竟然也能卖得很好。其实,我一直把学术出版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专业学者的学术著作,另一类就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学术读物。这类作品既要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要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读懂。我们一直努力把‘尤里卡文库’打造成后者。”余西说,“如果读者看完以后能够有所思、有所得,那我认为‘尤里卡文库’就成功了。”■

Read Previous

跨学科融合,推动英语分级读物新发展

Read Next

魔法象10周年:以爱与魔法书写童书传奇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