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新书发布会暨城市记忆文化讲坛成功举办

12月8日上午,作为上海国际建筑文化节主题活动,“城市有记忆,文化有根基——《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新书发布会暨城市记忆文化讲坛”及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二届城市更新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上海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俊杰,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同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吴为民,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副会长牛小琦,上海市建筑学会监事长、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主编俞斯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袁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趣城工作ARCity Office创始人张宇星,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菁芸等嘉宾出席活动。活动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总经理助理吕炜主持。

张俊杰表示,城市更新是城市再生的重要手段,关乎每一个市民的生活,也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城市更新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探讨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跟踪研究城市更新的发展路径。今天发布的《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城市变迁的脉络,也是一把钥匙,开启我们对城市更新深层次理解的大门。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提醒我们,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记忆的传承、文化的复兴、社区的重塑。

胡国强表示,上海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成为每一位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城市更新备受瞩目,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书写了上海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专家们的智慧和洞见、实践者的思考与匠心,展现一幅幅上海新画卷。这本书也推动我们思考,在更新模式和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让更多人认识到城市更新的重要性和意义,携手迈向明天更加卓越的上海。

吴为民表示,今年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40年来,出版社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深耕城市建筑、历史、文化领域,出版了一批优质学术专著和大众精品图书。《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是国内首部全面呈现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和面貌的著作,深入探讨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历史记忆、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力求向读者普及城市更新的文化内涵,生动诠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这本书既是学术的也是充满诗意的,期待与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挖掘城市更新的更多议题,以使城市更新的作用更加充分,让城市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张俊杰、胡国强、俞斯佳、吴为民共同为新书发布揭幕,并向现场的读者代表赠书。

俞斯佳围绕新书核心内容作了介绍,《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由“1份城市记忆问卷调查、7大运营策略、12位专家访谈、4地政策汇编、34个更新案例、5篇学术论文”构成,图文并茂、形式丰富,希望在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上给予广大读者更多参考。他表示,记忆是人情味,是以人为本,是城市更新的人文根基。城市更新要保留记忆、激活记忆、创造记忆,做到为城市存历史、为空间添人文、为未来留美好。

当天,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二届城市更新专委会成立,俞斯佳担任新一届城市更新专委会主任,委员由来自相关行业的85位专家学者担任,现场还聘任了李占鸿、王伟强、方旦、李孔三、薛理勇、张松、夏雨等7人为新一届专委会顾问。

在城市记忆文化讲坛环节,袁烽、张松、张宇星、许菁芸四位专家从技术、文化、设计与建造、资金问题等视角分享了当前城市更新领域的热门议题与实践案例。

袁烽分享了城市更新中的技术创新探索。围绕如何用现代新技术介入城市更新这一主题,他以数个典型案例分享了从AIGC到机器人智能建造的发展趋势,同时详细分析了南桥源城市复兴行动计划,这个项目既实现了城市记忆的延续,也体现了建筑新技术的表达,由此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他表示,我们既用当代技术尊重城市的脉络、记忆与历史,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创作新的时代表达。

张松以建成遗产和建造文化为主题分享了城市更新中的文化问题。“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创造了人”,他阐述了遗产、景观与资源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社会属性来看,城市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沉淀。城市高质量的发展呼唤高质量的建造文化,文化遗产是高质量建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使用、维护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对于高质量建成环境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张宇星以深圳南头古城项目为例,分享了城中村地区更新的一种新思路。他将日常生活和记忆作为一种重要遗产,以“局部微更新+媒介式策展”为思路进行更新改造,采用“整体微更新+局部微更新”的复合性微更新策略,从“散装街区”“改装建筑”维度,将居住空间、办公空间、消费空间、公共空间、展览空间、生态空间、神圣空间、交通空间等八种功能都融入建筑,并以艺术与空间分别作为媒介完成片区的“媒介式策展”。

许菁芸围绕城市更新中的资金问题进行了分享。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需要寻找“项目财务可平衡、城市公共财政可持续”的模式,从城市更新全过程运作的实操层面来看,一是要量力而行、做好节奏控制,制定整体和可持续的资金策略;二是积极探索压降前期成本的可行方法与举措;三是统筹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合理的更新规划赋能价值提升;四是加强多部门管理协同,在确保安全和不低于现状水平的前提下让管控“通一点”;五是通过一段时期的城市运营,提高更新品质,提升资产价值,获取可持续收益。

本次活动由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委会、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共同主办,得到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单位指导。上海市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凤晓龙、仲量联行吕玫、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宋仲春以及来自城市更新领域的60余位专家和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活动。

《城市记忆:书写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一书以“城市记忆”为切入点,通过对上海城市记忆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城市记忆”对于“城市更新”的重要意义。书中精选了近年来以上海为代表的全国数十个城市进行城市更新的代表性案例,研究了不同类型更新项目中延续和创造城市记忆的工作模式与创新亮点,总结了产业、文化、生态、交通、智慧、业态、社区等多方面的运营策略,并对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城市更新政策进行了汇编和学术性剖析,全面展现了上海等城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追求变革和创新、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发展进程。书中收录了各领域专家的真知灼见,以跨学科的视角讨论城市更新中的问题与机遇,力求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Read Previous

女性视角的乡村成长小说:《大树的女儿》作品分享会在京召开

Read Next

第七届医学论文写作培训班(2024)成功举办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