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 政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近推出殷俊的“成长不烦恼”系列长篇儿童小说,目前已经出版了《夜晚的秘密》《平凡女孩的剧本》。这两部作品聚焦当下教育改革的形势,关注“双减”政策实施所催生的教育转型发展,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品质。作品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作品的价值观,从社会、家庭、学校、自然等多个维度展开,塑造人物,以艺术的方式营造出具有引领性的不用烦恼的成长理想。
《夜晚的秘密》是一部奇特的儿童长篇小说,看得出作者对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与成长有许多思考。作品的底子实际上是一部问题小说。表面上看,海港实验小学四(8)班的孩子们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一旦真正走进孩子们中间,走进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受到他们许多的困惑、迷茫与无助,他们会为沉闷的学习和无尽的作业苦恼,他们在父母已经日常化的争吵中如履薄冰,他们为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操心,城市的发展、乡村的变迁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现代化的生活,但也让他们时时产生“无根”的漂泊感,躯体的缺陷不仅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更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渴望爱,希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他们不愿看到长辈在生活的重压下陷入抑郁,更害怕自己堕入这心理的深坑……对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培养过于功利和狭隘,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但是,《夜晚的秘密》没有停留于问题,更没有一味地抱怨、批判,而是通过文学的方式积极应对,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不但显示了富于现代性的教育理念与人文情怀,而且表现出了不俗的文学智慧。
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儿童文学的智慧非常重要。儿童文学如何表现现实一直是个难题,许多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要么在反映现实上没有深度,缺乏真实性;要么又过于尖锐,超过了儿童的接受程度,无法体现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伦理。
《夜晚的秘密》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作品正视现实,正视现实社会中儿童教育与儿童成长的诸多问题,但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上能够另辟蹊径。作品借鉴童话手法,通过塑造“造梦精灵”趾离这一童话形象,用虚构的、理想的方式构思情节,解决矛盾冲突,以柔克刚,以虚写实,既表达了深刻的主题,又避免了情节中现实化的激烈冲突,使作品显示出了积极、乐观、阳光,富于理想的品格。这样的构思呼应了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合乎儿童富于幻想的性格,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小说采用了冰糖葫芦的传统叙事结构,以海港实验小学四(8)班为叙事范围,作品中的造梦小精灵趾离既是小说主要的形象,又是线索人物与叙事视点,这样就形成了主线突出、人物与故事穿插交织、叙事有分有合的叙事格局,一个个叙事单元相对独立,同时又是不可分割的叙事整体。
《夜晚的秘密》的特别就在其浪漫的审美气质,特别在这样的构思,尤其是趾离这一形象的塑造上。这个造梦的精灵怀着对孩子的爱,以无所不知的超人的视角不但将现实世界尽收眼底,而且能够方便地进入孩子们的内心,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为他们量身定制一个个饱含希望与理想的梦。由不如意的现实进入梦境,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放飞梦想。这些五彩缤纷的梦让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当他们醒来,现实已经不是原先的现实,因为孩子们有了信心,得到了力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的天地。孩子们懂得一个成长的秘密,那就是人不能没有梦想,成长就是一个个梦想的诞生,一个个想象的实现。所以,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趾离的出现使得严峻的现实有了新的解决方案,趾离给孩子造梦,这些梦境化实为虚,使坚硬的现实冲突变得柔软,使孩子不安的心灵有了安全的港湾,内心的忧伤得到宣泄,世界有了光,未来有了希望。
相比《夜晚的秘密》,《平凡女孩的剧本》是一部完全的写实性作品。故事以李美美为主要人物,以学校美育大赛为故事线索展开。其主题则是聚焦孩子的成长,并由此辐射到更广义的人的成长。从一开始,李美美是压抑的,她不快乐,因为她的家庭,特别是她的母亲也就是美妈太要强了,她希望李美美学习好。这好像也没什么错,因为这种希望并不是美妈一个人的,它是一种家长或家庭的整体氛围,有着当下浓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学校到社会再到家庭,都把孩子的成长窄化到了文化课的学习,窄化到了分数,一切都围绕这一点。随着故事的展开,特别是新班主任林森老师新的教育方法在班级实施后,孩子们的境遇得到了改变。不但李美美发现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变得自信、快乐了,书中的其他人物,包括以美妈为代表的家长们也都多少改变了自己的儿童观、成长观。
这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鲜明地突出了新课标的多种新元素。虽说儿童文学比起其他类型的文学更具有教育的功能,但一般而言,这一功能是宽泛意义上的,是从儿童身心成长的大教育的概念去理解的。但是,《平凡女孩的剧本》不一样,它既是大教育,又涉及学科教育。对文学作品而言,触及操作层面总是危险的,教育小说一旦进入学科层面,如果处理不好难免弄巧成拙。但这部小说做到了教育与审美的统一,人与文的统一,儿童成长与学习的融合无间,比如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新课标对美育非常重视,小说用话剧的创作演出,呈现了养育的具体实践,比如传统文化的教育。新课标十分强调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教育,作品选择屈原作为话剧的题材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屈原是中国爱国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表,选择这一形象就不仅仅是为了一出戏,因为这一形象,孩子们创作的过程就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又如情境设置与任务统领,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作品在美育大赛的处理上突出了这一理念。小说在处理这一中心情节时,不是拿现成的本子给学生排练,不是让老师或专业导演来训练学生,也不是将任务放到几个学生的头上。创作演出一台戏是大任务,也是情境,分解后班级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参加进来,从中得到学习,得到提高。学生总动员,跨学科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可以说,作品以文学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了一堂新课标的样板课。
小说注重儿童本体。虽然主题重大而深刻,但是,作品严格地将话语设置在儿童可接受的范围内,注意做好“减法”,力求在儿童文学的审美限度里进行思考。作品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不仅是几个主要人物,一些次要人物也很出彩。作者一方面注意人物性格内涵的丰富性,一方面又从儿童认知的特点出发,给人物形象以富有特点的标志性,如美妈、周小阳、外公、乔熙熙、乔母、杜子腾等,几乎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印象。故事情节的推进有节奏感,同时又注重细节与场景的描写。作品语言干净、爽利、清新、活泼,对话富有生活气息,既通俗易懂,又很讲究,体现了对儿童文学语言的深刻理解,这种在浅显中突出语言的文学性的努力非常值得称道。
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得出来,殷俊对教育、儿童非常了解。儿童文学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儿童文学基因性的功能,也正是这一点考验着我们的儿童文学写作者,是不是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的教育理想是不是现代的,是不是符合人性,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同时,儿童文学虽然与教育密切相关,但又不能代替教育,它是以文学的方式,以美的方式,以亲近儿童的方式传达教育理想。令人欣慰的是,殷俊的这两部作品在这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