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珍妮
在德国书展期间,《出版人》杂志与欧洲知名独立文学出版社狄奥根尼出版社(Diogenes Verlag)深入交流了书籍出版、数字化转型以及融合出版等方面的经验。
法兰克福书展期间,记者注意到德国和瑞士各个书店的畅销书区都有一本《我的第三人生》(Mein Drittes Leben)的新书介绍。独特又经典的白底黑框封面设计,让人可以一眼认出它的出版方——瑞士知名出版商狄奥根尼出版社。该书由畅销书作家丹尼拉·克里恩(Daniela Krien)创作,自出版上市就即刻攀升至《明镜》周刊畅销书榜第三名,还入围了2024年度德国图书奖(German Book Prize)的提名。不仅如此,自出版以来,在短短一个月内销量已突破5万册,在读者与文学评论界取得了双重成功。

经典的白底封面被贴上红色的畅销书标签,这对这家擅长出版纯文学作品的出版社来说也并不罕见。凭借对作家和作品的敏锐眼光,狄奥根尼出版社算得上是德语畅销书榜的常客了。德国书展期间,《出版人》杂志拜访了狄奥根尼出版社,与出版社的首席运营官鲁迪格·萨朗特(Rüdiger Salat)和版权经理克劳迪亚·雷纳特(Claudia Reinert)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在书籍出版、数字转型和融合出版方面的经验。
走在“出版融合概念”前列
拥有70余年历史的狄奥根尼出版社(Diogenes Verlag)坐落在瑞士苏黎世,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中。这家以古希腊哲学家狄奥根尼的名字命名的出版社,如今已发展成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文学出版社之一,年营业额达3000万瑞士法郎,拥有约70名员工。
1952年,创始人丹尼尔·基尔(Daniel Keel)将苏黎世默库尔街一间老式合租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出版的第一本书是罗纳德·塞尔(Ronald Searle)的《因为小灯还在亮着》(Weil noch das Lämpchen glüht)。从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发展到今天每年出版约330种新书、作品被翻译成56种语言的出版集团,狄奥根尼出版社见证并参与了整个德语出版业的变迁与成长。
“一切写作方式都是被允许的,唯独无聊的写作方式不行。”这句来自伏尔泰的名言,不仅成为这家出版社的立社之本,更成为他们70年来的创作准则。鲁迪格·萨朗特骄傲地表示:“狄奥根尼出版社最大的成就在于,我们不仅实现了从‘一人企业’到大型独立出版社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多部国际畅销作品,我们的作品经常占据德语畅销书榜首。如今,在图书出版与影视制作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024年伊始,狄奥根尼出版社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改编自作家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同名小说的网飞(Netflix)剧版《雷普利》斩获四项艾美奖。
在影视领域的不断突破也是狄奥根尼出版社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融合出版和跨领域出版的概念逐渐被行业关注时,狄奥根尼出版社凭借非常前瞻的版权战略,早已在影视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狄奥根尼出版社代理多位重要的德语和国际作家的影视改编权和舞台剧改编权,其中最著名的改编作品包括贝恩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帕特里克·苏斯金德的《香水》和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的《卡罗尔》,这些作品都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此外,他们还代理了多位德语和外语作家的全球版权,如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唐娜·莱昂(Donna Leon)等。
除了出版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狄奥根尼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考量和策略。作为德语区的文学独立出版商,狄奥根尼出版社和很多欧洲区的出版商一样,基于欧洲文学市场做传统的编辑出版;同时,面对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也会站在市场和读者的角度寻找长远的发展路径。COO鲁迪格表示,内容为先一直是他们的价值理念。“从战略上讲,我们更强调以内容为中心,而不过分关注载体——好故事可以在纸、电子阅读器、流媒体设备或手机等载体上传播。因此,我们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的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故事?”随着数字设备的出现,人们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未来还会更短。所以在提高作者和作品传播度的同时,市场营销的方式也变得很重要,例如社交媒体、博客或书籍的线上活动等等。
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为出版商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和挑战。克劳迪亚表示:“数字时代提供了多种提高出版效率和版权工作效率的方法。近年来,我们开始通过使用数字解决方案在版权部门节省了大量时间。在版权销售方面,人们对音频版权的兴趣急剧增长,并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间,有声书市场规模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
“内容为先”与“长期主义”
作为以内容为先的一家独立出版社,狄奥根尼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作者发掘眼光和培养机制。“我们注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鲁迪格介绍道,“像帕特里克·苏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伯恩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唐娜·莱昂(Donna Leon)、马丁·苏特(Martin Suter)这样的作家,以及近期的畅销书作家本尼迪克特·韦尔斯(Benedict Wells)、丹妮埃拉·克里恩(Daniela Krien)、埃琳娜·费舍尔(Elena Fischer)都是与我们共同成长的。菲利普·基尔(Philipp Keel)有一个独特的作者选择标准:‘作者不仅要能写出好作品,更要能一起交谈、用餐和说笑’。”正是这种重视人文关怀的理念,让狄奥根尼得以与作家们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从而也为日后他们的全版权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这种内容为先的价值理念也体现在编辑团队的选书标准上。“我们拥有一支极其强大且专业的编辑团队,他们具有很高的品质标准。”鲁迪格强调,“在我们看来,无论市场上有什么流行趋势,优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内容永远都有市场。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理念在出版新书。”
在国际市场方面,狄奥根尼出版社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版权经理克劳迪亚指出,在德语图书市场上(主要是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他们是少有的同时拥有外语作者作品全球版权的出版社,如英语作家唐娜·莱昂(Donna Leon)和帕特里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以及获得国际布克奖提名的乌克兰作家安德烈·库尔科夫(Andrey Kurkov)的作品版权。在中国市场,狄奥根尼出版社也有成功的内容输入。克劳迪亚表示,“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卡罗尔》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当当网上收获超过1万条五星好评。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朗读者》更是收获了超过3.5万条五星好评”。 作为一家专注纯文学作品出版的出版社,狄奥根尼出版社对于合作方的选择也十分精准,并且十分擅长在国际版权交易上建立长期关系。在挑选中国的出版合作方时,“希望找到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也一直是狄奥根尼出版社所强调的。克劳迪亚举了帕特里克·苏斯金德的《香水》的例子:“有些出版商出版《香水》已超过30年,虽然处理版权合同的人可能已经换了几次,但业务关系却仍然存在。” 无论是从选择作家、作品还是合作伙伴上,狄奥根尼出版社都奉行“长期主义”的价值理念。
当被问及是否在近些年关注中国作家和作品时,克劳迪亚说:“过去20年中,我们出版了陆文夫的《美食家》和王朔的两本书。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我读过双雪涛、迟子建、李娟、苏童等文学作家的作品,也看过陈子衿、周浩晖的小说,这些书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一直在物色能打动编辑部同仁的中国作家。尽管中国和德语市场的读者偏好或许存在显著差异,但我们始终致力于不断增进对这种差异的理解。”
坚守初心,着眼未来
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狄奥根尼出版社依旧展现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谈及未来五年的展望,以及狄奥根尼和整个出版行业面临的新挑战,COO鲁迪格认为,最关键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确保作品和作者的可见度和曝光度。此外,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从多个维度影响出版业:“人们从搜索引擎转向AI模型,AI还将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需要在不牺牲品质的前提下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狄奥根尼出版社始终保持着独立出版社的气质与坚守。在数字化浪潮和市场变革中,这家德语区的文学精品出版社正以开放和创新的姿态,在守护文学品质的同时拥抱新的可能。正如克劳迪亚所说:“对我们来说,版权交易是一场长跑。”这种长远的战略眼光,或许正是狄奥根尼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