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其独特的城市身份与地理条件,探索着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道路。历史建筑作为构成城市文化属性的重要空间载体,它的保护与利用无疑对延续历史文脉、保存地域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既涉及物质空间的持续更新,包含建筑修缮、街区道路和城市环境的持续更新,也包含城市治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动态更新等。8月14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主办的《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书发布会在2024上海书展现场举行,与广大读者们共同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上海经验。
本书主编、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景观学系主任章明,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金英伟,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所长蔡乐刚,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张松,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总建筑师沈晓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邹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中心主任宿新宝等来自城市更新、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章明分享了《向史而新:城市有机更新视野下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一书的构思维度、整体架构、主要内容,他谈到,本书是对三十多年来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次系统性总结,从城市针灸的模式与效应、城市公共空间的迭代与转型、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价值延承与拓展三个维度,采用“理论论述+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理论论述部分着重陈述上海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历程,描绘历史建筑从最初的单体修复,到政策与法规约束下相对系统化的片区更新,再到其保护与利用反过来影响并制约周边环境整体开发的各个发展阶段,并就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历史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作出主题探讨。案例阐述部分则主要聚焦、解析两类案例,其一为在上海城市更新历程中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其二是在更新观念、制度、技术或设计层面有不同程度突破的具有借鉴与研讨意义的探索案例。
书中共选用32个案例,在选择案例时考量了项目尺度、规模对城市有机更新的影响,按照“点、线、面”的划分原则对案例进行了筛选与归纳,以期在前面理论研究编织出的城市更新发展线索上,呈现出实践的具体面貌,生动地阐述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在现实情境中的探索与突破,以期为上海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建成环境关联要素的持续优化提供不同的视角。
附:本书序言(郑时龄,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城市更新是每一座城市都必定会经历的。城市自建立之日起就处于持续的更新过程之中,它的发展反映出其形态、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型过程。城市更新是城市外部和内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是在城市上建设并更新。上海对于城市更新的重新认识和重视,是在大规模快速建设后的反思中逐渐建立的。目前上海正在进行的城市更新、旧区改 造和历史建筑保护都拥有同一个目标——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承载了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是城市宝贵的遗产,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经过大浪淘沙留存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去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建筑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文化性的环境保护,这种保护意味着保存、维护历史的延续性。历史建筑保护是作为有机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的议题,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
历史建筑包括文物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建筑群、保留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上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存了各种类型的大量历史建筑:上海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6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54处,文物保护点2746处;上海有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1片国家历史文化街区,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54处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保护道路与风貌保护街巷,84条风貌保护河道;还有大量的工业遗产和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充分挖掘其价值,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强化整体性保护,从而彰显上海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征,将上海建成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期以来,上海十分重视历史建筑保护,在全国率先编制了相关地方性法律和法规,在城市有机更新的规划中,依法保护各类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由于历史沿革、文化传统、管理机制、建筑法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因素,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特殊的体制和技术问题。一方面需要总结历史教训,努力保护尚存的历史建筑;另一方面也要探索保护模式、机制,研究保护技术及工艺,加强历史考证和保护监管。
除个别案例,总体而言,建筑的保护不能采用博物馆式的封存保护,而是要在合理使用中保护。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经过30多年的探索,已经建立起分级分类保护体系和保护管理机制。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上海积累了多样的保护方式,包括修缮、加建、移位、扩建、复建、保护建筑立面、内部重新改造等,形成了基本符合上海历史建筑特点的保护机制和方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案例。同时也建立了文物管理、规划管理和建筑管理等政府部门与科研、教学、设计单位的全面合作机制,形成了政府、学术界、设计机构和开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协调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机制和模式。
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论坛,通过引证大量的优秀实践案例,探讨城市更新的模式和理念、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以及历史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本书收录的文章作者都是从事城市设计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学者和建筑师,对上海的历史人文底蕴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正是他们与广大规划、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者的贡献,使上海在历史建筑保护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