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东亮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传统图书的形态变革,为出版融合带来了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正在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为出版融合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真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发挥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变革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真正实现出版融合,成为出版人付诸实践的当务之急。
时代呼唤出版融合发展
从出版的文化属性与信息属性来看,出版就是优质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服务。纸质图书是典型的出版物,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具有知识系统、内容权威、品质可信等优点。但是,“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移动终端设备层出不穷,云存储技术、新媒体技术使移动阅读、沉浸式阅读、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切实的需求,人们的学习习惯在悄悄发生改变。专业出版深度数字化,内容与技术高度融合。纸质图书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凸显了纸质图书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不高的特点。尤其在科技专业领域,代表图文媒体的纸质图书不能满足高效率、多维度的学习需求,图书出版面临如下几方面挑战。
一是出版同质化。在当前的科技图书出版市场上,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选题方向同质化,比如关于某一类课程的教材图书,市场上往往同时存在着几十上百个动销品种,这些图书大多内容重复,乏善可陈;第二,出版形态同质化,各出版社从纸质图书同步演变到纸质图书+数字化资源的雷同形态,却普遍缺乏读者追踪服务,缺乏交互学习功能,缺乏增值服务,缺乏新商业模式。出版同质化导致单品图书的发行量不断下降,盈利能力下降,削弱了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阅读碎片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纸质图书不便携带的特点使其不能很好地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快速发展的便携式移动终端成为碎片化阅读的首选。但是,泛化和休闲化的碎片化阅读,往往不能使读者全面吸收庞大的知识体系。对于正在学习系统而深奥的科技专业知识的读者,碎片化阅读显然并不能真正满足学习需求,所以纸质图书知识系统的特质,依然受到关注。
三是学习多样化。学习科技专业知识,除了借助传统纸质图书,读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络社区(如CSDN、Bilibili、今日头条)、网络课堂(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知识的新载体,其原因在于新媒体实现了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的融合,阅读方便,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但是这种以网络社区与网络课堂为代表的新媒体,其内容往往未经过系统编校,缺乏纸质图书的权威性,读者在对内容的筛选方面要花费很多精力,影响学习效果。
面对上述挑战,将新技术融合于图书出版,解决同质化出版,满足阅读碎片化和学习多样化的需求,进行图书出版的供给侧改革,是重塑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出版融合实践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趋成熟,运用这些信息革命成果,创新驱动图书出版深度融合,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人应着眼于适合图书业的方向,充分挖掘满足出版融合发展业务需要的技术,促进出版内容的多介质、多角度延伸,打造出版融合发展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图书出版融合过程中,尝试综合运用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开发,构建新形态图书的出版模式。该模式以纸质图书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综合利用云存储、二维码、新媒体、移动支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植入视频、动画、微课等数字资源,进而将数字资源引入互联网学习平台,实现授课、测试、答疑等互动学习活动,并通过多种终端形式呈现和学习,实现“数字资源+纸质图书+学习平台”融合出版新形态。
纸质图书融合数字资源——“纸数一体化”
利用云存储与二维码技术,可使出版内容不再局限于纸质图书,达到纸质图书+数字资源的“纸数一体化”出版融合。将图书配套资源(微课、视频、动画、程序、课件、题库、软件、实验、试卷、图谱等)传至云存储平台,平台生成对应于这些资源的二维码,将这些二维码植入纸质图书,读者扫码获取学习资源,或者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与动画。纸数一体化出版融合的模式已经成熟。目前,笔者所在出版社的畅销科技图书几乎都会运用这种模式,例如笔者策划出版的《手把手教你学51单片机(C语言版)》,就是较早采用了这种纸数一体化出版融合技术,截至目前已销售20余万册,大幅超越同类图书。
纸质图书融合学习平台——“纸课一体化”
将录播音频/视频课程投放到在线学习平台,并通过不同的终端(如电视/PC/手机/Pad)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已经发展成为广受追捧的学习方式。但是,录播音频/视频课程疏于纸质图书的严苛审校,于是催生了纸质图书+在线学习平台的“纸课一体化”出版融合。将录播课程投放到在线学习平台,生成对应于这些资源的二维码;将这些二维码植入纸质图书,读者扫码注册/登录账户实现在线学习。用户可以围绕纸质图书,按照系统设计的功能进行备课、授课、练习、答疑、测试、评论等一系列互动学习。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出版社采用纸课一体化出版融合的新形态图书用户激活数量已经近百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纸质图书融合视频直播——“纸播一体化”
互联网视频直播技术具有发布实时和互动便捷的特点,采用视频直播,可以打破时空局限,以线上方式实现读者/作者“面对面”交流。在视频直播过程中,还可以设定进入条件,通过移动支付实现付费学习。这种融合出版模式是以纸质图书为基础,利用公众号、直播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实现“纸播一体化”出版融合的商业模式。利用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纸质图书作为流量入口,引流至直播平台,实现授课、答疑、讨论、测试等一系列线上学习过程。
笔者所在出版社策划了针对信息技术类图书的系列直播活动,其中第一期围绕《C/C++学习指南》纸质图书进行视频直播,吸引粉丝两千多人。视频直播不仅使得付费学习成为可选,而且有力带动了纸质图书销售。
展望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在进入我们的生活,第五代/第六代移动通信(5G/6G)技术和第五代固定网络(F5G)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为“元宇宙”的兴起奠定了物理基础。在元宇宙的世界中,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数字内容构成的虚拟现实社会里,通过阅读各种数字内容获得信息——“阅读即生活,生活即阅读”,阅读将全面泛在化,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元宇宙时代的出版业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将仅仅成为内容素材而非出版主体,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出版方式必将出现,切实满足人们沉浸式阅读和互动体验的需求。如何面向未来,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新形态图书,如何将这些新技术赋能传统出版而创新商业模式,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应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深耕融合出版,强化新技术对出版产品和业态的赋能,提升出版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图书出版人应与时俱进,探索图书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全媒体的知识传播格局,切实推进图书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出版行业迈向新里程。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信息教材事业部主任/首席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