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扎根一线工作,她用坚持、坚忍、坚定,坚守着一份热爱。
20世纪90年代初,芮立新从中医学院毕业,追随心中的热爱进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医药社”)成为一名医学编辑。彼时的中医药社刚刚成立3年,“当时有同学劝我,你做医学编辑,编来编去只是替他人作嫁衣。”芮立新回忆说。在很多人眼中,编辑的工作不过是“剪刀加糨糊”,觉得她在出版社坚持不了多久。

但是,芮立新一干就是32年,她曾先后参与《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90种)、《明清中医名著丛刊》(20种)、《明清名医全书大成》(30种)、《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种)、《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420种)等大型古籍出版工程的编辑工作,奠定了中医药社在中医典籍出版领域的权威地位。32年,她从年轻的古籍编辑成长为副总编辑。
“那时大家真的很单纯,一个月拿着几十块钱的工资,一头扎进书稿里,乐此不疲。”芮立新说。在如今市场化的浪潮下,年轻编辑对待工作可能已不像当年那么纯粹了,但是她希望年轻编辑能够把这份工作做出荣誉感和使命感——“坚持做有意义的事”,32年扎根一线工作,她用坚持、坚忍、坚定,坚守着一份热爱。
做编辑,工作的荣誉感是滞后的
1992年夏天,芮立新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进入了中医药社,作为新人的她此前并未接触过系统全面的文字编校工作。芮立新回忆道,“当时的稿子还是手写的,从出版社拿了稿子回来就坐在宿舍的上铺看稿子。当时也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哪个类目发展”。
这样的生活大概持续了两个月,之后芮立新遇到了她的启蒙老师樊正伦。樊正伦是中医文献学出身,拜师学习中医临床,兼具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深入钻研中医临床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医古籍中蕴藏着丰富的治疗智慧,但由于历史久远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许多珍贵的医学知识被埋没或遗忘。
“为了让这些典籍瑰宝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樊老师带领我们古籍编辑室的编辑从零做起,从明清典籍入手,一本一本挑,一本一本编。”历经5年时间,每册10余万字——突出一个“小”字、共计90册的《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问世。“古籍的编辑加工有点像点校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和作者在某一瞬间心灵相通了,虽说是编辑加工,但我们在出版的过程中也做了许多核对底本、校本的工作。”
在此之后,芮立新又参与了《医宗金鉴》的点校工作。该书共90卷,被各科医生视为医学入门之佳作。如此大部头的一套著作,芮立新逐字逐句地认真审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点校过程中,她对《医宗金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在前期工作完成后,按照当时新华书店发行的要求,编辑需要自己填写新书征订单。
“我对这本书特别有感情,征订单只有薄薄一页纸,当时我提炼了几百字的内容简介,”芮立新说,“当时写完拿给樊老师看的时候,他还挑了其中几句话念了出来,虽然读的什么、写的什么早已不记得了,就连那张纸也已不知去向,但是被领导和老师认可,给一个新人编辑带来的职业成就感却是无比珍贵的。”
当这本定价近百元的精装大部头古籍书征订数达到近5000册时,芮立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坚定了她在编辑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不论何时,只有当自己编辑的书被认可、被接纳的那一刻,身为编辑的荣誉感才会显现出来。但之前沉浸式的做书体验所带来的内心的富足感却是多少征订数都带不来的。”
以大部头专业丛书为基础,努力推动人才培养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大批珍贵的中医药古代专著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得以重新整理出版,一系列按朝代、医家、经典及类别精心编纂的中医古籍相继问世,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医药社在此过程中也逐渐被读者所认可。之后芮立新又参与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等大型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加工工作。
2010年至2017年,芮立新调任中医药社期刊室副主任,分管《中国民间疗法》的出版工作。在接手期刊工作后,芮立新立足期刊定位,同时结合过去的工作经验,注重传播实用性的学术探讨、中医药特色疗法及适宜技术、案例分析报道和名医经验交流,在固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单方验法”“特色疗法”“名医经验”等栏目。“为了保持中医学‘简便验廉’的特色,单方验法是我们着力发展的一个特色栏目。这也让更多基层人员和大众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芮立新说。《中医民间疗法》这本专业期刊的发行量最高时能够达到上万册。
在分管期刊工作的同时,作为社里第一批从事古籍的编辑,社里考虑到芮立新对古籍工作十分熟悉,便让她担任《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三审和质检等相关工作。芮立新深知该丛书对中医药社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该丛书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其含金量自不必说;另一方面,通过该丛书解决古籍编校人才稀缺断代的问题才是更迫在眉睫的任务。
由于中医药社的专业特性,大多数编辑在进入出版社工作时并没有接触过古籍的点校工作,并且对古籍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领导班子果断决定,由芮立新等社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古籍编辑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点校工作让年轻编辑亲自上手、感受和体会。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更多的年轻编辑培养出了做古籍编校的底气和信心。
而芮立新的底气和自信则来源于严苛的质检锻炼。1989年中医药社建社不久就开始实施书稿印前质检,所有图书印刷前都要经过总编室盖“质检通过”章。如此严苛的标准,也让年轻的芮立新在面对最后的质检时经常提心吊胆。
“当时我的老师告诫我一句话,‘一文必求其确,一义必析其微’,这句话陪伴着我从古籍编辑一路成长到总编室主任,再到如今的副总编辑。”曾经中医药社内部有几位公认的“免检编辑”,芮立新就是其中之一。但她却十分不喜欢别人这么称呼她。因为对她来说,编辑这份工作永远做不到完美,没有人会不出错,免检仅仅是一个虚名,绝对不能成为对工作的要求。
所以不管是中医药社对审校制度的严格管理还是对产品的高质量要求,不仅确保了图书内容的质量,也为编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编辑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三十五年风华,我与出版社共成长”
“当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还只是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仅有三岁稚龄时,我便成了它忠实的守护者。时光荏苒,转眼间,中医药出版社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春秋,而我,也陪伴它走过了三十二年的风风雨雨。”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芮立新办公室的门时常被叩响,“上次纸厂的纸还没用完,这本书想把这个纸消耗掉,您看一下是否合适?”“您看一下两次的打样,色彩可能不太一样,您看看哪种效果更佳?”……这些问题和细节是芮立新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这个纸样,虽然上次的还没用完,但这本书的色调和纸质不太匹配,建议还是别用在这次的印刷上。”她指着纸样,对来人说,“至于打样,我觉得第二种色彩更为饱满,更能体现这本书的主题。”编辑点头称是,收起纸样和打样,准备离开。但芮立新却突然叫住了他:“等等,这本书的插图部分,你们和插画师沟通得怎么样了?毕竟涉及医学专业知识,一定要确保插图的严谨,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编辑回答说:“我们已经和插画师进行了多次沟通,一定保证图片的科学严谨性。”
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医药社在无数像芮立新这样的编辑的守护下,逐渐成长为国内知名的专业出版社。30余年来,中医药出版社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精品缔造,基本形成了以中医药各级各类教材教辅出版为主体,中医学术、文化科普、古籍整理、医学考试与培训、期刊年鉴及数字融合出版协同发展的出版格局,迄今出版中医药图书12000余种,是目前国内中医药行业具有主体地位、权威影响的专业出版机构。而芮立新,也在这30多年的岁月里,与出版社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成为这家出版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芮立新直言,如今的市场犹如汹涌的波涛,不断向前奔腾,早已不是最初入行的时候了。身处洪流之中,无论是知识的更新迭代,还是技术的迅猛发展,都给她和中医药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编辑出身的我对市场的判断经验尚浅。但从我的角度出发,我现在满脑子都是要再主动策划一部书、再拿出一个优质化的项目来。”芮立新说,“在市场化的考核标准下,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下,到底还能不能找回之前那种纯粹的做书体验。作为副总编辑,我特别希望增强年轻编辑从业的信心、决心和底气。”
最后,芮立新拿起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圆,说道:“这个圆,代表我们的出版领域。它很大,涵盖了各种题材、风格和读者群体。但是,如果我们盲目追求市场热点,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平庸,甚至失去意义。”
她又在圆内画了一个更小的圆:“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大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特色和品质,那么即使我们的圆再小,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我们要更加用心地打磨内容,确保每一本书都是精品。中医出版,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