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及图书如何做好创新工作

文|唐 怡

在做书的过程中,以出版人的专业眼光和专业能力,参与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建设、保存,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承中留下自身印记。

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以下简称《何以中华》)是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物普及图书。该书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以“物史互证”的方式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演进脉络,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与“大一统”的价值观。凭借其独特的选题视角、严谨的学术论证、新颖的表达方式及精美的装帧设计,出版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先人一步,策划创新选题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此类图书的策划出版,亲自谋划部署了“铸牢”的选题规划。

在选题及作者的开发方面,尽管四川民族出版社地处西南地区,但是我们始终秉持着立足四川、放眼全国的出版理念,积极寻找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2022年春,我有幸结识了中国民族博物馆的郑茜副馆长,并趁北京订货会的机会,拜访了郑茜老师,表达了希望合作的意愿。

回成都后,我与郑茜老师有一次电话长谈。当她提及中国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国家民委课题“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产生了“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研究成果,并着力筹办同名大型展览时,凭借对民族出版工作的熟悉和职业敏感,我意识到,以“文物”为切入点,阐释和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极具创新性和出版价值的事情。

市面上虽然不乏以文物讲述中华文明的图书,但将文物与“铸牢”理念相结合,系统运用多学科知识从文物角度诠释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程的图书尚属空白。我们抢抓先机,提议将郑茜老师的研究成果和展览形态进行再创作再加工,转化为出版物。2022年5月,我到北京再次拜访了郑茜老师,这一次我们对图书的编写思路、体例、写作风格,甚至开本、用纸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敲定了合作方案。

追求卓越,打造一流产品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好图书是打磨出来的。《何以中华》从展览转化为图书,从学术研究课题转化为通俗学术读物,打磨难度不容小觑,挑战不可谓不大。我们与作者携手并进,共同面对这一挑战。我从编写环节就开始介入。最初收到的稿件是由各撰稿者独立完成的,与策划初衷存在一定差距。于是我组织了包括我在内的三名有文、史、哲学科背景的编辑对稿件进行充分消化,分头撰写审稿意见,最终由我整理成6000字的修改建议。这些修改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充分肯定和全面采纳,主编郑茜老师根据我们的意见,对文物选择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对每篇文章、每个章节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或重写,最终形成的定稿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论证充分,符合我的策划预期。

《何以中华》涉及多个学科,对编辑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要求较高。我大胆起用特邀编辑和新人组建编辑团队,委托商务印书馆最佳编辑迟剑峰带领年轻编辑赵正梅,与老编辑董冰一起初审。我们前后通读书稿不下20次,着力保证书稿内容严格遵循“四个共同”理论展开论述,确保“文物”“史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三者之间建立的逻辑关系准确而严密,确保民族、文史知识正确,引文、参考文献无误。

书名的确定也经历了反复斟酌、逐步完善的过程。最初作者提交的书名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随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的深入学习,我们意识到,这一百件文物并非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各阶段的标志性文物,很难承担起说清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关键节点的重任。后来,郑茜老师想到了“何以中华”四个字,提出“何以中华文明”“何以中华民族”之问,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大转型,完美地诠释了本书的主题。而“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副书名,恰当地说明了本书的主旨与内涵。至此,“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书名正式敲定。

封面也是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的结果。我们在深入研讨、反复揣摩文本内涵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最终决定用浩瀚星空加五彩经纬图这样匠心独运、意蕴隽永的方案,深邃的星空上繁星点点,用具象的方式体现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学说;彩线交织一方面寓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璀璨,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并像一条大河般波澜壮阔、一往无前地走向共同繁荣。护封则选择大红色作为底色,很好地突出了主题出版物的特质。

科学施策,开展精准营销

图书出版是系统工程,编辑只是第一步,做好营销推广工作,才是让图书抵达读者的重要环节。在集团分管领导的指导下,我制订了详细而精准的方案。

一是明确宣传推广的重点和方式。根据《何以中华》的专业内容和读者定位,我把宣传重点确定为几个方向:面向民族工作机构、面向学术群体、面向大众读者、面向海外等。主要宣传方式既有常规的举办行业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组织书评、参与重要书榜评选、推动版权“走出去”等,也有带有民族特色的多语种出版,还有举办大众展览、做好海外宣传、运用新媒体营销等。

二是高度重视书评撰写人的专业背景与学术分量。鉴于《何以中华》是跨民族学、历史学、文博学的研究成果,我将书评拟邀请作者范围划定为这几个学科的权威专家,并瞄准重量级的中央媒体和具有极高影响力的读书类专业报刊。这些专家是各自专业领域的行业翘楚,他们的书评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对读者阅读选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是精心谋划各种宣传推广活动。《何以中华》是聚焦中央大政方针的图书,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进行阐释的学术通俗读物,国家最高民族工作机构对其的评价意义重大。因而图书出版后,我们第一时间给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寄送样书,委员会的主要负责同志对图书十分赞赏,做出肯定性批示。我趁势而为,积极筹备2024年1月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出版座谈会。此次会议,国家民委副主任等领导出席,这本书得到国家民委的充分肯定。对外宣传方面,我主动联系国家民委“道中华”国际传播品牌,将《何以中华》作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重点传播内容,向海外推荐。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化营销手段,取得良好市场反响。针对《何以中华》的内容特点、目标读者、销售周期等,我们制订了“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全国范围铺货、电商平台和实体店展销一体化”的销售计划。兄弟单位新华文轩大力支持销售工作,发动其完善的发行网络和强大的发行能力,一方面,开展线上销售,销售渠道以京东、当当、天猫、文轩网、博库网、抖音等电商为主;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全国一线城市中心店,四川省内二、 三级城市门店,全国100多家机场书店等,在各卖场进行码堆展示、销售,并做好对口单位的集体采购,积极开展线下销售。同时,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微店等线上营销矩阵,在天府书展、世界读书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结合时事热点,开展营销活动。

在做书的过程中,以出版人的专业眼光和专业能力,参与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建设、保存,在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承中留下自身印记,我想,这就是出版工作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作者为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Read Previous

拿下这本书的版权前,我犹豫了11个月

Read Next

一家开在村里的民营图书馆,能活下来吗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