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以其出版的4676种图书获得了267565次被引量,排名第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学术出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学术图书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上,还包括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学术规范的日益严格及出版技术的革新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学术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地位不断提升。
本报告旨在按学科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图书的影响力,重点探讨其在出版数量、学术质量、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方式详细呈现中国学术出版图书在过去20多年中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以进一步推动学术出版图书的高质量发展。本报告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将所有图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经济、文学等22个一级学科和341个二级学科。《出版人》杂志推出新世纪以来各一级学科学术出版影响力系列报告,本期为第五期,选定的一级学科为历史、地理。

报告选取了2000年至今(数据更新于2025年2月)的图书进行统计分析,《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数据库中收录分属22个一级学科、341个二级学科总计5922228种图书。
新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科学术出版总体趋势
历史、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代表,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有机结合,不仅为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还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联结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重要桥梁。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至2024年,历史、地理学科的相关学术出版总量在22个一级学科中排在第六位,总出版量达251594本。
在2000—2024年这20余年里,历史、地理学科的图书出版数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的出版数量为5506本,到2023年已增长至16703本,这反映了该领域持续的学术活跃性和研究需求。2016年和2017年是出版数量的高峰年,分别达到17262本和17513本。2018年开始,图书出版数量连续3年出现下降,2021年有所回升。

从总被引频次来看,2000年至2005年历史、地理学科总被引频次从177123次增长至244326次,2005年达到新世纪以来该学科总被引频次的高峰,历史、地理学科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与引用。2005年以后,历史、地理学科的图书数量整体保持上涨,但总被引频次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起总被引频次降至10万次以下。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在电子资源发展下传统出版和引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另一部分原因是随着GIS、遥感等科技的成熟与普及,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研究人员的学术需求。同时,历史、地理学科近年来不断与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诞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学科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导致学术图书的引用更加分散。
在历史、地理学科被引频次前20位的图书中,2003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要义》探寻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自信力,是一部探寻中国问题总根源的经典论著,该书的总被引频次最高,达7128次。其次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国语集解》,该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基本的史学著作,总被引频次为6927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根据战国楚竹书进行文字隶定和内容释读,是秦始皇时期原始的、第一手的战国古籍,总被引频次为5015次。
从被引频次最高的前20位的图书首版年份来看,2000年和2001年出版的图书各占6个席位。仅《文化记忆》为2015年出版,其余图书皆出版于2007年及以前。可以看出,在历史、地理学科,新世纪初期出版的图书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更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历史、地理类图书主要出版机构
总被引频次可以较为客观地说明各出版单位出版图书的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2000年至今,历史、地理学科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出版单位总计被引1989832次。
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出版社分别为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书局以其出版的4676本图书获得了共267565次的被引量,图书平均被引频次达57.22次,成为历史、地理学术图书出版机构中总被引用频次最高的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以2702本和2464本历史、地理类著作在该领域内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总被引频次达到108338次,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总被引频次达到78199次,显示出两家出版社在学术文献传播和引用频次方面的强大影响力。
从图书数量来看,文物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名列前茅,分别为3804本和3751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于1912年元旦创办,奉行“开启民智”的宗旨,经过112年的发展,目前是以出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层次产品为主的出版社。
代表性图书:《国语集解》《宋书》《礼记译解》《水经注校证》
优势学科: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文物考古、世界地理、中国地方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出版高质量的古籍整理、独占性的资料集成与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为主,是海内外古代文史典籍的出版重镇。
代表性图书:《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周礼译注》
优势学科:中国古代史、文物考古、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学评论和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出版各学科、各专业综合性图书的出版机构。
代表性图书:《中国文化要义》《礼物的流动》《国家与社会革命》
优势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政治学、社会学
文物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创建于1957年,以抢救、保护、传承中国文化遗产为己任。60多年来,出版图书近万种,总印数超过4.2亿册,占全国文物考古图书发行总量一半以上。
代表性图书:《张家山汉墓竹简》《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优势学科:文物考古、绘画、博物馆事业、中国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79年,依靠北京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和学术著作。
代表性图书:《文化记忆》《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
优势学科:中国古代史、民商法、经济法、文学理论
历史、地理二级学科影响力分析
根据同类可比的原则,我们参考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完全采纳了其一级分类的方式将图书分为22个类别。在二级分类上,本报告一方面参考中图分类法的分类,另一方面尽可能让同一分类下各二级分类的被引图书数量大致在一个数量级上,故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细化为中国人物传记、世界史、中国地理、文物考古等22个二级学科。
在历史、地理二级学科的图书出版数量方面,“中国人物传记”以75561本排名第一,远超第二名图书数量,其被引频次也位居前列,为373732次。“中国人物传记”在历史、地理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文物考古”的总被引频次最高,达到406065次,但图书数量较少,为31613本;同样,“中国古代史”仅以15865本图书获得了324339次的被引频次。这说明“文物考古”和“中国古代史”两个学科在学术领域的成果相对稀缺,相关图书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其他二级学科如“中国地方史志”和“中国通史”被引频次也相对较高,分别为233136次和181942次,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中国史(其他)”“历史、地理(其他)”“地理(其他)”的被引频次则相对较低,均不足2000次,研究者在这些领域的深入探索尚存空间。
在历史、地理类22个二级学科被引频次最高的图书中,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被引图书的数量较多。
中华书局最高被引图书分别为:《国语集解》(中国古代史)、《礼记译解》(风俗习惯)、《水经注校证》(中国地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高被引图书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物考古)、《唐代交通图考》(地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高被引图书分别为:《义序的宗族研究》(中国民族史志)、《自传契约》(传记研究与编写)。
数据说明: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其书目数据来自中国版本图书馆。被引频次数据来自中国知网知识资源总库的4个源数据库,包括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引证统计分析数据库》将著作分为译著、古籍、年鉴、工具书、标准、报告、文艺作品、普及读物、中小学教材与教辅资料、国内学术著作10类。此报告所分析“图书”基础即总概此10类。为了反映一种图书成果的总体影响力,数据库对图书进行了版次/卷册的合并,其标准是在书目数据中书名、责任者、出版单位规范完成后,若这三个字段完全相同,或者在书名、出版单位相同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单一责任者,则视为一种图书,并将其被引频次累加,从而得到合计的被引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