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科幻产业链建设以及上下游节点之间的相互支撑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然呈现。
文|姚海军
3月22日,美国网飞版《三体》剧集开播,成为一时无两的流量话题。其实,早在2006年5月,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三体》时代就已经拉开大幕。2015年,《三体》英译本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成为中国科幻首部世界级畅销书;2023年,《三体》电视剧热播,世界科幻大会也在创办80余年后首次来到中国,至此,《三体》热成功演化为科幻热。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幻出版又呈现出哪些变化?如何让科幻出版迈上新台阶?
长篇供应不足,短篇集成增长点
就类型小说出版而言,长篇的销量一般好于短篇小说集。因此在科幻热背景下,出版社对于长篇小说有着更为急迫的需求,然而现实是,原创长篇小说每年的出版量一直不高,在业界颇有影响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原创长篇小说的提报量2022年为25部,2023年为32部。这一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创长篇科幻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正是基于供应不足,出版机构近年纷纷转向短篇集出版。最近十年,每年出版的原创科幻图书中,短篇集数量均超过长篇作品。这些短篇集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是主题性选集,因为贴合市场热点,这类图书往往能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较为成功的如《宇宙工程师之歌》;其二是作家个人选集,这类图书的篇目很多结合了作者的意见,小说整体品质较高,如《人生算法》《我们的科幻世界》《宛转环》,深受评论界好评和奖项的青睐;其三是Mook书(多作者合集),如《星云》、“不存在”系列、《银河边缘》等,第81届雨果奖获奖作品《时空画师》、刚刚入围第82届雨果奖短篇单元的《美食三品》均发表在后者上;其四是各个奖项的获奖作品集,包括华语科幻星云奖、未来大师奖、冷湖奖、光年奖等。
同样为应对创作力不足,出版机构也开始发掘网络资源。最成功的案例当数“天瑞说符”的发现。这位年轻的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以《死在火星上》和《我们生活在南京》两部长篇作品改变了人们对网络科幻的陈旧印象:新一代的网络科幻作家,不仅掌握着与读者建立更紧密关系的叙事密码,还具备完美呈现科幻文学最核心价值的能力。
少儿科幻成新赛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主体上一直在努力摆脱始于共和国初期形成的“儿童文学”对这一类型文学的圈定。现代科幻小说包含诸多风格、流派,所呈现出的价值追求也存在很大差异,远非儿童文学这一概念所能容纳。因此,这样的挣脱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必然。然而,科幻小说中的那部分浪漫基因决定了这一类型文学始终有一部分与儿童文学密不可分。于是,科幻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儿童文学的“挣脱”后,又从一个全新维度,开始建构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与此同时,科学素质教育、保护与培育儿童想象力渐成教育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是科幻与儿童文学的新型关系构建的推动者。从2014年开始担任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此,他坚持儿童文学不能少了想象力,而科幻也不应失去纯粹与纯真。正是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下,大白鲸幻想儿童文学奖发掘出一大批优秀的儿童科幻作家与作品,其中王林柏的《拯救天才》、马传思的《奇迹之夏》还连续获得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张之路、吴岩、杨鹏、星河、凌晨等作家从创作层面也一直在探索科幻与儿童文学的新型关系。吴岩在从事多年的科幻文学理论研究后,他回归创作的第一部长篇《中国轨道号》,就是这一探索的成果。该作在科幻的惊奇感与儿童文学的纯真之间达到了美妙的平衡,同样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一举成为畅销书。
行业奖项助推人才聚集
在《三体》之前,出版界对科幻,尤其对原创科幻的关注度不高,但在“《三体》热”持续的这十几年间,出版者与读者在品评这部佳作之余,甚至不约而同地在完成同一个目标任务:寻找下一部像《三体》这样突破性的,具有超绝想象力与深刻洞见的作品。这一过程或许不那么让人满意,但出版者与读者对科幻的热情只增未减。
自“《三体》热”肇始,我国也先后诞生了大大小小数十个科幻奖项,比较有影响的如华语科幻星云奖、大白鲸幻想文学奖、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未来大师奖、冷湖奖、读客科幻奖、星球奖等等。这些奖项至少在两个方面推动了原创科幻力量的成长。一是广泛吸引年轻作者进入科幻创作领域。银河奖在2010年后年平均收稿量超过4000篇,创立于2014年的未来大师奖、创立于2021年的读客科幻奖,以及创立于2018年的冷湖科幻奖的年平均收稿量也都在千篇左右。其中新人投稿超过50%,为科幻创作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科幻文学的未来积蓄了大量人才。二是这些奖项的评选,让有才华的创作者脱颖而出,为他们作品的海外输出、IP打造、产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行业奖项助力科幻引进、输出
科幻作品的引进出版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奖项进行的。在英美科幻的版权引进方面,雨果奖和星云奖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获奖名单由读者票选产生,创办于1953年的雨果奖在我国得到了更多出版者与读者的认同。该奖项目前产生的70部长篇获奖作品中,仅有11部作品未出版中文版。
在版权输出方面,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的追求当中,都包括推动中国科幻出海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目标,这两个奖项近年做了很多努力,银河奖结合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华语科幻星云奖结合每年的星云科幻嘉年华,越来越多融合了国际元素。相应地,其国际声望也逐步提升,开始成为中国作品在国外发表出版的宣传点,银河奖的获奖作品集也已经开始在国外出版。
国内出版机构在推动中国科幻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国外科幻奖的作用。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三体》在日本的出版。版权方在2016年签约时面临选择:一家是日本规模较大的出版公司,出版有不少经典的主流文学作品;另一家规模较小,专注于幻想文学出版,所出版的科幻小说经常获得日本科幻星云奖。当时版权方在日本推动《三体》出版的策略是首先争取核心读者,也就是科幻迷,然后再向更广泛的大众市场渗透。因此,是否有机会获得日本科幻迷比较认同的星云奖就成为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最终版权方选择了专注于幻想文学出版的早川书房。结果《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日本版连续获得2020年、2021年日本科幻星云奖,并频繁加印,取得在亚洲最抢眼的销售业绩。
科幻产业链发展态势昂扬
科幻热的形成是科技时代文学对变革的因应,也是科幻文学自身发展的一个累积过程,同样可以说是源于产业链拓展的迫切需求。科幻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作品发表与出版、奖项和版权开发。这个链条相互支撑,科幻作家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大。在创作端,科幻作家因此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不少年轻的作者已经有了在游戏公司工作的经历。游戏公司不太习惯购买科幻小说版权开发游戏,吸纳作家加入公司构架世界观是他们找到的最直接的模式。还有一些作家加入了影视或文化公司,开始剧本创作或策划。
中国科幻持续稳定发展的时间不足30年,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然呈现。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造神年代》,还未正式出版,就已卖出八位数的改编权。中国科幻出版虽仍面临诸多发展带来的苦恼,但蓦然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文作者为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