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首诗,遇见一种快乐 |《蝶梦庄》新书上市

文 | 陈雪梅

图 | 四莳雅集书店

今天,我安安静静读完了一本诗集——《蝶梦庄》,读完之后,很想跟朋友分享,不是想分享一本诗集,而是想分享我感受到的读诗之乐。这本诗集是诗人阮弗的个体生活体悟、生命感悟,一首一首读下来,有共鸣、有共情、有思考、有思辨、一切都自然而然。一本新的诗集,就像一位新朋友、一口气读完它,却有一种感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它让我看见了一位有趣的作者,也看见了还算有趣的自己。不知不觉间,心生欢喜,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读诗体验呢?

我喜欢《蝶梦庄》,我能感觉到作者在真诚地表达,我喜欢这种真。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于诗而言,越是真诚个体的,就越是广大读者的!毕竟人类有很多的普遍情绪,有很多的共通情感。所以天下写功,惟“真”不破!当然这种“真”,应该是经历了三重境界——求真得真,求真不得真,求真终得真——之后的返璞归“真”。

在《蝶梦庄》这里,可以读到喜怒哀乐的情感,读到或褒或贬的意见,读到深深浅浅的哲思,而这一切,不仅表达得很真诚,也很优雅,很宽和、很松弛,最重要的,很有趣。

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写作姿态来自于诗人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对我们所属的人性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人的语言很有张力,诗句间有很多可以拓展延伸的契机,让读者去疑惑、去思考、甚至去批评,并且乐在其中。

以上是我读这本诗集的整体体验。下面我想分享我感受到的《蝶梦庄》的很多“有趣”。

一、书名有趣

从书名开始,《蝶梦庄》与庄(周)梦蝶,“蝶梦庄”就是“庄梦蝶”,可以说一体两面、也可以说主客一体。互为对象,相互依存,颇具哲理,有趣!

二、“前言”与“后语”很有趣

“我”会被看见吗?会的,因为“你们”在看呢!这是“前言”;“你”会被听到吗?会的,因为“我”在听呢!这是“后语”,“前言”是说“我被看见”,“后语”是讲“我去听到”,互文见义,前言很搭后语,结构很有趣。

有趣之中当然也会有启迪:当你主动去听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不被听到;当你主动去表达的时候、就一定会被看见。
主动之后就一定有反馈!

三、诗意有趣

这是这本诗集最大的特点,诗人用恰到好处的幽默来开启读者的思考,甚至启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批判性思维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就看你是否得到合适的契机让它运转起来。当一首首诗都让你禁不住思想再思想,思考再思考、思辨再思辨时,读诗的趣味也就顺势而生了。

《闭》
话语
是一道门

此时
谁把它打开
谁就是
我的亲人

第一时间我理解为;话语是一道门,打开这道门那就是要开口说话。是啊,人太孤独了,需要交流,需要有人来说说话。如果有人主动来交流,多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时间就是生命,有人愿意花时间来陪你说话,一定是亲人,或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后紧接着,会生出疑惑,所谓沉默是金话是剑。话不投机半句多。恶语伤人六月寒……也许说说话不是打开了一扇门,而是垒起了一座墙。

然后,再看这首诗,才发现,原来作者说的可能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啊,“话语,是一道门”,诗句已经定义了,话语就是一道门,人一开口,门就形成,挡在人与人之间,如果这扇门足够大,那就是一座墙,堵在人与人之间。谁能打开它?怎么打开它?还能用像门一样、像墙一样的“话语”吗?如果能解决问题的是问题本身的话,那么能打开话语门的是不是也是话语本身?如果不能,那么,此门还有打开的可能性吗?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一言即不合,多少人相看两生厌。我们要说多少话,才能打开话语这道门?我们要沉默多久,才可以没有这道门?

再回到这首诗的标题:闭。是答案吗?真的是只有“闭”嘴才没有这道门吗?如果没有门,也就不用费力去打开了!可是,如果都闭嘴,这个世界,想象一下……

读到这里,想到这里,就很想去跟作者交流一下: 话语到底是不是门,到底要不要“闭”门?如果要闭门,那为何还想打开?如果不能打开,那我们去哪里找到亲人?

我知道,读完一首诗,迫切地想要去交流一下,那一定是读到了一首好诗。

《没有》
没有一声呼喊
没有回音
没有一片落叶
没有飘零的地方
没有一封信
没有收信的人

这首诗的阅读方式很有趣,可以两行两行读,那就双重否定为肯定:所有的呼喊都有回音;所有的落叶都有归途;所有的信都可以到达想去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上一行在问“为什么”,下一行在回答。为什么“没有一声呼喊”,因为“没有回音”;为什么“没有一片落叶”,因为“没有飘零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一封信”,因为“没有收信的人”!

两种阅读方式、两种心态、一个落地有声、一个幽咽无语,真是水火不相融、悲喜两重天啊,妙哉!

于是,心理测试来了,亲爱的朋友,您读到的是哪一种?

《失败》
在成功之林
我寻找着失败

如果让你写失败,你会怎么写?诗人的巧思在于,写失败就先给一个成功全语境,在成功之林,能找到失败吗?找不到的话、是成功了呢、还是失败了呢?既然在成功之林、肯定只有成功啊,可是找不到失败,就是失败啊!成功和失败有区别吗?有绝对定义吗?

不由得想起一段我称之为的现代思辨“偈子”的对话:

有人曰:“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于是有人问:“那么请问您这句话还会变吗?”
这世上很多事情啊,真不可提问!真不能结论!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第一层理解,我把这种理解归于思辨层面。

第二种理解:情急之下,自然就会有人发问,为什么要在成功之林去寻找失败?去失败之林找失败不好吗?当然不好,在失败之林还需要找失败吗?失败就在那里,你找或者不找,它就在那里,它本就存在,用不上“寻找”二字。可是这世上,不仅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有“我偏要”。有些东西,明明知道它不存在,有人却要苦苦寻找,明知不可为而之,也许这是一些人、一些事的宿命,却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毕竟,相对于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生命的自主。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第二层理解,我把它归于思想层面。

《面具》
有些人在家
不戴面具
忍受不了自己的样子
就跑到外面去
戴上虚伪的面具
一点点地 快乐起来

一首《面具》,揭开了多少张面具啊。把丑陋给家人、把美好给外面,家里鸡飞狗跳、外面冠冕堂皇,无“面具”夫妻百事哀,戴面具的人儿万人迷。也许还是戴上面具好一点?哪怕它是“虚伪”的,假作真来真亦假,也许时间长了,“虚伪”也就成了真实?难道,面具真是个好东西,好方法?

可是,“应笑终年求一真”!人的美好、人性的美好、人生的美好,还是在于真的“真”啊,真诚、真切、真心、真情……

《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也没有人不是一座孤岛
孤岛生出了暖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一句很好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不是有一种说法吗,全世界任何相聚再遥远,差别再巨大的两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可以链接在一起。于是有人崇尚集体主义。因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也没有人不是一座孤岛”,这句诗也好理解,人最终是自己一个人走完这一生,其他人最多只能陪你生命旅程的一段,没有人能从头到尾陪你全程,人注定是孤独的。更有“他人即地狱”之说,人与人之间天生有着不可调和的差别,每个人都生而孤独,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每个人都生而与众不同。于是有人崇尚个人主义。

想起了侯孝贤导演在谈到电影《刺客聂隐娘》的主题时说的一句话“要理解这部电影很简单,这部电影的全部主题,就叫做,一个人,没有同类!”影片的主题之一就是孤独,是心灵的孤独和生命的孤独。

那么,我们到底是不是孤岛?我们应该怎么与他人相处,我们应该怎样构建自己的社会与主义?

诗人没有给出答案,但是给出了诗句“孤岛生出了暖意”。特别好!如何理解?孤岛为何会生出暖意?孤岛怎么生出来暖意的?如果你感觉到了寒冷,忍受不了的寒冷,你一定会去寻找温暖。找到那个同样也在寻找温暖的孤岛,抱团取暖,是每一座孤岛的需要。大家都是孤岛,没有任何不同。

抱团可以取暖,不抱团好像也可以,只需要打消掉对其他孤岛的敌意,心里没有了恶意和敌意,就可以心生温暖,所谓冬去春来、寒去暖来。不管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都可以适得其所,孤岛可以不孤!

《匆匆忙忙》
来不及
作好一首长诗
我要睡了
还来不及
做完整个梦
我又要醒来

什么都做不完,什么都来不及。真实生活来不及,虚幻梦境也来不及。也许“来不及”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你我能决定。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重新定义什么叫”做好”一首长诗,什么叫“做完”整个梦?如果人的一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那么我们生命过程中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完整。何必匆匆忙忙?也许,顺其自然、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就很好。

《出门》
有时候
人们出门旅行
是为了
吃一碗陌生的馄饨
喝一杯
理想中的牛奶

我喜欢这首诗,因为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诗和远方”的表达,我希望能看到代名词,这首小诗满足了我的期待。馄饨和牛奶,我们最熟悉的早餐,馄饨,会陌生吗?也许到了远方,会!牛奶,会让我满意吗?也许,到了远方、会。现在的馄饨,太熟悉了,不好吃了。现在的牛奶,太熟悉了,满足不了我的期待了。

什么是诗意?也许,陌生就是诗意,而陌生,只能在远方,所以,“出门”!

《哈哈哈》
一棵树
看到另一棵树
在寒风的催促下
落叶缤纷
不由得
哈哈大笑
却一不小心
把自己的叶子
也晃没了

人啊,当你幸灾乐祸时,灾祸就来了。让你掉落的,也许是你的同类。命运共同体,谁也别笑谁,谁也别砸谁。如果哈哈哈,那就都掉落。

《SOS》
我喊——救命
隐约听到
有人在质疑
你呼喊的方式
是否
优美而正确
读完这首诗,欲哭无泪。

《好茶》
好茶只做它自己
从不与相似者
互换角色
好茶就是辨识度,懂茶的人都懂。好诗也一样!

《忽然之间》
因为写了暧昧
她整个人
光亮起来了

人需要消极、负面的出口。当阴暗面被消减掉,积极、正面就会显露出来。

还有很多这样的生活中的小道理大道理,比如《快乐》,懂朋友圈的人都懂,不要去惊扰他人的幸福,也不要去惊扰他人的痛苦。比如《痛》,不要害怕痛,不要像逃避瘟疫一样去逃避它。

有趣的诗意、有益的哲理,只要您安安静静读它,一定会看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当你看见它们的时候,也看见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我喜欢这些巧思、哲思。我偏爱这些充满哲理的诗,在抒情诗与哲理诗之间,我选择哲理诗;在深情与深刻之间,我选择深刻,因为在我看来,深刻一定是建立在深情的基础之上,只有对个体生命、群体命运充满深情、才会有深刻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是否能成为有趣的、可爱的一首首诗,不仅取决于诗人对题材的选取(选取的对象、选取的角度、选取的切入点),也取决于诗人叙事的方式(叙事的方向、叙事的逻辑、叙事的节奏)。对于不同的诗人,这一切都是变量,从而有了各种风格的诗作,而《蝶梦庄》,是我很喜欢的、感觉很舒服的、读完很愉快的一种风格。不仅愉快,而且因为诗人恰到好处的引领,读诗的过程,似乎也在不停地与作者交流,或会心一笑、或略有不同、更或有所反转、生出自己的体会,然后神清气爽、有一种头脑被温柔地洗了一遍,有些地方清晰了、有些地方发了新芽,读诗之乐,尽在其中。

一点一点的乐趣,一点一点地累积;一点一点的看见,一点一点的豁然。读诗,快哉!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作者阮弗是我的好朋友。我们认识之后,因为共同的热爱中国茶而成为好朋友。相交相知多年。最早我对阮弗的认识是:一位哲人,非常理性、且冷峻;然后,一位生活家,美食与旅行,活色生香过日子;现在,大道至简,一位诗人。在我的定义里,真正的诗人是能用少量的、美好的、真诚的语言,说尽一切人情和道理的;诗人首先是一位诗意的栖居者,同时还应该是一位把生活真实与哲理本身相互融合的知行合一的智者。一个诗人的成长顺序应该是:哲人、生活家、诗人。我感觉这个顺序很重要。阮弗的顺序就是这样。因此,这本诗集,自带一种有趣的、思辨的、特别的诗意!

特此,推荐给读者朋友们。

Read Previous

“多维视野下的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Read Next

“初心文丛”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