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

2025年3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携重磅新作《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以下简称《智能革命后的世界》)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办新书分享会。活动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车琳作为特邀嘉宾,与刘永谋教授一起,以“AI时代的人类选择:技术、伦理与未来社会”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智能革命对就业、伦理、情感等领域的深远影响。活动吸引了在校学生、职场白领等众多读者参与。

AI失业危机:智人退化的隐忧与出路

活动开始,刘永谋就大众最关心的“AI究竟能导致哪些从业者失业”的热门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刘永谋指出,他在新书《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中的第4章第4节《AI进化,智人退化》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刘永谋认为,随着ChatGPT、Sora等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人类正从“AI辅助生存社会”向“AI替代劳动社会”快速过渡。体力与脑力劳动逐渐被机器人取代,传统“以工作定义人生价值”的伦理体系面临崩塌风险。“若人类无法在与AI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无用之人’的困境将催生社会动荡甚至文明危机”。

而当被读者问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刘永谋提出了“双轨解决方案”:从远景看,需推动社会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比如缩短工时、探索“数字共产主义”,以实现技术红利全民共享;从现实出发,需建立劳动者再培训体系与失业保障机制,缓解技术冲击带来的阵痛。他特别强调:“解决AI失业问题的核心,是重新定义‘有用’与‘无用’——当劳动不再是生存的必需品,人类应转向创造、艺术、哲学等更能彰显人性价值的领域。”

人机情感:伦理困境与文明新可能

车琳也提出了她关注的问题。她指出,对《智能革命后的世界》第13章《情感:我们可以和机器人谈恋爱吗?》的内容印象深刻。她也一直在思考,智能社会来临之后的各种伦理争议。作为影视艺术行业的教育者或从业者,她表示,作者以科幻电影《她》《银翼杀手2049》等为例,剖析人类与AI建立情感纽带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大众”的写法。对此,刘永谋非常认同,他表示,希望自己对于科技和哲学的思考与研究,能让更多读者看到,并引发大众的思考。同时,针对“人机情感”这个话题,他说:“若爱情的本质是多巴胺分泌与程序化互动,人类对机器人的‘爱’是否仅是高级恋物癖?”他提到他在书中进一步反思了传统爱情观的局限性,并指出“一夫一妻制”“忠贞不渝”等观念实为历史建构的产物,未来人机关系或将以更开放的形态存在。

作者:刘永谋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书号:978-7-229-19108-5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定价:78.00元

然而,刘永谋亦警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AI伴侣可能加剧情感异化,甚至成为人类逃避真实关系的工具。当技术能模拟一切亲密互动,人类是否会在‘完美程序’中丧失爱的能力?”他呼吁,人类应提前建立伦理框架,防止技术滥用对人性造成侵蚀。

智能革命: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对话

在发布会现场,刘永谋与现场观众展开了深度对谈。针对提问“AI是否将终结人类文明”,他回应:“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人类能否以智慧驾驭其方向。我们既需警惕‘文明危崖’,也要拥抱技术赋予的新可能——无论是星际殖民,还是人机共生的新伦理。”

北京大学胡泳教授评价该书“以哲学之思穿透技术迷雾,为人类如何驾驭智能革命指明方向”;《罗辑思维》主理人罗振宇则认为“刘永谋教授用宏大的视野,将AI议题从实验室拽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场”;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则强调本书“以跨学科方法重构技术时代的生存哲学,是对‘无思’媒介景观的有力反击”。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以15个关键议题勾勒出智能社会的全景图,涵盖就业、教育、治理、情感等领域。正如书中所言:“智能革命不仅是技术的狂飙,更是人性与文明的试金石。”

作者刘永谋希望这本书能开启公众对AI时代人类命运的集体思考,他同时表示,计划中的“AI时代三部曲”在持续创作中,第二部《AI性别》也即将完稿。

Read Previous

湖南出版集团召开2025年度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Read Next

苏美尔文明与苏美尔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