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宇琦
地方出版社需要以创意实践助力地方原创出版物找到国际传播的差异化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出版业整体向着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增强出版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共同迈进,出版单位则在资源管理、地域差异等层面各自面对现实。成功的经验具有指导性而非通用性,地方出版社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地方文化属性及发展阶段,评估版权资源和版权运营水平,以创意实践助力地方原创出版物找到国际传播的差异化渠道。
模式创新与渠道创新
北岳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岳社”)近年版贸工作中影响最大的项目是文学作品《两地书》的多语种版权输出。作品由北岳社和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策划,将优秀的视听内容纸质出版,并在传统图书的基础上添加二维码、运用AR技术形成融媒体内容矩阵。最终实现了英文、法文、俄文、意文、阿拉伯文及繁体中文在六个国家及地区的版权输出,是我社第一次完成单品种图书多语种开花的突破。
这一项目为北岳社的版权工作积累了以下宝贵经验:第一,文艺社应以文学呼应时代,时效性是选题策划的一个关键因素;第二,融合出版为地方出版社的版权工作带来了特别的机遇。依据这些先进经验,我们开始在后续的独立版权工作中进行“传统出版+”的模式探索及渠道创新。
“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模式创新帮助我们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以融合出版的前沿方式取得进步。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北岳社在现场同中国台湾崧博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签约12种图书的繁体中文翻译权及数字版权合作授权。2023年1月,北岳社与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红楼梦》经典章回演绎及考点解读广播剧上线山西各广播频道和“学习强国”App,截至目前,广播剧在“学习强国”App播放量已达33万余次。
“传统出版+合作推广”的渠道创新帮助北岳社突破“评奖+资助出版”和“版权销售+市场出版”的常规模式,打造中外优势互补的“海外朋友圈”。与意大利白星出版集团合作共建海外编辑部,与古巴作家协会南方出版社合作启动优秀中国图书公益性阅读项目,与日本汉语言研究团队签署《家犬往事(青少版)》的翻译授权,与知名学术出版集团彼得·朗、太原师范学院合作签约文学理论《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英文版输出协议等。推进中国图书在海外实现“本土化”运营,与外方共同构建既符合国际传播特点,又长效运营的渠道合作。
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版权工作起步晚、版权优势不明显的地方出版社,挑战与机遇并存,基础与创新并重。“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兼具发现问题的眼光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随着社会整体版权意识的提高,著作权人的版权、用权、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一家出版单位自上而下规范版权意识、提升版权知识素养,并尽可能多地协商取得著作权具体权利,是出版转型、融合发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而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图书出版合同往往只是锚定传统纸质出版的权利,对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广播权、改编权等有助于版权转化和运营的权利内容、范围、期限约定得较为笼统,甚至直接缺失。这会导致出版社版权资源的流失,大大增加了版权推介的难度和时间成本,也束缚出版物的文化创意开发和新型营销转型。在数字赋能的大IP时代,出版社、出版人都应跳出传统纸质出版的舒适圈。
对地方出版社而言,很难抓牢时效性强、成本过高的重大主题出版项目。同时,地方文化类主题缺少精准、专业的文化视角,无法打造立足国际视野的地方标志。此外,地方出版社仍存在转型速度慢、融合发展弱的问题,只能在传统出版这一条独木桥上拼命“卷”,而无法在文化创意、智能应用、数字出版、产业集群等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核心项目做起来畏手畏脚的尴尬局面。
内陆型省份的地方出版社此类型问题最为突出。版权贸易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及沿海地区的版权贸易成交量占据全国总数的大半,而多数内陆地区的版权贸易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这种发展层面的地区差异显著造成了配套产业的缺位,内陆型省份的出版社可能只有展会这种单一渠道和外方出版机构、专业版权代理机构,以及图书进出口公司进行接触。如版权图书的翻译方、版权转化的技术提供方等机构往往跨省,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和沟通。
此外,地方出版社人手不足,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情况普遍存在,版贸工作经常由编辑或总编室人员兼任。无法获得专门的版权知识、技能培养,缺乏研究版权贸易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地方社版贸专员承受着版权资源少和工作量大、任务量高的矛盾,最直接的表现是输出语种单一且固定,主动寻求突破的意愿低,“走出去”项目跟进不力、宣传不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为了深挖优质的内容资源、作者资源的版权核心价值,也对合同不规范造成的版权资源流失等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北岳社于2022年10月正式启用市场图书全版权授权协议,为重点选题、核心作者建库管理,充分发挥内容资源的潜力。对于不愿意将全部著作权交由出版社运营的作者,可以模块化地灵活调整授权协议,针对具体版权输出或转化项目进行权利分拆,尊重著作权人,敬畏著作权规范,营造良好的版权环境。2023年,百余种北岳原创出版物、选题至少获得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广播权授权。
地方社应依据已有的社会效益成绩对选题进行优化,主题出版抓住时效性、长效性兼具的关键词策划选题。比如北岳社依据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大湖消息》的优秀实践继续策划《城市春晖》《生态中国文丛》《生态文学译丛》,建立生态文学主题板块;依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走向胜利》、中宣部主题出版物《红色银行》的成功,策划《英雄年代》《红色账簿》等选题,延续红色文化的主题板块。品牌板块层面,北岳社在“天星诗库”“大家谈艺录”“有度文化”等已有核心产品线持续策划。常规出版紧跟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中国文学盛典”等重要举措,以北岳社加盟“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之“名刊名社拓展计划”的良好条件,发挥名家效应,创新题材优势。融合出版则继续与央视、省电视台等媒介资源良性联动,打造优秀全媒产品。
地方社应在切中市场痛点和具有明显增长点的选题上增强竞争力。比如北岳社需要在文学研究、青少年阅读等选题类型和长篇小说等体裁类型上进一步加强,贴合“社科热”“知识热”,开发“轻社科”“轻历史”类图书。而尽可能多争取著作权的意义也在于在“出版+直播”时代营销先行,以融媒体、全平台的方式为选题做好先导宣传,再以文创产品开发、产品矩阵效应的IP属性走好出版品牌建设的“下半场”。
针对版权工作的困局与破解,需要从业者心怀本领、加强学习、适应变化,全媒体、多维度地做出工作亮点,让世界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将版权经济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创意推动力和效益增长点。愿我们跨出舒适圈,拥抱风景,不惧挑战。
(本文作者单位为北岳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