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在路上》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1月9日,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漓江出版社承办的“‘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在路上》新书分享会”在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

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者、美国文学专家王逢振,《在路上》译者文楚安之子文林宁,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出席本次分享会。活动由漓江出版社编辑、《在路上》责编张睿智主持。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卢培钊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知名文学翻译家文楚安的《在路上》译本备受读者认可,纪念版《在路上》的推出,既是对名家名作的再次致敬,也再次体现了漓江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的光辉传统和深厚底蕴。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漓江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漓江文学奖正是以“在路上”为口号,而漓江文学奖的设立表明,漓江文学出版一直在路上,广西出版事业的发展也一直在路上。

张睿智从封面、插图和正文三个方面介绍了纪念版《在路上》的特色,随后请三位嘉宾作分享交流。围绕《在路上》谈个人与译者的往事时,王逢振说,当年赴美参加中美作家交流会,接触“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后,他建议文楚安翻译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并作相关研究,于是有了漓江出版社推出的这个相当不错的译本。文林宁回忆道,他二十多岁刚刚工作时,父亲文楚安晚上都在翻译作品;在展示父亲收到的凯鲁亚克画像时,他提到,父亲曾到过凯鲁亚克的家乡,重走过凯鲁亚克穿越美国的路,所以他对凯鲁亚克的研究是身体上和心灵上的研究。张谦讲述了她作为老版《在路上》的责编与文楚安的交往。在她看来,文楚安热爱这部作品,当初他全身心投入翻译,精气神专注在作品中,能跟“垮掉派”产生灵魂上的共振。

《在路上》曾对包括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在内的许多人产生过影响。张睿智请嘉宾们分享了他们阅读该书后的感受。王逢振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读这部小说时觉得它很新鲜,其写法与传统的小说不一样,是自传式的,却又是跳跃式的,因而认为作品的译介会对国内作家有帮助。文林宁曾不止一次读《在路上》,初读时感到书中人物的生活状态离自己很遥远,重读时便思考怎么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挫折,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张谦从一名文学编辑的角度回顾她在漓江出版社做书的经历,并表示《在路上》等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的塑造、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具有超越意义。

谈及阅读《在路上》的现实意义时,王逢振认为,经典作品常读常新,在不同的时期读感受都会不一样。今天年轻人面临一些困境,这本书对他们具有参考价值。文林宁说,每个人都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冲击,有的人可能感觉无力、焦虑甚至压抑,而“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是对生命的一种宣誓,表明不管遇到什么不利境况,都要饱含热情去面对和迎接未来。张谦则指出,美国的“汽车时代”和“公路文学”在《在路上》及其写作方式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体现;如今我国早已进入汽车时代,还处于高铁时代,这本书能启发年轻人在快节奏、流线型的生活中思考如何排除无力感,保持昂扬向上。

近年来人们的旅行方式呈现多样化,张睿智请嘉宾们描述了自己印象深刻或内心所憧憬的“在路上”的经历。王逢振以一段感受美好和一段体验糟糕的旅行经历来表述,人生如旅途,有顺遂也有坎坷,但最终会到达目的地。文林宁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状态选择旅行方式,有时候旅行是为了找到心中的自己。张谦把旅行与青春联系起来,讲了她曾错过一趟不问目的的“青春列车”的故事——在她眼里,火车是非常神奇的事物,如同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笔下的火车,带着美丽、诗意的意象。

Read Previous

《从渔阳里出发》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召开

Read Next

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素描史》新书首发式在北京成功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