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看到内容,就知道会有多么宝贵的书
一年前,我刚从民间文学专业毕业。来到磨铁的第一天,就接到了一篇样张:《我连自己都度不了,何谈度人》。
熟悉这一章的读者会知道,这就是《命悬一线,我不放手》的第一个故事: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为你们的不幸感到惋惜。这宣告一个家庭失去了一位成员。他是儿子、丈夫、父亲,他的家人此刻面临着是否要捐献他的遗体的抉择。
作者薄世宁细致地写下了同事的话语、家属的颤抖,数个段落的记述都指向签字、捐献,而就在引子的最后三行,一切反转了。
患者的妻子站起来说:“我后悔了,我不同意。”
生命终结的痛苦与延续生命的奉献,深重的爱带来的悲痛与不舍,已经浓缩在了数段话构成的开篇里。连医生都无法从理性和感性的纠葛中轻易脱身,普通人又该如何“自度”?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作者不仅以反思,更以行动作出了回答。
他反思,为什么没有帮助患者妻子做出捐献丈夫遗体的决定,最后患者生前的意愿未得到实现,家人也陷入遗憾与愧疚中。他想,这是因为他也要在理性与悲悯之中纠缠,持续寻找更好的平衡,如一种修行。他说:如果我连自己都度不了,何谈度人?
于是,他做出了行动。他也签下了器官捐献资源同意书,并讲述了器官捐献的意义:器官捐献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器官捐献延续了陌生人的生命,也让自己的一部分活了下去。他做到了度己,也通过故事打动了读者,便是一种“度人”。
医学人文是这本书的一大定位。多么难得,人文学科出身的我立刻意识到了这本书具有的重要且稀缺的价值。我在网上也读到过许多病例故事、急诊室故事,但这些大多是以故事带科普,落脚点在医学知识;也有的故事有网文般的悬念叙事,可是风格是多少有些猎奇的。
而这篇稿子不同,它有文学性的叙事,感情饱满;医学知识穿插在叙事中,仅做必要的解释;重头戏落在了作者结合了理性思辨与人文关怀的感悟上。对每一个生命的珍重与爱,是这些让这篇书稿具有了难能可贵的高度。
看过稿子的后一天,我就在咖啡馆见到了薄医生。这个有着适度的嘈杂的咖啡馆,就是他在书中和访谈中提到过的写作场所。薄医生讲了他自己对这本书的考量与预期,吸引我注意的是,他做了大量的访谈,并且对那些看似费解的细节也有独到的体悟。
访谈这个词之所以触动我,是因为它也是民间文学的基本功之一。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就要与研究对象交流,体察他们所处的环境、所思所感,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动。而薄医生,作为一名医生,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患者、家属与同事,尽可能地从他们的视角,还原他们的真实。这是医学与人文的结合。不仅如此,他没有停留在常规的旁观者视角上。打动我的是,他提到他所处理的一个细节。
这就是24岁卵巢癌患者的故事。年轻的女孩治病期间花了数十万,而这其中很多钱是因为孩子爱美,花在化妆品上的。薄医生说,他当时记下了这个细节,但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在稿件创作初期,也有朋友建议他删去这一点。但他说:“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个孩子24岁,爱美多么正常。她爱美的时候,说明她还有希望。”
他跳出了常规的视角,挖掘出了这个细节可能具有的其他解释。如果没有强大的同理心,要怎么做到这点呢?而这样一位有关怀、有大爱的作者,我应该怎样把他的内容呈现好呢?这些内容不只是故事与讨论,它们是一个个生命的记录,是关于生命的思考,因此也必须去认真地呈现。
打磨数轮,只为更好地传达每一个故事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的修改过程非常特别,也有极强的参与感。薄医生提出,一天修改一篇稿子,他会根据编辑的修改来完善这篇稿件,同时也去回顾其他的篇目,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考。这和一般的完整到稿、审稿很不一样,而对于这种非常规的模式,责编老师也给出了相当高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流程确定了:薄医生每天给我一篇文章,我对这篇文章进行初审,调整措辞,批注问题,然后交给责编复审,再把综合了我们修改意见的稿子反馈给作者。
这是一段全心沉浸于看稿和思考的时间。责编夏冰老师经验丰富,十分负责,和她配合看稿也让我不断锻炼审稿能力。起初我觉得,样张已经很成熟,只需要调整一些字词标点,没想到这篇文章在夏老师手下又被标注出了很多问题。因为薄医生是擅长口头表达的,而口语听起来顺畅的内容,落到纸面上还需要经过很多调整,才能通顺成章。于是,看后面的稿子时,我也特别仔细,读到有疑虑的地方,就去细抠用词、语序、句子成分、句式、内在逻辑,在每篇稿子里都写下了许多条批注,提出疑惑或者是重新梳理原文的意图,并给出一些表述形式以供参考。
语言形式上是这样,涉及有关医学科普、人文探讨的部分,更是需要仔细斟酌。在这些方面,薄医生也提出了希望我们帮忙把关的地方:他要保证自己写在书里的医学知识是专业、准确的,但也要让大众能够读懂;他想要借故事传达思考,但不希望思考的分享变得像说教;他担心以自己的视角看会有不足之处,如果在价值观上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我们指正……
涉及医学专业知识的部分处理起来相对简单。一方面是精简,在保留必要的专业内容的前提下,简明地讲解医学原理,涉及专业术语时列举一部分即可;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叙事和科普的衔接,必要的地方可以用脚注的形式来解释术语。而对故事后的讨论与思考,则要更加慎重。因为医学人文是这本书的一大主题,在具体表述时一定要找准方向,更好地体现关怀。
在这方面,打磨最多的或许要数《什么才是更好的爱》这一篇了。
这一篇开头是“猝死的父亲”的故事:父亲带着孩子,从农村到北京求医,只为治疗孩子的精神障碍,却在雪夜猝死在了异乡街头。他是重度吸烟者,香烟已经伤害了他的心血管,而他把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儿子。这无疑是一种可贵的爱,结局却是悲伤的。薄医生便由此出发,想要探讨“理性的爱”这一主题。
交给我这篇稿子时,薄医生希望我多留意文中的“价值观”。因为这篇文章谈到了劳苦大众,他担心文中会不会有某些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优越或偏见。我便建议薄医生,在讨论“理性的爱”时,由这位父亲的遭遇出发,指向“长辈宁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这种普遍存在的观念。这样,讨论就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案例,而是上升到更广泛的思考。对于个体的悲剧,我们无论做多少假设与分析,都无法再挽回什么。而从一个生命的经历中,我们还有机会思考更多人的生活,也引发更多人去思考,去改变,这样,这本书也更能体现出它应具有的人文关怀。
在写作与修改时,薄医生有一个小诀窍:他会把修改意见写入书中,顺着编辑提出的问题解答,也就把文章的思路讲清楚了。同样是《什么才是更好的爱》这篇,文章末尾讲了一个因溺水缺氧而陷入植物状态的孩子,被母亲持之以恒地轻声呼唤叫醒的故事。薄医生想要用这个故事说明,理性的爱也不是轻言放弃,而是要怀抱希望。
在编辑过程中,薄医生给了我们极大的包容和配合,这也让我们真正深度参与到书稿的形成中。“作者—产品经理—责编—产品经理—作者”这样的改稿路径,每一篇稿件都重复了好几次。回忆起来,每篇文章我们可能至少也看过了3遍。薄医生带来了动人的故事和思考,他的写作和医生的本职工作与长年坚持的科普工作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活着。《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是从理性的知识角度帮助读者认知医学历程,而《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则是从人文角度探讨如何应对疾病,做好决策,关爱每一个人。作者带来了这样好的故事和思考,我们能作为编辑成为这些故事最早的一批读者,参与到打造尽善尽美的作品的过程中,无疑也是荣幸。
献给所有人的生命思考,值得更多人读到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成书上市是在2023年11月29日,而对这本书的营销宣传在那之前早已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新书上市、获奖消息确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本书的推广动作之中。
我们编辑聊天时就说,这本书只要读到,只要把里面的故事讲出来,就能吸引人;只要翻开书看到内容,就会知道它是多么好。薄医生和我们对这本书的宣传都相当有信心,他擅长讲述,发布在平台上的视频已经有相当高的播放量,精选到书中的故事,也是在以往讲述中反响很好的一部分。然而这本书一开始的宣传还是遇到了未曾料到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一开始就纳入考量的困难因素是医生账号不能直接带货的现状。因此,这本书的线上动作更依靠达人对谈、讲书、推书笔记等动作。营销老师们也整理了非常详细的直播违禁词列表,我们直播时也用大字号打印了一份。常见的医学相关的违禁词主要是医院、医生、功效相关的,而实际上,医学上的专业术语等词汇也会触发警报,甚至导致了直播中断。
首场直播中,我和营销老师各自都做了场记,记录下促单效果明显的话题,也记下了各种风险词汇。直播结束后一天,我就结合两份场记,用表格整理了详细复盘文件:在哪个时间点场观多少,销量多少,出现了什么状况……在整理了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我又汇总了“红黑榜”:哪些话题和策略促进转化效果好,哪些话题有风险不能提。然后,给出优化方向,这包括给作者的建议,以及我们团队可以采取的动作和应该做好的准备等。
薄医生也很快适应了直播的节奏,在直播中,我们的重点放在了讲故事和健康生活知识上,不讲太多的病例细节。如果无法避免讲到疾病相关的事情,薄医生也会立刻替换词汇。直播形式上,我们优先考虑了视频号连麦、进直播间等更稳妥的形式。在陪同直播时,我们也会做好辅助,及时向他反馈转化效果好的话题,以及提醒风险词。这样下来,除了前期两场直播因为风险词而被中断,后续的直播都顺利完成了。
另外的问题是,在内容分发上,因为这本书涉及了生死,可能会引人忌讳。该如何优化内容?在前期几场媒体访谈后,我们和专门负责内容的营销老师一起开会,对着北京卫视“我们读书吧”、凉子访谈录的成品视频提炼内容点,标注出可以做切片的节点。在访谈时,薄医生讲的内容要比成片更多,而成片选取的内容,一定是最感人也最适合推广的。生死太过严肃,那就从打动人心的故事入手。
内容推广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是好人大哥的访谈。访谈录制是在一个周日的上午,好人大哥和薄医生聊了两个多小时,后来以“爱自己,爱亲人,好好的(地)活”为主题,推出了引爆销量的讲书视频。视频中“我发现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爱自己、爱生命、爱亲人、爱生活、爱世界”“有了看清生死的通透,还怕什么人生路上的风雨呢”等金句,也启发我们优化营销内容。
春节回来,又一个关键节点是和俞敏洪老师的对谈。俞老师和薄医生,这组校友组合在直播间聊了包括医学、生命、生活等方面的很多深刻的问题。在俞老师直播间,薄老师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很受欢迎。以往直播时我们往往比较重视书的内容,而这一次直播中,薄医生的职业选择、对年轻医生的态度等和医生行业相关的问题,在观众中也有不错的反响。
4月,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在2023年年底提报的文津奖、“中国好书”两大重磅奖项也传来了喜讯:《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两个奖,都拿到了。很奇妙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但也很平静。或许是因为,就像在第一次拿到样张时,在第一次听薄医生介绍自己的写作时,我就意识到这本书——立足医学人文的、记录生命光芒的、饱含沉思与大爱的书,必定是一部价值深远的作品。因为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无非是生命与爱。最艰难的无非是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抉择。这本书指向的就是对人来说如此普遍又如此重要的问题,蕴含的是对每个人的爱。因此,获得奖项的认可是光荣,也可以说是一种实至名归。
奖项的公布也不是结束。对作者,对我们,都是新的开始。我很喜欢一句歌词,叫作“生命正因闪耀才是生命”。不过,我觉得其实应该这样说:每个生命都是闪耀的。所以生命值得记录,记录生命的作品也值得被看到,因为这也意味着,一个个生命能被看到,又有一个个生命会被照亮。希望这本书能够继续到达更多的人手中,进入更多的心灵深处。我们所做的努力也都是为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