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的多元化融合成为出版社突围自救的“破局之钥”。
文|敖 露
美术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紧密且不容忽视的。美术图书出版想走向更广阔的空间,需要积极与文化各专业领域展开交流,实现专业间的互渗互补,突破艺术自身的单一文化模式。为更好地探索美术专业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结合路径,以期相互借力转化,开展更有品质和文化内涵的出版活动,最终创造出差异化、精品化的图书,笔者近期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一是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优秀出版单位展开交流;二是向专业领域学者、相关图书作者及部分读者进行咨询;三是组织分管部门进行座谈,充分了解当前工作现状,听取相关人员的建议。笔者以上述调研活动为基础,结合近两年参加书博会、书展等活动的观察体悟,以及对此长期以来的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图书多元文化融合任重道远
近年来,湖北美术出版社已有部分图书产品尝试将美术专业与其他文化元素融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男神考:希腊神话艺术图文志》通过大量世界名画为读者描绘古希腊神话错综复杂却又生动有趣的恢宏世界,《西游封魔录》将《西游记》原著中的妖怪形象以中国画白描的绘画方式进行描绘并配以生动的文字解析,《字绘中国》将中国不同的城市风貌、人文历史融入以设计、书法、手绘形式创作的汉字之中。另有部分学术类图书如《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中国年画史》等也涉及美术与其他文化元素的融合。
这些融合多元文化的美术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效”俱佳,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较于单一美术主题类图书,多元文化融合图书品种数较少,题材也不集中,未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体系;其次,多数图书虽已融入其他文化元素,文本内容注重知识性和专业性,满足了部分相关领域爱好者的需求,但在设计上相对单一,对内容的解读和挖掘不够深入,很难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再次,多元文化融合图书多属原创作品,当前可选择的优秀作者较少,且相关编辑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和完善;最后,从选题策划到最后出版完成,此类图书的生产周期比一般美术图书要长,建设更完善的出版流程制度,保障出版业务的高效性也是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专业美术社提供内容思路
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全国有很多非美术专业出版社也开始抢占美术图书市场,并引起一定的反响,图书市场的泛美术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此类图书大多是以美术发展中的某种文化元素为主题,用大众的语言讲述学术的探索,兼顾了思想性、社会性与艺术性。以上海人民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著名艺术史家巫鸿的相关著作为例,如《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空间”的美术史》《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中国绘画:远古至唐》《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等。从主题上看,这些图书大多被归于与美术相关的范畴,实际上在豆瓣等相关图书网站上的归类也确实如此,但这些图书又无不引起其他专业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因此成为长期占据榜单的长销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分社作为一家近年来新成立的以美术为专业方向的图书分社,其在单一的美术出版上并未有太多的优势积累,但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强大的社科图书运作背景,该分社已成为美术图书市场的一匹“黑马”,表现尤为突出。其近年来引进或自主策划的图书,如《色彩的故事:英国V&A博物馆颜色小史》《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我有一片星空:凡·高在精神病院不为人知的故事》《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等,或出版当月即加印,或长年热度不断,或斩获各类奖项、持续入榜,广受读者好评。尤其是《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其作者和绘者名气并不大,但该书女性主义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加上语言通俗易懂,这些无疑是该书备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
当绘本、技法类美术图书面临跟风现象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困境时,专业美术出版社开始努力拓展自身的业务版图,主题的多元化融合成为出版社突围自救的“破局之钥”。近年来,他们涉足较多的专业有博物馆学、天文学、人物传记等,将人文社会科学与美术完美融合,经过精心打磨的图书大多成为专业美术社的亮眼之作,如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艺术:一座城市与它的遗产》《中国艺术与文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东方人形象》《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以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同绘赤壁:与苏轼有关的图像记忆》皆是此类图书的优秀代表。
美术图书多元文化融合破局之道
首先,活化美术出版思维,抓好选题内容创新。从调研情况来看,美术专业领域的出版只有不断嫁接多元文化、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策划出差异化明显、趣味性更强、更具特色的精品图书。这就需要编辑打破以往专业美术图书出版固有思维定式,运用大众类、学术类等其他类别图书出版的眼光,在探究历史中的艺术,艺术的政治、社会功能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多关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提炼出能与美术相结合的主题,把握专业性与原创性,最终予以实施。
其次,打造专业美术特色,提升自身核心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相对小众的美术作品也变得大众起来,市面上采用“图随文走”彩色插图的图书开始大量涌现。多元文化融合主题的美术出版,图文并茂应当是基本的形式。作为专业美术出版社,在印刷、制作、纸张等环节优势明显,除此之外,在此类图书的经营上要坚持自己的专业特色,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水彩类图书就较受市场认可,湖北作为中国水彩画创作强省,在全国具有较高的水准和整体优势,我们可以此为基础,打造相应的多元文化融合美术图书。
最后,加强统筹策划组织,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尽管合适的主题和优秀的作者是多元文化融合主题美术图书出版成功的关键,但作为出版活动的实践主体,出版单位的团队氛围与运行机制也十分重要。此类选题的操作总体上是按照精品图书来打造的,从策划到出版再到宣传发行,需要社领导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宏观把控,在社内营造创新氛围,建立高效完善的工作机制,积极鼓励编辑展开策划,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保障。■
(本文作者单位为湖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