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静瑄 张艾宁
一个科学且灵活的管理体系,一支秉持崇高追求的编辑团队,以及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共同铸就了六点图书如今的出版地位。
究竟秉持怎样的原则,一个学术出版品牌才能在20余年时间里做到学界有口皆碑、业内首屈一指,甚至让学者以能在此出版作品为荣?
对于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曾给出她的答案:“要有好的编辑队伍,才能把学术出版做好,这个过程尽管漫长,但务必要勤勉耕耘。”
作为华东师大社旗下的学术出版品牌,由资深出版人倪为国创立的六点图书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从古典重新开始”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格外扎实。现今,六点图书旗下已包揽“经典与解释”“轻与重”“快与慢”“六点评论”“六点音乐”“六点诗歌”“六点辞条”“剑与犁”“私人词典”“六点非洲系列”“传记式虚构”等十余种书系,出版图书达千余种。而在这些图书中,不乏豆瓣评分超过9分的作品。柏拉图、笛卡尔、尼采、利科、德勒兹、拉康、德里达……那些在人类思想史上闪耀着光芒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六点图书作品的源流。
六点图书负责人高建红坚信,唯有专注学术思想的源头,坚守古典、经典的理念,才能真正做好学术出版。然而,近年来学术出版面临的困境亦在业界有目共睹——馆配经费缩减、零售渠道疲软、版权竞价激烈、专业人才匮乏等,均成为学术出版良性发展的制约。在此背景下,六点图书是如何做到坚守阵地,始终以建立中外学术话语交流体系、弥补国内学术研究空白为己任,成长为全国高端学术出版的排头兵的?
理想主义“试验田”
“六点图书出版的作品,三分之一能够盈利,三分之一基本持平,剩下三分之一我们允许它亏本。”高建红告诉《出版人》记者,在六点图书对作品价值的排序中,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的重要性远高于市场价值。六点图书之所以能保有这样纯粹的追求,正是因为华东师大社给予的底气。
实际上,学术出版与教育出版面临的绩效管理悖论始终是困扰大学出版社的管理难题。为此,王焰对本社的学术出版部门和教育出版部门制定了不同的绩效管理办法,实行分类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让包括六点图书在内的学术出版部门在策划、执行选题时没有后顾之忧。王焰表示:“六点图书从本质上来说是真正的精英出版,切勿急功近利,社里为他们提供时间、人力和资金的保障,不设置经济考核指标。”这样灵活、科学的管理思路为六点图书在积聚高端学术资源、创造社会效益与追求学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充足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让其得以在市场纷扰中尽可能抛却杂念,心无旁骛地向着理想进发。
基于对编辑学术判断能力和学术对话能力的信任,六点图书在选题操作层面同样拥有较大的自由度,而这种自由建立在一定的共识之上——“无论西学还是国学,我们都更关注思想学术的‘源’,拒绝‘极简’‘图说’这些时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文本。”“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以中国学人自己的立场,深入认知与解读经典,引领中国读者进一步思索传统与现代、古典文化与当代处境的复杂关系,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可以说,六点图书策划出版的十余种书系的核心宗旨均在于此。
对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将图书称为“产品”、将图书策划人称为“产品经理”的现象,高建红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产品’一词弱化了图书的思想文化价值,我们始终希望图书能够回归思想本身。”也因如此,六点图书成立20余年来始终坚守学术理想,紧扣中国学界脉搏,早已成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引领者。
学术出版的核心是人
如果说华东师大社灵活、科学的管理模式让六点图书有了“托底”,那么决定其上限的便是团队中的人。
与一般图书不同,学术出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学术判断能力和学术对话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正是六点图书团队最恰切的写照。尽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在成为六点图书的编辑之前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因为六点图书,这些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得以交会,因为对学术和出版的热爱,这些有趣、执着而纯粹的人得以相聚。
在2011年7月加入六点图书前,高建红曾在广东某高校任大学老师,抱着“大学老师总归还是要读个博士”的心态,在工作几年后,她报考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博士并成功“上岸”。读博期间,高建红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前往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深造。毕业后,因机缘巧合留在上海,入职了六点图书——这是她读博前从未料想到的职业路径。凭借自身的法语优势,高建红一举扛起“轻与重”文丛等以法文译介图书为主的丛书策划、翻译与编校工作,助推六点图书成为国内法文学术图书出版重镇。
而2012年4月1日加入六点图书的古冈,现如今是“六点诗丛”文学编辑,著有《古冈短诗选》《尘世的重负——1987-2011诗选》等诗集。这位以诗歌闻名的编辑曾就读于经济系,毕业后在大公司做财务工作多年。然而,枯燥的工作让热爱文学和诗歌的古冈深感“实在没什么意义”,便瞒着家人辞了职,在上海各图书馆和咖啡馆中笔耕不辍。不久后,古冈得知六点图书需要一名诗歌编辑,他意识到或许这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顺利入职后,古冈责编和策划了许多诗集和诗论,让“六点诗丛”成长为六点图书的标志性丛书之一。
六点图书团队目前共有8人,其中包含1名编务、1名版权经理和6名编辑,而这6名编辑均拥有不同的学术背景,涵盖历史学、宗教学、西方哲学、中国文学等,且多数掌握第二外语,博士学位占比更是达到50%。“我们团队就像一个小而精的工作室,每位同事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学术眼光和研究能力,而且我们团队整体既专业又‘佛系’,工作氛围特别好。”尽管学术出版需要编辑多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甘坐冷板凳,但六点图书的编辑团队却乐在其中,享受着这份对知识的传播和传承的乐趣。
人文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具备第二外语能力是六点图书对理想人才的期许。而在软性素质层面,“对学术图书的深厚热爱”也是加入六点图书的先决条件,“面对较为艰深的学术议题,编辑本身若无热爱,在物质回报不够高的条件下,确实很难坚持下去”。此外,学术图书编辑还应具备敏锐的学术和文本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优秀学术图书的具体判断标准,在高建红看来,是书稿内容能否弥补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能否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当这两个问题指向肯定的回答时,这部作品一定值得六点图书倾力出版。
与学者所需的学术天赋不同,高建红认为,编辑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有其可循之法。⾸首先,要建立扎实的阅读基础,对国内学术图书出版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须积极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沟通交流,把握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随着编辑实践的持续积累,其学术判断力和文本编辑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从这一维度来看,六点图书亦为行业培养“专家型学术编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方法。
做真心喜欢的书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奢侈;编自己喜欢的书,对一个编辑而言,大概是最幸福的事。我就是那个奢侈而又幸福的人。”多年前,高建红曾在文章中抒发感慨。时至今日,高建红依然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出版的每本书都是自己真心喜爱的作品。”而这一点,也正是六点图书团队深感幸运的核心所在。
从品牌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书系“经典与解释”开始,六点图书不随波逐流、不迎合市场和快餐式阅读的宗旨,就得以鲜明地显现出来。现今,“经典与解释”书系已持续出版20年,成为国内继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后规模最大的学术丛书。
以此为起点,六点图书陆续创立的其他文丛,皆由“带着问题意识做书”这一立场阐释开来——
以螃蟹的沉稳与蝴蝶的轻灵为标志的“轻与重”文丛,巧妙地寓意着“用不逃避重负的态度面向传统耕耘与劳作,期待思想的轻盈转化与超越”。该书系聚焦法文图书的译介,“旨在分享西方学者深入认知与解读欧洲经典的各种方式和问题意识”。截至2025年1月,“轻与重”文丛已推出94种图书。
“快与慢”文丛则以蜜蜂与蜘蛛的融合形象为LOGO,旨趣是“且慢勿快”,坚决反对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在选题上致力于引导读者建立深度思维模式。至于常销书系列“法兰西经典”,目前出版的7部作品全部实现加印,特别是《差异与重复》《拉康选集》《记忆,历史,遗忘》等作品,销量已破万册大关,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典范之作。2023年11月,六点图书又推出了全新的“六点辞条”系列,目前已面世的有《哲学》《诠释学》两部佳作。据高建红介绍,该系列源自德国的《哲学历史辞典》,原书共13卷,将是一项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翻译工程。
随着六点图书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深耕,其视野也逐渐从国外经典著作扩展至原创学术作品。2011年诞生的“六点评论”书系便以“关切中国问题,重铸中国故事”为己任。高建红介绍道:“‘六点评论’的文本一般在5万~7万字,以‘提出或回答一个问题,解读一个文本或一段历史,研究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方式,力图为中国思想史的当代研究提供丰富且可资查备的思想文献。”该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30余种,其中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已成功推出韩文版,而《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则获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孔学古微》更是荣获“中国好书”,彰显了其学术价值与影响力。如今,该书系在中国学界赢得广泛赞誉,不少青年学者更是将能在六点图书出版一部著作视为极大的荣誉。
六点图书在推动中国学术前行道路上所承载的厚重责任与广阔胸襟,在《中国学术编年》和《中国现代学术编年》两套“大书”中可见一斑。《中国学术编年》于2013年出版,时间横跨先秦至清代,共9卷12册,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文化积累的集大成之作,更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此后,历经10年沉淀与打磨,六点图书于2023年再度推出力作——《中国现代学术编年》,全书共12卷,详尽收录了10万余位学者的8万余部学术专著与5万余篇学术论文,时间跨度自1911年至1949年。此书的问世,对于构建既植根于本土文化特色,又兼具世界视野与现代价值的中国学术体系、学科框架及话语系统,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影响。两部皇皇巨著,将中国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学术发展历程完整地延续贯通,堪称学者书架必备的学术力作。从纳入出版计划,到申请国家出版基金,再到结项和编校出版,两套书历时20年,恰好与六点图书的诞生和发展相伴相随。
随着出版经验的不断累积,六点图书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年轻作者群体。如古典学研究的后起之秀顾枝鹰、弃医从文的德语翻译新秀陈早,皆是六点图书在他们学生时期就看好,并一直合作、培养的新人译者。高建红深知,选用年轻作者的作品无疑伴随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但相比于“做一本卖了十几二十万册,但几年后就不再有人记得”的书,她更希望在六点图书作者成长为“学界大牛”后,作者作品的编辑能够自豪地说出“他的第一本著作正是由我编辑出版的”,这是高建红心目中作为编辑所能做到的最有成就感的事。“出版能沉淀下来的传世之作,始终是六点图书努力的方向。”高建红补充道:“六点图书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学术出版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前辈为我们搭建了较为成熟的出版框架。现在接力棒到了我们这一代编辑手中,我们也应当策划、开创具有学术分量的大型出版项目,为后辈打好基础。”目前,六点图书正在筹划出版一套世界史书系。“我们要做的世界史图书,与国内这些年大热的历史类图书一定有所分别。”六点图书的学术追求一以贯之,高建红表示,“我们将其定位为:为中国学人‘重写世界史’做准备”。此外,面向六点图书的第三个10年,高建红还希望用更多精力挖掘、出版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贡献的原创书籍。为此,六点图书还将持续规划大型原创项目,“将六点图书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后来者播撒种子,直到看见成果的那一天”。
一个科学且灵活的管理体系、一支秉持崇高追求的编辑团队,以及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共同铸就了六点图书如今的出版地位。这种不可复制性使得六点图书在业内独树一帜,成为国内学术出版领域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