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由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图书馆主办,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支持的“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推介会暨《弥合数字鸿沟》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成功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总主编吴志强,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陈超,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同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金英伟,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钱学胜,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行政部主任邹文,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中心副总裁邱阳等嘉宾出席活动,相关编委代表、合作单位代表以及对智慧城市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总主编吴志强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数字技术应用案例切入,指出数字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也是“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策划的初衷。他表示,期待每本书都能搭建一座小桥梁,让城市中的不同人群都能跨过数字鸿沟,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红利。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馆(所)长陈超表示,在城市越来越智慧化的背景下,上海图书馆东馆围绕大阅读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正在加快推进数字化、数据化、智慧化,通过看得见、看不见的智慧应用,弥合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现公共图书馆的平等、多元、包容。

同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金英伟介绍了“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的策划思路和整体推进情况。他介绍到,为生成和发展智慧城市前沿理论,更好地为构建新时代下中国更高层级的城市数字竞争力提供参考,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策划“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该出版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担任总主编,由邬贺铨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柴洪峰、褚君浩、童小华、吴志强、郑庆华等院士担任学术委员,是观察、记录智慧城市随时间和科技更新迭代的“纪录片”,为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者提供理论切片,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学术智囊,为中国探索面向2035的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之路提供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引,为国际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中国样本。“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于2021年入选首批“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弥合数字鸿沟》等书籍已陆续入选2023年上海市文创基金项目、上海市2023年重点出版图书、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弥合数字鸿沟》主编盛雪锋围绕“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首本——《弥合数字鸿沟》的具体内容做了发布。他介绍,该书选取当下智慧城市建设中备受关注的“老年数字鸿沟”热点议题,聚焦智慧城市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鲜”实践,将前沿成果转化为出版产品。着眼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关注数字时代下弱势群体的平权,从数字时代两面性切入,过渡到老龄化社会大背景,引出老年数字鸿沟问题治理的急迫性,通过对老年数字鸿沟内涵、产生原因、解决困境等方面的探究,结合作者数字助老及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阐述在适老场景、友好技术、数字素养、普惠环境等方面的打造策略,同时链接国内外政府、企业、机构的典型案例,呈现弥合老年数字鸿沟成功经验,是一本解决老年数字鸿沟的案头读物。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钱学胜作为编委代表做了主题分享,他表示,《弥合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与老年数字鸿沟最新理论成果的一本通,是国际视域、全球标准的弥合行动策略指南,是基于学理支撑的实践方案参考坐标系,是上海优质实践的全景展现和系统解读。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中心副总裁邱阳作为企业代表做了实践分享,他谈到,当前养老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难点主要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助餐、治理监管、平台服务五个方面,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老年人精准服务场景,推动智慧养老跨越数字鸿沟。

赠书仪式上,吴志强、盛雪锋向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团校(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浦东区委党校、浦东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5家单位赠送《弥合数字鸿沟》图书,感谢各单位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帮助。

“智慧城市2035”出版工程共包括《弥合数字鸿沟》《智慧城市实践》《智慧城市评估》《城市自主智能》《智能创新设计》《智能社会》6个分册,该工程坚持自主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数字引领,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坚持树立权威,形成行业“共同体”;坚持打造高地,服务学术体系建设,它的完整落地需要联合国内外智慧城市领域的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研究机构及领军企业共同参与,凝心聚力,共创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