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与神,与科技,共赴未来

文 | 曹文君

2024年6月,科幻作家陈楸帆的少儿科幻新作《山歌海谣》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以国家山区建设与科技发展为创作主题,以科学知识与贵州本土自然文化普及为创作背景的作品。故事中,来自浙江沿海城市的女孩素素,与贵州侗寨女孩阿美共同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惊险神秘的事件,她们由相互质疑到逐渐接纳彼此的文化和观念,友谊之树生根发芽、不断生长。随着情节的推进,社会发展与古老传统、科学技术与自然人文,也在两个主角的不断磨合与相互学习中逐渐达成统一与融合。在《山歌海谣》中,陈楸帆延续自己的“科幻现实主义”创作观,将幻想与真实相融合,用科幻观照现实,借此对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在化解二元对立式文化冲突方面做出了全新的叙事尝试。

故事中,碧城女孩素素随父亲来到贵州山区侗寨篁村,结识了侗族女孩阿美。篁村人不能理解更不愿接受素素父亲的科技项目,抗拒科技公司带来的先进技术,而初来黔山的素素对这里也是抗拒的。他们代表着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之间“横亘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但同时,素素和阿美又互相好奇,好奇着对方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观念。于是,两个女孩在忽远忽近的关系中,用孩子特有的真诚坦率的方式彼此了解。素素用高科技眼镜向阿美展示了超级云的数据流,帮助阿美理解超级云的运行原理;阿美向素素讲解稻田、鸭子和鱼的共生关系,展示了篁村人顺应自然规律的农业智慧。她们一起看《情感谬误》的纪录片,一起思考讨论AI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起见证篁村人用看似神秘实则充满智慧的方法拯救侗布染缸。

在阿美的帮助下,素素逐步解除了篁村人心中的疑虑,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也在一次次化解危机的过程中不断紧密。风暴过后,村民们和碧云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重建家园。阿美介绍神树对篁村人的意义,素素则向阿美讲解了天眼的结构与功能。她们一起听篁村奶奶讲关于恶鬼、山神与萨神的古老传说,试着理解背后更深层的道理;素素试图用唱歌软件帮助阿美实现成为歌手的心愿,而阿美也让素素亲身体会到与山川草木的深层共鸣。素素让阿美接受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益处,阿美渐渐相信了科技的力量;阿美教会了素素如何去理解自然、理解传统、理解信仰,素素也由浅入深地逐步真正理解了阿美信奉的自然灵性。这个过程是两个女孩友谊逐渐深厚的过程,也是两种观念碰撞、融合、升华的过程。

在作品中,陈楸帆对科技、自然、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阐释,提倡一种融合自然与传统文化的全新科技发展观。我们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接收着新的科技信息,生活习惯也随时被新技术所影响,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状态。然而,远离城市文化的侗寨篁村人仍是自然的子民,他们仍用自然的方式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他们与自然有着深刻的、充满灵性的连接。他们与科学知识体系和现代科技之间,隔着上千年的文化传统,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科技带来的先进与便利,而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拥有一种“审视距离”,能够看得更深远、更透彻。因为冷静,所以充满质疑,相较于科技会带来什么,他们更在意的是人会失去什么。他们看到科技冰冷的一面,看到自我的情绪被剥离和被计算时会让人失去真实自我,看到沉迷电子设备的眼睛会失去光泽……这些是篁村人的忧虑,是阿美的忧虑,也是素素及驻扎在侗寨的工作人员亟待了解的。《山歌海谣》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个中人物放下了科技的强势与傲慢,用孩子的视角走进黔山深处,用情节讲述篁村人对大山、对山神、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与敬畏。尊重与理解当地的人文自然,是在当地发展科技的基础;尊重与理解村民的顾虑与信仰,是让科技被他们接纳的基础。于是,我们和素素一起跟随阿美的脚步,踏在这片土地上,去看山林,去看星空,去听这里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当我们面向未来或跟随科技向前奔跑时,我们要以一双真诚的眼睛去观察,以一颗交流的心去理解和尊重脚下的土地及身边的人,这样才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科技顺应自然、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与未来对话。

《山歌海谣》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科幻情节中融入了大量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对人文自然背景的介绍,作者精心绘制了一幅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画卷。如素素与爸爸讨论全球气候变暖与碳中和计划,阿美向素素介绍稻田中“稻鱼鸭”生态共生模式;素素为阿美普及“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的各个组成部分,“天眼”对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作用,以及探索宇宙本身的意义。书中,透过素素和阿美的视线与对白,黔山的自然风光、侗族的民俗文化等细节得以一一展现,它们既是故事中的情节,更是在无限展开的想象中为读者添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板块,为中国科技发展与贵州人文风情描绘了精致迷人的图景,使青少年读者既能了解到国家的科技成果,又能饱览贵州的秀丽风光。

在今天,科普在本质上应是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应是对人类文化系统而全面的认知。陈楸帆在创作《山歌海谣》时恰是以科幻题材为媒介,实现了科学科技与历史文化的交融。这其中有对未来的展望,有对现实的体察与反思,有对科技发展的信念,更有对人与自然的守护。在书后的创作谈中,陈楸帆提出:“我们能否创造出一种新的故事,来调和历史与未来、科技与人文、本土与世界、硅基与碳基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呢?我们能否提供一种超越性的技术想象力,展望一个全新的未来社会图景呢?”本书确实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在作者将科幻、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融通后,超级云、侗布染缸、天眼、山神、萨神、携带生命信息的真菌孢子……这些科幻意象和传统文化符号以奇妙的方式交融在一起,碧城人与篁村人之间的融合在作品中也得以实现。

“科幻现实主义”创作观所带来的独特叙事效能,在陈楸帆的这本《山歌海谣》中再次充分展现。当下,大数据技术正迅猛普及,AI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书中诸如超级云技术、情绪监控AI等科幻设定,离现实生活已很近,侗族人的传统民俗与信仰更是与读者处于同一现实空间中。故事里处处是超越现实的科幻想象,同时这些想象仿佛就发生在读者的身边。当然,科技在为生活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其自身的跨越式高速发展在某些特定境遇中也会体现为激烈的冲突。书中,生活在发达地区的素素有身陷先进科技时的烦恼,生活在山区的阿美也有面对科技时的困惑,两个孩子的相遇让科技发展的正反面实现了有效的沟通磨合——素素在向阿美解释科技先进性的同时也在反思科技,阿美在质疑抗拒的同时也在尝试理解科技。最终,素素木讷的脸上出现了灵动的笑容,阿美也对碧城充满好奇与向往。传统文化与自然这对矛盾,看似存在冲突,但在理解二者的过程中,也为读者带来了治愈,这正是科技发展的宗旨所在。无论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初衷的超级云项目,还是移植因天眼的建设而受影响的篁村神树,都彰显着科技必将以可持续发展方式稳步前行的光明前景。在人人都处于爆炸式科技变革的当下,《山歌海谣》不仅是对青少年读者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也是对当下技术时代的深切启发。■

(本文作者为科幻评论人)

 

Read Previous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Read Next

丝丝编织古典情韵,密密叙写生活之美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