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柴 丹
《梦中奇遇》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心灵成长绘本”丛书的一个分册,表现的是儿童心灵世界的懵懂、冒险和成长,对于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有着很高的价值。成长,是儿童文艺作品的永恒母题,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回望童年,我们总是能对来时的路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
在故事结构上,这本书与著名的绘本《野兽国》有相似之处,同样是发生在睡梦中的穿越之旅,主人公在意外的经历中获得了成长。梦境代表着潜意识,暗示着儿童成长的历程可能在潜意识中发生。梦境中的奇遇,是儿童潜意识中波澜壮阔的心理体验,往往包含强烈的情绪和复杂的困惑。
在读《梦中奇遇》时,我猜测主角小满的年龄在六七岁,这得到了作者高婧老师的肯定。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面临着成长的重要转折。在著名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理论中,7岁左右,儿童将从前运算阶段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而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将逐渐脱离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在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6岁左右是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分界线。在童年期,儿童社会化的任务已经正式开始,幼儿时期丰富的想象被驯服,任性的想法需要被社会化的规则约束。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慢慢学会以他人的视角反观自己,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己。
故事中的小满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临界状态,在梦中奇遇之前,她在家里和学校都非常任性,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感受。但在梦中奇遇之后,她可以用第三者的眼光观察自己,并能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是了不起的成长。
儿童在2岁左右发展出“自我”的概念,意识到有一个与他人相互独立的“我”,从这样一个单纯的“我”的意识,到发展出饱满、复杂的自我,再到可以对自我进行反思,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符合现实,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无论对成人还是儿童来说,认识自己都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挑战性的事。儿童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可能会变得自大任性或者自卑退缩。过去,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缺少“向内看”的维度。然而,自我审视的能力对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会自我审视,意味着对自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有机会触及自己深层的潜力,有能力进行自我鼓励、自我成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一个引领者,在成长的关键时刻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在《梦中奇遇》中,小女孩的玩偶小熊扮演的就是一个重要的引领者的角色。当小满追随小熊的脚步,来到如梦如幻的水上剧场时,她看到了舞台上真实的自己,随之做出了自我成长的选择。
一位擅长精神分析的心理师在看过这一绘本后,认为小熊不仅代表着母爱的关怀,也代表着父性力量的引领。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父亲是“第三者”的角色,在理想状态下,父爱以理性和智慧,把孩子从与母亲不分你我的世界里引领出来,让孩子去面对更宽广的真实世界,遇到更丰富的自己,增加孩子的心灵力量和现实适应力。
当我向高婧老师求证的时候,她感到很意外,因为她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从这一角度出发,但也逐渐恍然大悟:确实,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予她温暖亲密的爱,而父亲曾经给过她深刻的理解和引领。我惊叹于那位精神分析师的敏锐,同时很快理解到,真诚的艺术表达是贴近心灵的,其素材正是最真实的生命历程。父母给予孩子的精神养料经过内化,会成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只有在孩子成年后回头观望的时候,才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而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需要对自己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了解。
每一位艺术家用心创作的作品,都源自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小满这个人物,也是独一无二的,她的成长既符合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是属于她自己的独特旅程。当读者敞开心扉去感受作者在《梦中奇遇》中完整的表达,一定会有更丰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