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莹莹
促进儿童阅读,需要合适的读物,更需要合适的方法与氛围。
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1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述方式也由最初的“倡导全民阅读”演变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到2024年又改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而儿童时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让孩子从小接触阅读,享受阅读乐趣,形成阅读习惯,进而成为一种终身受益的生活方式,既有利于个人的人生发展,也能为“全民阅读”提供坚实的个体基础。
基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增进儿童阅读行为、儿童阅读选择、阅读方法和家庭阅读氛围养成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拟针对“儿童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为广大家庭和儿童读者提供参考价值,进而为“儿童阅读”的推动发展贡献绵薄力量。
如何增进儿童阅读行为
在与儿童读者和家长的接触中,笔者发现很多家庭存在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孩子缺乏阅读兴趣,无法带动阅读行为。
传播学中,被称为大众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提出一个公式,叫作选择分子式:期待的收益/需要的成本=某种行动的频率。如果将这个公式套用到儿童阅读行为上,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影响儿童阅读行为频率的变量,进而达到增进儿童阅读行为的结果,那么可以把公式变换为:阅读收益/阅读成本=阅读频率。
阅读成本包含金钱因素、阅读环境等多个方面。在儿童阅读行为中,主要阅读成本为时间成本,为阅读消耗的时间越多,意味着用于玩耍或其他爱好的时间越少,在儿童“付出”行为甚至是心理上可以算作一种“牺牲”。
阅读收益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可以带来快乐,这份收益显而易见,且收益较大,因而阅读频率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阅读行为是不需要家长再去敦促的。其次,阅读可以获取资讯,增长知识。最后,阅读可以提升理解力,孩子可以通过选择高于现有认知能力水平的图书,将原本并不理解的知识储备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后两项阅读收益相较第一项——阅读快乐而言,感官体验并不直接,而且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让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成长期、缺乏专注力的儿童真正接受并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这两项的阅读收益,就需要在不同阶段做出正确、适合的阅读选择,利用高效的阅读方法压缩阅读时间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阅读频次,增强儿童阅读行为的效果。
如何进行儿童阅读选择
儿童阅读一般要经历四个阅读阶段。第一阶段叫作准备阅读阶段,这包括身体的准备和智力的准备,比如拥有良好的视力和听力,具备认知的能力,口齿清晰。当具备这些基础条件后,儿童阅读便进入第二阶段,孩子开始识字,可以接触和学习一些简单的读物,比如识字卡片等。第三阶段是词汇积累期,此时孩子基本可以读懂部分说明书、地图,以及阅读绘本等文字量较少的书籍。到第四阶段,孩子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阅读者,几乎可以阅读所有读物了。
针对儿童的第三阅读阶段,绘本是较为合适的阅读选择,它作为锻炼孩子观察和思考能力的良好阅读载体,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留给阅读者极大的想象发挥空间。笔者结合多场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经验,总结出绘本阅读四步法——“观察、思考、联想、表达”。意思是在引导和教孩子阅读绘本时,应首先引导其进行细致的观察,继而认真思考,再鼓励其大胆展开丰富的联想,最后将所读、所见、所想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此外,绘本阅读的价值还在于它的世界庞大、丰富、精彩,几乎能够涵盖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家长需要传达的人生哲理,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又能巧妙化解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难题。
儿童在阅读的第四阶段,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了,相应地,阅读选择的空间也更为开阔。科普百科等非虚构类图书的阅读收益在于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结构,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儿童文学等虚构类图书的阅读收益则在于,文学作品通常凝聚着作者个人甚至一群人的数年乃至一生的经验,孩子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用最短的时间获取宝贵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如何使用高效的阅读方法
在掌握了基础阅读能力后,就需要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以提升阅读效率,获取更大阅读收益。以下简要介绍两种儿童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叫检视阅读法,具体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该方法一般会用在以下情景当中:当孩子面对一本新书时,无法判断其内容质量、阅读价值或者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或者当孩子有特定的阅读目标时,却无法评估该书是否能够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检视阅读能节省大量不必要的时间投入。
第二种方法叫分析阅读法。分析阅读,是优质、完整、系统的阅读,也是真正提升理解力的关键。它可以让孩子拆解并吃透书本内容,将作者的思想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具体方法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并回答问题。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科普类的代表图书《森林报》为例,示以分析阅读法。
在带着预设的问题读完书后,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这套书讲述了什么内容?它讲述的是一年十二个月里,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州周边的森林、农庄、都市中,有关动物、植物、昆虫的有趣故事。
第二个问题,这些内容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的?每一期的森林报大致分为林间纪事、都市新闻、农庄纪事等版块,侧重讲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所有版块的内容和素材都源自森林报的驻林地记者,他们都是对飞禽走兽、昆虫、植物感兴趣并且能和大自然密切接触的人。
第三个问题,书中讲了哪些有用的知识?首先,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收获关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科普知识,比如兔子妈妈很无私,会用乳汁喂养别人家的小兔子,而大西洋鳕鱼则是产下卵后不管不顾、一走了之。其次,可以了解到人们源源不断地从大自然获取资源的同时,也在回馈着自然、保护着自然。
最后一个问题,读完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首先,要将从书中学到的科普知识储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并在学习、生活中加以灵活应用;其次,要身体力行地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打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评价研究项目PISA每三年开展一次,旨在对临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的评估。自2006年起,该项目开始采访参加测试的学生家长,询问他们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是否为孩子朗读过、多久朗读一次,再去比对孩子的PISA阅读成绩。结果显示,家长为孩子朗读的次数越多,孩子在15岁时的阅读成绩就越高。
但在最近一次的2022年PISA评估中,参与测试的学生阅读平均成绩较2018年下降了10分,评估组织将原因归结为三点:数字电子设备的大量使用导致学生专注力、深度阅读和思考能力下降;新冠疫情期间远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阅读学习的连续性和效果;2018—2022年间,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大幅下降。
不论是感性、优美的诗歌,还是理性、客观的评测,都映射出了家庭、家长对孩子阅读、学习等多方面能力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庭中可以设置书架、陈列图书,布置适宜阅读的书桌和灯光,尽量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家长可以在孩子选书时提供建议,开展亲子共读,在阅读过程中交流、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取更大的阅读收益,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还能够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