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学术图书抵达大众读者的路径

对于希望架设学术图书与大众读者之间的桥梁这一目标,相信是很多编辑、出版人孜孜以求的。

文|肖  峰

出版工作是广泛联结的事业,在优质的内容与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架起桥梁是其重要的功能。学术图书是出版的重要门类,它满足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读者因问题意识不断加强而层次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然而,学术图书来自专业的研究,学者对学术命题的探讨,往往遵循学科内部的规律,在写作时并不必然有强烈的受众意识。这就凸显出大众阅读时代出版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寻找学术图书抵达大众读者的路径,如何通过编辑出版的再创造,做好学术图书的大众化、“在地化”,这关系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笔者基于从事历史类引进图书出版的实践,浅谈一些感想。

 

优秀的选题成就好书

选题是图书出版的开始。引进选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国外出版社的大量新书信息,另一方面则是编辑日常的阅读和积累。如何在诸多新书中筛选出合适的选题,或基于自身的积累找到选题的线索,都考验着编辑的判断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作者”和“话题”两个方向来展开。

“作者”方向,近年来我们在选题决策时比较注重名作者的作品。知名学者本身已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在面对市场的检阅时会更加省力。首先,汇集知名作者的多部作品,以著作集的形式推出,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引发市场关注。比如我们延续了“汤因比著作集”系列,还有陆续推出的麦克尼尔、拉铁摩尔著作系列。其次,挖掘名作者的“旧书”也是一条路径。名作者的书往往“可遇不可求”,基本上已经被引进了,即便新书尚未引进,也会面临激烈的版权竞争。其实“旧”是相对于新书而言,只是出版时间比较靠前,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就低,名作者的作品往往具有经典性,引进名作者的“旧书”,一样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比如段义孚,作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奠基人,早已享誉学术界,他的多部著作已经引进国内,我顺着他的作品线索,了解到原出版于1984年的《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还没有引进国内,于是决定操作;又比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享誉世界,他的代表作《历史研究》是常销经典,但是他还有多部作品没有译介到国内,顺着这条线索,我也陆续引进了《文明的接触:希腊与土耳其的西方问题》《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亚洲高原之旅:文明的兴亡》等。在上述作品的出版过程中,我们都享受到了名作者声誉的“红利”。当然,如何发掘新锐作者的优秀选题,为学术出版的大众化不断厚积优势也是我和团队所关注的,下文的几个选题就是显例。

“话题”方向,是策划选题时的另一个标准。首先,要考虑策划有别于市面上同类书的产品线。现下在历史图书的出版中,世界史领域十分热门,聚焦帝国兴替、国别历史、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对更容易受到关注。但我们避开了这样的做法,另辟蹊径,根据环境史研究策划了“人与环境”系列,根据动物史研究策划了“动物与人”系列。这两条产品线既体现了历史学发展的新方向,又契合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可谓都是“话题”之选。其次,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注重书籍内容是否能较好地“落地”。以“人与环境”系列里的《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为例,这本书是作者陈学仁基于博士论文写成的,在国外就是一本常规的学术书,但是这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契合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因为它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意义深远的水灾,它分析了洪水灾害的成因,提醒我们对人水关系保持警醒。这本书的中文版获得了不少关注,还入选了2023年《中华读书报》十大好书和当年度“世纪好书”,体现了“话题”的力量。

 

书名的“再造”

书名的“再造”,是书稿内容加工的重要内容。从书稿到成书需要多方面的加工,既包括编辑校对这样的内容加工,也包括装帧设计等形态的加工。在大众阅读时代,出版社要更主动地将内容传递给读者,因而对于书稿内容提炼、转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将原本用专业语言、学术语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书名、宣传文案等读者能直接接触到的信息。其中宣传文案的写作没有固定标准,因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读者群,其重点可以有相应变化,但书名是唯一且固定的,是读者接触一本书的最直接窗口。

起书名是一个技术活,既要不违背作者原意,又要有辨识度。当引进图书的直译书名不理想时,往往需要通过领会内容来意译。再以《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为例,如果按原书名直译,书名应该是《1931年长江水灾:中国灾害的性质》,“中国灾害的性质”看似宏大,但是它比较平淡,没有明确的联想和指向。鉴于书里面提到了1931年水灾发生时,人们流传着关于龙王的传说,龙王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神话形象,又是对于大自然力量的隐喻,于是我想到了“龙王之怒”这个书名,因为它具有警示含义。再比如《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原书名直译是《可持续的市场:清代的木材与林业》,这是一个论文式的题目。该书主要研究清代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我们用“流动的森林”作为主书名,就可以使读者联想到长江上游的木材,通过水运流通到下游市场的画面,以此形象地呈现整本书的内容,也体现了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我们用了“市场经济”作为副书名,稍微有些大胆,因为市场经济是一个现代词汇,但是它可以鲜明地体现当时历史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另外还寓意以新的眼光看待清朝历史。

当然,书名的“再造”,一定要建立在熟知书稿内容的基础上,不能脱离书稿随意编造。同时也要与作者、译者进行沟通,确保书名不违背其原意,这也是对内容创造者的基本尊重。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组织图书推广

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图书出版后的宣传推广已经越来越不可或缺,也就是要“讲好故事”。

图书推广不仅是营销、打广告而已,它是以书稿以外的形式,把图书内容传递给读者。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以内容生产的思维来组织活动。

一是做好活动主题、嘉宾人选、议程的设计,它决定了一场活动能具体输出什么样的内容。比如在《什么是环境史?》出版后,我们邀请该书的译者、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设计了“诺亚方舟的船票”这一主题,开设了一堂关于环境史的线上授课。在《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出版后,我们邀请了葛剑雄教授,量身定做了“河流与中华文明:从大禹治水到1931年长江水灾”这一比较宏大的宣传主题,又充分契合嘉宾的知识背景。在《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出版后,我们设计了“重构世界:宠物背后的权力支配”这一主题,邀请葛剑雄、沙青青两位知名学者进行了一场高质量对话。

二是让引进图书的原作者与读者面对面。引进图书的原作者一般都在国外,他们在中文版刚推出后就到中国来做活动的情况比较少见,而我们通过积极联系,尽可能地促成了这样的活动。比如《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出版后,我们根据作者回国的档期,在武汉举办了一次“江城1931:河流、城市与灾害的历史”专题分享,取得了不错的现场效果。《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出版后,根据作者回国访学的档期,我们组织了一场“明清中国的‘木材盛世’:漫谈经济与环境”活动,把原本专业的知识内容搬运到了思南读书会这样的都市文化空间。

三是以责任编辑为代表,出版社同人共同参与内容的输出。在我们组织的线上和线下新书分享活动中,责任编辑通常都会担任主持人,其优点在于熟悉图书内容和嘉宾,能够设计一些读者感兴趣或比较通识的问题,即时地做出阐释。鉴于播客是当下流行的知识分享载体,我们也做了一个名叫“光启小话梅”播客,围绕《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等书做了几期专题,而播客的内容,其实就是我们日常商讨选题与出版方案等工作的延续。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离不开优质内容的产出。对于如何产出优质的内容,相信每位编辑都有自己的方法论,但是对于希望架设学术图书与大众读者之间的桥梁这一目标,相信是很多编辑、出版人孜孜以求的。■

(本文作者单位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

Read Previous

提升我国社科期刊国际影响力探究

Read Next

美术图书如何走好多元文化融合之路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