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主题出版要坚持儿童本位,提升儿童兴趣,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
文|陈非非
自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主题出版工程”起,“主题出版”这一概念便问世,并迅速崛起,成为图书出版重要门类。
“主题出版”中的“主题”,可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问题,可以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工作、发展成果,也可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文化活动等;而“主题出版”中的“出版”,可以是实体图书,也可以是电子音像出版物。不管通过何种形式,主题出版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服务,都是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是为了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并激励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被立项为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选题数量大致呈上升趋势,儿童文学主题出版占的比重从整体上看,也有较大规模增长:2017年共立项97种,其中儿童文学类4种,占比约4%;2018年共立项81种,其中儿童文学类5种,占比约6%;2019年共立项90种,其中儿童文学类12种,占比约13%;2020年共立项125种,其中儿童文学类4种,占比约3%;2021年共立项170种,其中儿童文学类23种,占比约14%;2022年共立项160种,其中儿童文学类18种,占比约11%;2023年共立项170种,其中儿童文学类17种,占比约10%。
儿童文学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理应为主题出版添砖加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肩上的担子甚至更重,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的现在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为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一直是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目标和意义所在。可以说,创作出版更多优秀的原创主题类儿童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要求。然而,如何做,这是摆在我们儿童文学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想要实现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更高质量发展,须先不断挖掘精品内容,作为一名出版社编辑,我觉得可以从五方面思考。
找好切入点,寻找多元主题
针对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许多出版社往往是“主题”先行,围绕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先拟定“主题”,再完成“命题作文”,寻找合适的作家进行创作。这样做往往会限制作家的思路,带来出版物同质化严重、不接地气、可读性差等问题。这类出版物显然无法贴合市场和读者需求,尤其是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渴望了解新鲜事物和阅读新颖故事的青少年读者来说,更缺乏吸引力。
转变新视角,不断创新题材
“主题出版”的“主题”可以多元,但与其他类别选题相比,其题材范围是有限的。想要在传统“主题”这个“针尖”上舞出新光芒、新风采,便要树立创新思维,挖掘新颖角度,从小切口出发,逐层深入,把故事讲好,进而以小见大,从小故事中体现大主题。以“主题出版”很难回避的红色主题为例,想要不落窠臼有点难,但如果能发扬创新精神,独辟蹊径,成功挖掘出新视角,情况就不同了。例如《会生长的桥》不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选取一个小切口,向小读者讲述革命历史。本书的背景设定在解放战争时期,故事中秉承“胸有大志,图报天下”的孙家人,不惜砍尽祖林的古树,以修复桥梁,支援解放军尽快南下投入淮海战役。作品着力塑造了知根脉、怀大志、有担当、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孙家少年形象,反映当年山东人民支援解放战争的壮阔历史。
在树立创新思维、挖掘新颖角度之前,还需要编辑和作者一道发扬严谨求实的精神,寻找各种留存资料,进行细致入微的采访和调研,做到对想要表达的“主题”了然于胸。在对所掌握的题材进行加工消化的过程中,编辑和作者要寻找到为常人所忽视且同时具备感人肺腑力量的最宝贵的“点”,最后再以此“点”为圆心,利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构思出他人所未触及的那个有力量的新故事。
坚持儿童本位,提升儿童兴趣
鉴于儿童读物的读者年龄层次普遍偏低,价值观尚不成熟,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亦无法同成人相比,因此,虽然“主题出版”所涉内容多为严肃话题,但是面对小读者,我们不可以板起面孔,应该坚持儿童本位。要从儿童中来,熟悉儿童的心理和习惯,把握儿童身心特点,尊重儿童的心理特质与成长规律,关注儿童的兴趣所在;再回到儿童中去,运用高超的叙述技巧、天马行空的想象、通俗优美的语言、生动感人的细节等,写出符合儿童口味和审美情趣的故事,满足小读者情感共鸣、游戏娱乐的需求,让小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和接受抽象政治主题的启蒙与引领。
深挖新锐作家潜能,当好作家“助手”
面对少儿图书市场的现状,编辑应挖掘年轻写手,更多地关注新派作家,对他们的选题进行精细打磨。
首先,策划选题可以从小红书、抖音等热门平台中寻求与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相关的选题,寻找一批有潜力、有实力的作者,为我们持续提供丰富的选题资源。其间,编辑要多深入探索基层需求,因为当今市场,主题出版不一定仅仅局限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也完全可以从小读者的视角、从小切口去写小读者眼中的主题人物、历史事件等。
其次,与新锐作家建立广泛的联系,与作者深入沟通,共同探讨。编辑应研读作者以前创作和发表的作品,把握其创作风格和创作习惯,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在与作家沟通时,编辑要寻找作家在选材、构思、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出版社战略发展路线的平衡点,继而顺利达成合作。
最后,在确保主题类儿童文学选题内容新颖、小读者喜爱的前提下,编辑和青年作家应多关注过往主题出版类重点图书榜单。通过多方比较研探,我们可以有效总结当前主题类儿童文学选题方向,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了解和挖掘新近涌现出的潜力作者,制订主题类儿童文学选题规划,以指导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匠心打磨作品,提升编辑造诣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物亦不例外,甚至因为其主题的严肃性、读者对象的特殊性,需要修改的地方往往更多,修改起来难度往往也更大。
对新编辑来说,修改稿件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看思想内容,即“主题”与故事的结合是否贴切,故事是否完整通顺且富有逻辑,人物刻画是否真实生动,这时可以多请教有经验的编辑,采用“传帮带”的形式,多学习、多探讨;二看表现形式,即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语言是否质朴、简练、流畅,字词的使用是否准确,此时可以多与作者沟通交流,产生更多火花。
综上所述,编辑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打造精品、立德树人。新时代儿童文学主题出版,应以更为丰富的题材、更为新颖的角度、更具文学艺术性的形式、更为多元的形态展现在广大小读者面前。其间,编辑发挥的作用巨大,这就要求我们开阔眼界、勇于创新,不断深入生活,走到万千小读者中去,感小读者之所感,想小读者之所想,出版更多为小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物。
正如著名作家、出版家海飞说:“尽量写得慢一点、深一点,打磨得精一点、细一点,将对主题的深度挖掘与对艺术的高度追求结合得更紧密一点。”的确,编辑要发扬工匠精神,耐心打磨,尽最大努力把内容做到最好,方能源源不断地为少年儿童输送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本文作者单位为山东友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