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儿童需要的艺术启蒙书

文|程爱拉

《妈妈是最好的艺术老师》一书,正是格桑通过分享女儿不同阶段的创作故事和作品,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儿童艺术启蒙方法的图书。

《妈妈是最好的艺术老师》是格桑创作的第四本书了。

相比数年前她出于文化使命感与公益精神所创作的《喜马拉雅童话》《小央和爷爷》《谁敢欺负我》,这本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艺术启蒙类图书《妈妈是最好的艺术老师》明显与前三作不同。作者自己都不禁感慨:“我从没想过会写一本教人画画的书。”

格桑,全名格桑卓玛,她的个人履历丰富且耀眼:大学三年级便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奖项,自此成为电视媒体人,主持工作一做就是15年;工作间隙,她出演过舞台剧、影视剧;一边运营着自媒体、创办有声电台,一边在上海宋庆龄儿童阅读室担任指导老师,为玉树等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做书单,进行课程分享和讲座……

她忙碌着自己的事业,在个人成长的轨迹上不断向前奔驰。与此同时,她也耐心陪伴着女儿Hima,看着Hima一点点体验世界,通过画笔记录下自己对外界的思考。2023年,年仅6岁的Hima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成为上海举办个展年龄最小的画家,轰动一时。

《妈妈是最好的艺术老师》一书,正是格桑通过分享女儿不同阶段的创作故事和作品,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儿童艺术启蒙方法的图书。格桑在书里写道:“我并不以当画家为目标去培养孩子画画……事实上,艺术没有标准,画画带不来太多功利性的东西。为什么要让孩子画画?因为画画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画画和说话一样,是孩子天然的表达方式……”

艺术启蒙类图书还是太少

比起许多乐于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家长,格桑教育女儿的方式显得有些“偷懒”,从Hima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格桑已在思考要如何在育儿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她坚信,只有先确保父母自身的精神、心理和身体处在良好、健康的状态,才能保证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她从不让自己、让孩子“有苦硬吃”,“苦都是白吃的,只有快乐的童年才会对孩子过好这一生有益”。

因此,当发现不满两岁的Hima乐于拿起画笔,沉迷绘画时,格桑就只希望女儿能尽情感受其中的快乐。她鼓励、赞美,不但为女儿提供画具,甚至整个家都成为年幼女儿的画布,任她肆意涂鸦。格桑从不做任何干涉与说教,Hima对于绘画的兴趣就这样延续至今。而女儿笔下那些不同主题的绘画作品,则尽数被格桑小心地保留收存了起来。

女儿6岁受邀举办个人画展后,许多家长闻风前来取经,却没有几人愿意相信格桑所说的“就是在家里自己画出来的,没报班,没请老师”。但格桑认为,“让孩子在家里画,可能比去机构学习能获得更多”。毕竟早在Hima出生后,她每年都会阅读大量国内外的育儿图书,其中,艺术教育类的不在少数。日本作者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中的观点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作者反复强调的“不是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没有程式化的画才是孩子的好画”“9岁以前不要给孩子报画画班”等。

艺术启蒙与单纯地教会孩子如何画画,其实是两回事。“现在的图书市场上,教孩子绘画的工具书有很多,第一步画两条线,第二步画一个圈,第三步画两个圆,一个大象就画好了。”格桑深知这不是她想给孩子看的书,她认为这些内容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毫无益处。反而是一些教育理论书,如《你的孩子他的艺术》《儿童教育心理学》,甚至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绘画,让她收获了更多儿童早期教育的参考,启发了她对艺术启蒙的思考。

“我直观的感受是,国内关于艺术启蒙的图书还是太少了。”这也是她动笔写下《妈妈是最好的艺术老师》这本书的初衷,“我想把这些过程和经验分享给别的家长,详细写下来,这样既能清楚回答别人的问题,也是我对自己艺术育儿和早育的里程记录,我觉得棒极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动笔前,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心理建设。(国内市场)类似的图书范例不多,我又要写自己的孩子,她没有考上名校,没获得过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只是个爱画画的平凡的孩子,这样的书会有人感兴趣吗?我很不自信。”

当时,格桑翻阅了不少市场上的畅销书,比起那些声称能够解决孩子教育问题,能提分、助升学的书,她想写的更像是一本“无用之书”。最后,还是责编刘陆星的鼓励,让她干脆摒弃了要“写畅销书”的功利欲念。毕竟,艺术本身便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但同时,格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尽可能多的家长有所收获,她几乎是毫无保留地分享。在书写女儿Hima的教育案例时,她会结合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作为佐证,以增加案例的可参考性。

例如全书第四章“不同年龄儿童画画的特点与画材的选择”,在这一章节里,从“1.5~2岁 无序涂鸦期”到“15~17岁 青少年艺术阶段”,格桑详细划分出了儿童七个年龄阶段的相关特点与变化。完成这部分内容时,她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理论与学说,包括《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等儿童教育理论书籍,力求内容科学、准确且符合实际。长久以来,她细心保存的女儿Hima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作品也多了一个用途,那就是作为对应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绘画示例图,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

从起笔到完成,格桑这次的写作前后共耗时一年半,在此期间,小画家Hima成了她的“观察样本”。只是,孩子的想法与行为如此多变,难以预判,有段时间,Hima几乎没有动笔画过画,她有了新的爱好。“我也担心,她会不会对画画失去兴趣了?我要不要像写作业一样督促她画画?”格桑一边纠结,一边真实记录着孩子的种种变化。在这个过程里,她不能刻意塑造孩子、给孩子立虚假人设,不然这便是与她书中意图传达的理念相悖。

“我想了很久,”格桑说,“既然她画画的爱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那么就让这种松弛自然的状态保持下去好了。”毕竟,当乐趣变成死板的规定,便再也不是乐趣了。“退一步说,就算孩子真不喜欢画画了,也没问题。画画不是目的,画画这件事让孩子开心才是目的,如果她找到了新的乐趣,那也是好事啊。”就这样,在完全不干涉的情况下,过了段时间,Hima重新回到了画桌上,自顾自画起了画。

孩子的想象空间很大

看到这里,必定仍有人会抱持疑问:让孩子在家里自由画画真的好吗?会不会没有章法?环境是否过于闭塞?对此,格桑有自己的观察与看法,“孩子的生活范围虽然很小,但是想象的空间很大。”Hima的画展上,策展人将她的作品分为身边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和思考的世界三部分,而这恰好是儿童创作的三个灵感来源。

身边的世界,是指孩子每天接触的人、事、物,比如在校园、家庭、小区里每天发生的事。“别小看这些日常,每一天对幼小的孩子都是挑战,都有新的关要闯,有新的技能要学,有未知的事情发生。季节变换,草木更新,四季轮转,在我们成年人眼里视若无睹、习以为常,对于孩子却都是新鲜的。”这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创作素材。

孩子想象的世界无疑会更加精彩,他们读过的绘本、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故事,都会成为想象力的养料。上小学前,孩子的认知尚没有被大量知识固化,想象的世界是最为天马行空的。

最后,思考的世界,是指孩子自身对于外界发生种种的思考。“想让孩子健康地长大,其中一个前提就是不要让他们生活在真空里。”抱着这样的想法,格桑常与女儿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正在发生的新闻、国际大事、生活中的新规……她与女儿一起接收信息、共同讨论。哪怕是沉重、严肃的话题,格桑也从不避讳。

格桑在书里写道,“平凡生活就是灵感来源”,不必盲目地带孩子去远方旅行、四处打卡,毕竟真正有质量的旅行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实现孩子对于环境和过程的深度感受和观察。“我们何不从身边开始,探索平凡生活的乐趣,学习获得丰富的五感体验,当孩子有本事把平凡的生活咂摸出滋味,才有能力去远方找到诗。”

这也是格桑多年来提倡“家庭美育”的一个原因。每一年,孩子们在学校里的时间也不过180多天,接受校园教育的时间有限。“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美育更是如此,家庭的点滴浸润,远比学校产生的影响大得多。”

Read Previous

余泽民:“弃医从文”的多元人生

Read Next

游戏衍生《影神图》将给市场带来什么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