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系列主题图书如何市场化

主题图书亦能在市场化浪潮中乘风破浪,大放异彩。

文|潘玉凤

近年来,主题出版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很多出版社的重要板块之一。浙江人民出版社立足浙江本省,深挖浙江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如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心无百姓莫为官——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和《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简称“《习近平浙江足迹》”),从不同角度生动记录和展现了浙江发展的蝶变之路。又如理论著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条分缕析地阐释了理论如何在浙江的实践中产生,又是如何指导浙江发展的。这些主题出版物对总结浙江经验、扩大浙江影响力、促进浙江不断走在前列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图书在市场上同样取得了不俗的表现,其中《习近平浙江足迹》的总销量高达500万册,成为我社历史上单品单年度销量最高的图书。

在这些年的出版探索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主题+”的出版理念,并因其“叫好又叫座”而逐渐成为我社在主题出版领域的优势和特色。而这一理念也延续到了“浙江宣传”系列主题图书上。该丛书第一册于2023年11月正式上线,目前已出版5册,分别是《笔墨当随时代》《与时代肝胆相照》《一颗文心济时代》(以上三部作品为“时代三部曲”),《话由心生》《话必关风》(《话与时新》已在编辑中,以上三部作品为“话语三部曲”),以及《解码:“八八战略”为什么行》。“浙江宣传”系列主题图书在具体出版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的呢?

 

聚焦图书,挖掘内容特色

对于一本书而言,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好的内容是其基础,也是其优势。“浙江宣传”系列主题图书原汁原味收录“浙江宣传”公众号上的文章,是文章集结本。如何挖掘其内容特色,在选题策划和图书制作过程中,我社对其进行了多轮探讨,从三个维度出发,对丛书的内容特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该丛书是一次主流媒体全新形象的展现。丛书破除了传统理论宣传的套路,一改严肃的形象。文章让人感到或亲切或活泼,将“说人话”贯穿到底,同时,在摆态度、亮观点上鲜明有力,切中要害。如《解码:“八八战略”为什么行》,书名即全书要解答的问题。“八八战略”这一引领浙江发展的总方略,对读者来说是政策,是高大上的。但全书在阐释时没有落入理论话语的窠臼,处处可见鲜活的故事、简短的语句、接地气的网络“锐词”,让“八八战略”走进读者心间。这样的理论解读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摒弃了传统理论作品中单纯讲概念、使用学术语言的做法。再如《笔墨当随时代》中的《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等文章,用真情实感娓娓道来,把大道理讲活,把深道理讲浅,讲到了读者的心坎上。丛书传递出的回应时代问题、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且其讲述方式又颇具普通人的关怀视角。

该丛书也是丰富的素材库和进阶的思维课。丛书中既有深入浅出的理论评论,也有洞察深刻的社会观察,更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的呈现,让读者在品味古今浙江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巧思妙笔的美文。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面来切入,让读者了解浙江,喜爱浙江,又不是仅仅局限于浙江,而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宣扬。同时,丛书角度新颖、洞见独到、论述深刻,给读者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思考维度和认识角度,能够帮助其理清思路,更全面、更深刻地看待问题。

该丛书还是一本实用的写作指南。自“浙江宣传”公众号出圈以来,其独具特色的文章写作风格迅速成为众人热聊的焦点话题,更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标杆。“说人话”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切热点”的角度应该怎么找?“有态度”的观点要怎么总结?书中的文章相当于提供了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指南,如政论类文章的写作要点、人物的叙述手法等,在书中都能找到精准的指引和范文。

对丛书上述内容特色的挖掘和整理,为后续市场的推广营销打好了基础,也让社里对丛书的市场预期更加有信心了。

 

立足实际,寻求市场突破

丛书的出版,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次充满探险精神的尝试。与公众号上以点击量带动流量的传播为目标不同,图书的出版发行意味着要让市场来检验,读者是否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购买?在对丛书内容优势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对目标读者和市场需求进行研判后,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图书形式上,提供比公众号更多的附加值。一是将公众号爆款文章标题巧妙地设计在正封面上,让读者尤其是公众号的粉丝一眼就能辨识出来,从而激发其购买欲。二是在保留公众号文章原貌的基础上,选出点睛之笔的金句,排在每篇文章的开头,以便读者在开篇便能领略文章的精髓。三是附赠电子书和有声读物,读者只要扫一扫书签上的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随心阅读完整的文章、听到专业主播的朗读。这些形式上的设计小巧思,旨在突显丛书的独特之处,让读者在购买时感到物有所值,以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营销宣传上,既借力又发力。“浙江宣传”公众号本身具有粉丝基础量,也有话题度。不少粉丝默默关注公众号的日常更新,并对将公众号的文章出版为书籍兴趣强烈。所以,公众号的粉丝无疑是丛书的潜在读者。借助公众号的影响力实现图书的销售转化尤为重要。一是在图书书脊上印上“浙江宣传”的标志,以强化这一品牌特色。二是在新书资料设计上提炼什么是“浙江宣传”及其特点。三是与公众号联动,公众号在每天更新的文章末尾放上书讯和购书链接,让浏览的读者能及时获取图书信息;同时,为每篇文章点赞量最高的评论赠书,激发读者的参与感、活跃度。

除了充分利用“浙江宣传”公众号的既有资源外,社里还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在营销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出版社内,编辑部、数融部、市场部形成合力。以出版社内的达人为起点,集中开展一波短视频营销,并制作多张宣发海报,写出多份文案;出版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小红书等集中发布多篇推文,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图书。在出版社外部宣发渠道上,进行抖音平台、小红书、快手以及报刊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报道,邀请樊登、“小嘉啊”、“小强说”、“新闻姐”等几十位知名抖音达人、博主进行推荐、带货;联络“浙江组工” “观察者网”和《瞭望东方周刊》《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公众号和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总之,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全方位形成宣传矩阵,进一步引爆丛书的关注度。

 

出版成效及启示

丛书上市两年来,通过首发的宣传造势、新品的持续推出,一直维持着热度,在市场销售上也有不错的表现。截至2024年底,丛书共出版5册,总销量达30万册,总码洋达1亿元。其中,有两册分别获得“浙版年度好书”荣誉。可以说,丛书实现了双效统一。这套书的试水成功,让我们在主题图书的出版上得到了启发。

一是主题图书并不必然会困于小众受众与有限销量的泥沼中。做好内容基石,整合多方资源多元渠道发力,亦能在市场化浪潮中乘风破浪,大放异彩。所以在选题策划和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当中,切不可将主题图书和市场图书对立起来看待。

二是新媒体内容不一定不适合转化为纸质出版。新媒体注重实效性,而出版更关注长久性,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但并非完全没有共性,它们在内容品质的追求上,都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即为了满足读者对于信息、知识和文化的渴望。关键是要判断新媒体内容本身,在转化为图书出版后,是否依然有受众群体和潜在的市场。

三是持续创新与拓展是主题图书保持活力的关键。主题图书出版中,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出版形式或宣传手段。如今,电子书、音频、视频等新兴的媒介形式,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它们与纸质书之间互为反哺,达到双赢。在营销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主题出版肩负着传播时代最强音、传承文化核心精髓的重大使命。作为出版人,我们要以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挖掘新题材、大胆尝试新形式。同时,充分借助市场的强大力量,让主题图书更好地走向大众,绽放更大的价值光芒。■

(本文作者为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Read Previous

麦克小奎:画画这件事无须“坚持”

Read Next

中国文化符号如何进行国际化表达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