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 芮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是农业生产的指南,蕴含着顺时施宜的核心观念,有着丰富的哲学意义。经过时间的沉淀,节气的文化属性被拉满,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懂以节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探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突破口。
郭文斌作为宁夏作协主席,著有《农历》《寻找安详》《醒来》等十余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短篇小说《吉祥如意》先后荣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从《农历》到《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郭文斌始终将人放在宏大久远的宇宙和历史之中,让不同的人能从现实的区隔与对抗中找到温暖的认同。
在《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这本书中,郭文斌以节气为引,串联起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本书最闪亮的地方在于作者对时间的文化解读,这种解读完全是东方式的、哲学的。时间体系中有许多概念都充满隐喻,这要求作者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的人,同时也得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杂家。这种文史哲贯通的写作风格,不仅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会带来关于人生和世界的透彻思考与精辟见解。
讲述节气的作品众多,而郭文斌先生所著的《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则独树一帜。他以轻柔的文笔讲述节气文化,细碎的时光在温暖的文字里凸显,清晰的脉络在递进式的讲述中显现。读者通过本书可以看到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替、草木的变化、动物的生息奔走,如若只有这些或许不会被赞为“中国人的‘时间简史’”,作者还引经据典地让自然与人格相辅,阐明人格、责任与使命。
郭文斌文字精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围绕“节气”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整本书以短句为主,用词简练,阅读时一气呵成,入脑入心。作者摒弃“说教式”灌输,采用对话式口吻,同读者一起出发,共赴一场知识的盛宴。
在叙述视角上,郭文斌不拘泥于单一群体,而是放眼全体中国人乃至国际友人。如“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的‘自然’课表”的表述,让小读者和大朋友都有“代入感”;再如“东方文明注重的是‘天人合一’,注重的是人和自然的整体性,所以通过传统节日让这种文明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提醒。西方文明注重人的独立性、注重人的突出性,所以它往往以人来设节日”这样的表述,则从侧面反映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二十四节气贯穿一年的时间流转,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累积的经验,我时常惊诧于每个节气所伴随的气候变化,也被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吸引。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能够呼吸的。它让天、地、人、物的关系人格化、审美化,也让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可感可亲的烟火气。”
郭文斌以二十四节气为引,汇集成了《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一书。这本书领着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汲取养分,对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终极魅力和普遍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单位为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