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图书增值赋能

图书编辑通过内容优化、配图加持、辅文完善等多维度手段,可以使图书产品脱颖而出,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

文|袁思远

在图书市场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为图书作品增值赋能、添砖加瓦,从而将图书产品做出个性化与差异化,是图书编辑的使命。可是如何达成使命,如何做出区别于他者的好书,也是新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图书编辑提出的更高要求。

如何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专”这一指导理论落实在图书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方面,呈现在具体的图书中呢?

 

图书内容的优化

笔者经手过一套“给青年人的生活美育书”,主题涉及“琴、棋、书、画、食、酒、茶、花”等,主要从明清时期的生活小品作品中遴选,如《瓶史》《随园食单》《茶经》《浮生六记》等。这些书是出版频率非常高的公版书。出版公版图书,可谓是最易也最难。易的是内容久经考验,大众认知度较高;难的是这是一片红海领域,各家争相而食,竞争激烈。

以其中一本以“花”为主题的图书为例,我们将这本书的主题内容定位为生活美学中的插花艺术。说到文人四艺的插花,必绕不开的经典著作是《瓶史》。在做资料搜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瓶史》《瓶花谱》两本著作被称为“中国插花理论双璧”,也有出版方将《瓶花谱》与《瓶史》辑录在一本书中。另外还有明代高濂在其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有关于瓶花艺术的些许阐述。他关于插花的论述,著作时间早于《瓶史》《瓶花谱》,是我国最早插花理论之作,亦是文人插花开风气之作。笔者当时就有了将三本书集结成一本的成书思路。既然三部作品都可辑录书中,那该如何排序呢?如果按时间顺序,则是高濂关于瓶花著述、《瓶花谱》《瓶史》。这三部作品中,《瓶史》被公认为最优,其次是《瓶花谱》,也因此就有了《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这本书的编排顺序及书名。这样我们就有了区别于市面上任何一本的独特版本。

这三部作品虽都是明清小品式文章,并不难读,但考虑到图书的定位是大众通俗范本,面向更广大的普通群众,需要聘请一位译者进行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在文本结构上体现为文白对照。我们邀请到小说作者彭剑斌老师进行译注。为了照顾阅读的连续性,并最大限度呈现译者老师小说化流畅的文本语言,本书在排版上跳脱出单纯古书今译的窠臼,整体规划,白话文在前,文言及注释统一置后,给读者呈现出一种纯小品文的现代阅读体验。

 

图书配图的加持

好的配图应该从文本的适配性、知识的丰富性、艺术的审美性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

依旧以《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一书为例,在做完同类书的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同类书的配图质量参差不齐,或者只是黑白印刷没有美感,或者只是单纯配置某类图,没有丰富性,这些配图只是使得图书文本没有那么枯燥,但还远达不到锦上添花。

针对同类书显现的问题,我们有意识地在《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一书中弥补。从文本的适配性方面考虑,除了同类书常选取的花卉图,也应该补充瓶花图,毕竟这是一本讲插花艺术的书。从知识的丰富性考虑,除了花卉图以及瓶花图,插花器皿的造型与瓶花的使用在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又补充了花器图。

仅在《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一书配图上所花的精力绝不亚于在纯文本上的投入。我们在“历代国画”的图库中进行了瓶花图及花卉图的大量筛选,涉及陈洪绶、恽寿平、居廉等多位名家的数百幅绘画精品,搜罗了《历代名瓷图谱》《小原流盛花瓶华杰作选集》、绣水周氏家藏版《瓶史》等多部作品,还专程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数字文物库浏览筛选。

虽然最终呈现在书中的仅有冰山一角式的几十幅配图,但隐在冰面下的可是有巨大的体量支撑。也因为掌握了足够丰富的图片,设计师在装帧设计方面有了更大可发挥空间,《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摘得2020年度“最美的书”的桂冠。

 

图书辅文的完善

图书辅文是相对于图书正文内容而言的文字,它在保证图书完整性、强化图书内容功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图书同质化严重,而图书辅文也恰好为图书的差异化提供了可操作空间。尤其是在公版图书这一红海领域,图书辅文的加持就是在为图书做背书。如《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这一套书,邀请到梁文道为其撰写序言;很多儿童绘本也会邀请著名的阅读推广人撰写导读。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常说编辑要有营销思维。对图书辅文的重视,也是编辑营销思维的体现。在笔者的编辑经验中,几乎每一本书都会在图书辅文上对图书进行完善提升。目录、注释、参考文献、序、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封面文案等是每本书的标配,除此以外,会根据书稿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提炼补充。如根据读者对外国人名繁复难以厘清关系的反馈,我们再版《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一书时,特意绘制了人物关系图谱,帮助读者理解书中人物及头衔。前文所说的“给青年人的生活美育书”这一套装书,特邀请到历史学者李冬君撰写15000字序言;《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一书我们邀请到了刘梦溪、孟宪实、赵冬梅等17位专家学者推荐;等等。

图书辅文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图书、带动图书宣传销售方面,可供发力的点有很多,切不可因为“辅”之一字而小瞧了它。

 

图书赠品的提升

相比其他商品,图书的客单价之低决定了图书即便有赠品,赠品的价值感也寥寥。但即使赠品做得再好,人们购买图书的理由几乎百分之百也会是因为图书内容,而非赠品。但笔者在此想表达的是,利益最大化,永远是促进读者购买的最大动力。对此,编辑一定要学会算账。算好图书的成本账,也算好读者的心理账。在限制中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感,是笔者在做图书赠品时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一种理念。即便是赠品,不花钱的东西,在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向读者输送一种情感,即编辑很用心在做这个赠品。

在编辑《瓶史 瓶花谱 瓶花三说》一书中,因为有太多清雅优美的花卉图难以舍弃,本着让读者尽可能多地感受中国传统花卉的美,我们筛选了24张花卉图,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做了“二十四节气”花卉册子。对这一思路的运用同样体现在了《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一书的编辑出版上。我们精选了12幅绘画作品单独成册,以春夏秋冬为主题,搭配12首宋词,制作了“宋画词中看”风琴折页。

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花卉册子,还是“宋画词中看”风琴折页,我们都赋予了赠品一个较为高级的概念表述,力争做到有思路、有创意,让读者觉得物超所值。除此之外,我们配合图书所做的赠品还有“一揽芳华”之春兰、夏荷软木杯垫、“如意成双”之双兔、双雀软木杯垫、“赵佶 赵孟集字处世笺”等。曾有一位书法博主用了“赵佶 赵孟集字处世笺”写字,引得很多人纷纷在其评论区留言,求购信笺地址。一个不花钱的小小图书赠品,竟能引得读者愿意花钱购买。编辑的工作成就感油然而生。

做好一本书,并不是玄学,而是有迹可寻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专”其实也没有特别的捷径,不过就是:比别人多想到一点,看到一个事物,考虑能不能跟书发生联系,同类书有做得好的、有做得差的,那我是不是可以研究下别人的产品,跟他们取取经?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如同类书如果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自己在做书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补足?比别人多爱一点,相信自己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思路,相信这本书有可圈可点之处。■

(本文作者单位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Read Previous

信息化时代如何提升图书编辑能力

Read Next

打造科普精品,服务科技自强自立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