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磨出一部有骨有血肉的报告文学

责编与作者在项目中一起成长,以一份匠心,合力做出了一部有骨有血肉的报告文学。

文|陆施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夜晚,在一个广西和贵州交界的大山苗寨里,总会响起一群妇女的读书声。她们的普通话虽然不标准,却十分动听。如今,这群妇女被亲切地称为苗寨“大”学生,可谁又能想到她们在数年前还不会讲普通话呢?

这个苗寨叫乌英苗寨,这群妇女便是报告文学《新声》的主角。

 

深入采风:立足乡土,挖掘素材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2年10月,当时我还忙于案头工作,突然接到通知要随同领导前往乌英苗寨采风。尽管我还没有去过乌英,却已经非常熟悉乌英的故事,对乌英十分向往,当下欣喜万分,终于要到那个在影像中看过多次的地方去了。

广西教育出版社与乌英的缘分始于《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2020年春节期间,石立民社长了解到,新华社有一个摄影记者叫黄孝邦,他在乌英苗寨蹲点了三年,发表了一系列图文报道,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点赞。这正是一个反映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好选题,社里决定将其打造为一部集图片、文字和视频于一体的融合出版物。当年6月,石社长和孙华明老师等一行去乌英采风,孙老师负责跟作者进行对接,整理素材,统筹项目出版进度。当时我刚进社不久,主要是协助整理素材,承担编校工作。

在编稿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鲜活感人的照片、饱含温度的文字和充满泥土气息的视频所打动。现在,乌英系列出版项目这一棒传到了我手里。我是第一次进寨,一切都十分新奇:之前书里提到还在修建的民宿已经建好并对外营业了,并取名为“跨省客栈”;最大的惊喜是苗寨阿妈们不仅学会讲普通话了,还会背古诗;不仅会认写自己的名字,还会写日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苗寨创办的“我教妈妈讲普通话”“双语双向”普通话培训班。受到地理因素、经济因素、风俗观念等影响,大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乌英妇女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她们只会说苗语,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去的时候,这些妇女已经学了将近三年的普通话,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主动用普通话跟我们打招呼,拉家常,还邀请我们到家里打油茶。从2020年3月开班以来,妇女已经上了800多节课,有100多位支教老师来为她们授课。

当我问起培训班的班长梁足英学了普通话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她思考之后说:“以前的生活一点都不好,就像是一个没有心的人,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我觉得好像人生再来了一次。”我听到她这句话,非常感动。梁足英说着说着眼眶红了。我的眼眶也忍不住红了,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便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她:“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我那时便下定决心,做一本感动自己也感动读者的书。

回到南宁之后,我对采风素材进行了整理,在与领导讨论后,决定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从班长梁足英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一家三代人关于教、学普通话的故事,同时展示大学生志愿者教妈妈讲普通话的故事,并对班上其他妇女进行群像式展示,深化主题。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一份将近7000字的写作大纲,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主题定了,大纲有了,还需要一个作者串起这条项链。侗族作家杨仕芳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从小生活在侗寨,对苗寨也有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非常适合。

在石社长的带队下,我们到苗寨进行了第二次采风。我拿着新鲜出炉的写作大纲读给梁足英和梁英迷阿姨她们听,她们都听得很认真,很开心。后来作者杨老师又多次到乌英采风,与乌英的父老乡亲成了很好的朋友。

2023年2月,这个选题入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倾力打造:挖掘特色,探寻亮点

《新声》是一部广西教育出版社主导策划的主题出版图书,因此我和孙华明老师全程深入参与一线采风、搜集素材及作者创作和修改的过程。

2023年3月,我们收到了作者的初稿。在阅读书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杨老师的写作野心:将乌英放在苗族历史故事的大背景下,借一个苗族女人的故事,来讲述苗族的史诗故事。杨老师能在短短数月,对苗族的历史和乌英的故事有这么深刻的了解,令人感佩。在感佩之余,我们十分为难:书稿小说化色彩比较明显,对苗族的历史和民俗部分着墨较多,对于乌英本身和普通话培训班的故事还不够突出,时代性还不够明显。我们与作者进行了多轮讨论,在听取报告文学和民族文学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最终决定突出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彰显时代特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乌英苗寨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如何取材、取什么材,对书稿有直接影响。乌英苗寨过去受限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曾经的贫困率高达60%。随着时代新风吹入苗寨,脱贫攻坚的胜利和乡村振兴的开展,苗寨人实现全部脱贫。这群苗寨妇女从不敢与山外的人交谈,到会说普通话,甚至能通过智能手机推广民族文化和推销地方特产,逐渐融入时代之中。这本书侧重点应该体现乌英人当下的鲜活生活,突出他们与时代的互动。

二是打磨叙事特色。书稿以梁足英为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增加了情感的温度,能让读者跟着梁足英走进苗寨的故事,而不是被动地听梁足英讲事情,这是很有亲和力的;但是行文叙事要符合梁足英的年龄、身份和文化水平,否则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质疑。可是,这样一来,很多重要的信息又难以传达,显得单薄。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在经过专家指导之后,最终决定采用“双我”的叙事方式,通过两种字体进行呈现:宋体的叙事者“我”为梁足英,保留梁足英的叙事风格,以她的视角来讲述苗寨的故事;楷体的叙事者“我”为作者,对梁足英讲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拓展作品整体的叙事时空。

三是打造融合特色。图书是立体的艺术形式,装帧设计应该与内文相得益彰。我们特地邀请了“中国最美的书”“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的得主鲁明静老师操刀设计。鲁老师选择了一张乌英苗寨夜晚的俯瞰图为封面的主图。夜晚的乌英亮起灯光,在房屋间形成点缀,就像一只只发光的萤火虫,更像是乌英的希望之光。

在编校过程中,我们精心挑选了55幅照片,随文对应排版。同时附上二维码,将本书打造为一部立体融合的富媒体出版物。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乌英影像,特别是能看到乌英妇女上课、学习、走出大山去看大海等视频,可以真实看到乌英苗寨的变化,听到乌英妇女的“新声”。

 

编辑之路:与作者一起成长

作为责任编辑,我是跟着乌英系列出版项目一起成长起来的。在出版《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之后,我仍在继续思考: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是进行协助和学习,这本好书背后的故事还值得继续挖掘。

如今,在《新声》项目上,我又有了更深刻的收获。杨老师有创作小说的丰富经验,但这是他第一次创作报告文学;同时,这是我第一次深度参与一部报告文学诞生的全过程。作为责编,我在与作者的讨论中,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过程中,受益匪浅,积累了策划、编辑报告文学的经验。责编与作者在项目中一起成长,以一份匠心,合力做出了一部有骨有血肉的报告文学。

《新声》出版后,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诸多好评。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就是情感,就是知识。广西教育出版社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符合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时间找得好,作者选得好,题目确立得好,在一系列‘三好’的结合当中,促成了杨仕芳这部优秀作品的出版。”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表示:“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的一股清流,特别有匠心,但是没有匠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认为:“《新声》是新时代的新声,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妇女的新声,也是新时代国家的新声。这一年的辛劳付出得到了专业的认可,我就像梁足英一样,欣喜地看着地里的谷子终于成熟了。”

可以说,我在乌英这片土地上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乌英的故事还在继续,乌英系列出版项目的故事也还在继续,我期待下一个乌英故事的诞生。■

(本文作者单位为广西教育出版社)

Read Previous

遇见“麻猫的故事”,一本书的旅程

Read Next

《势不可挡的人类 不公平是如何产生的》图书分享活动在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初中部举行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