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作为一种新变量,给出版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风险。
文|高 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已经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从2022年底AIGC的现象级应用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3年GPT-4的强势推出,掀起了AIGC热潮,各大科技企业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相关技术、平台和应用,给大家带来更多新的体验。AIGC凭借其数据巨量化、内容创造力、跨模态融合、认知交互力的特征,引发全球关注。AIGC的快速发展及其领域的不断拓展,带来一场新的生产力技术革命。出版传媒行业是对技术极为敏感的行业,AIGC作为一种新变量,对出版传媒行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风险。
机遇
其一,促进媒体融合,提高出版效率。
AIGC独特的技术特征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创作内容,内容生成主体的改变,会促使生产端也产生变革,影响媒体深度融合的走向,催生传播新变局。AIGC促进出版传媒行业与其他行业领域融合,这种融合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服务,提高出版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AIGC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信息,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具有跨界性和无限性,通过构建多模态内容传播体系,提升内容的易感知、易理解、易交互特性,大大提高了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拓宽了出版范围。AIGC为出版传媒行业提供新的内容创新方式,使出版物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百科全书机器人“司南君”,存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所有信息,能实现人机问答互动。AIGC可以自动化处理一些烦琐的工作,较大幅度地缩减传统出版过程中重复性劳动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出版效率。例如AIGC在内容审核环节中的强大优势,可以使审校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精确度更高。
其二,增强品牌影响力,改进营销策略。
与以往分析式人工智能不同的是,AIGC的功能属性显著提升,拥有更为拟人化的互动感,这是一种“天然亲近用户”的能力。AIGC在实时互动中通过大数据分析读者的行为、兴趣和购买习惯等信息,生动描绘用户画像,作为内容生产的依据,可以帮助出版传媒行业改进营销策略,形成销售预测模型,模拟在不同作者、书名、内容、时间、定价、印量条件下的收益情况,有效规避市场同质化竞争,降低智力成本和出版风险。在策划选题方面,AIGC打破了出版机构、编辑个人的局限性,使选题策划更有全局性和科学性。例如德国新兴出版公司Inkitt将人工智能引入选题策划,基于算法模型分析读者的阅读模式,可预测不同图书的市场反响情况。目前,我国有些公司也在开发相关服务,如方正电子公司就提供以出版大数据辅助选题策划的服务。AIGC通过对读者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提升服务水平,建立按需出版、个性化定制等新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高读者满意度,不断增加读者黏性,帮助出版传媒行业增强品牌影响力。
其三,提高国际化能力,拓展海外市场。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迫切需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走出去实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出版业引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交流不通畅的问题。让国内的出版成果走出去、将国外的优秀成果引进来,往往受到翻译人才缺乏、出版周期长等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AIGC可以快速地将出版物翻译成多种语言,提高出版效率、缩短出版流程,克服了目前存在的困难与短板,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例如,2018年4月,网易有道公司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极简区块链》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一号称全球首部由AI机器完成翻译、人工审校的图书,共320页20万字,从输入原文到翻译输出用时不到半分钟。
风险
一是著作权风险。
在出版传媒行业中,AIGC的应用推动出版传播领域的创新,但也带来新的风险。首先,AIGC的生成内容存在著作权问题,这种模仿能力是对人类作者著作权的一种冲击,有关AIGC的生成内容存在著作权争议。目前,AIGC产生的作品正在不断涌现,已经可以与人类作品比肩,但对于AIGC的著作权问题,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还无法涵盖。无论是《著作权法》还是2023年4月11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法律规范,对涉及生成式AI创作与出版领域规范都不明确,这给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带来了争议。这不利于其长期平稳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隐患。
二是意识形态风险。
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在应用领域使生产力飞速发展,也会对意识形态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人工智能本身是中性的,但受其开发者、使用者的影响,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中立。加之AIGC的内容是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学习生成的,其程序不具备分辨数据优劣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生成不恰当、不真实或具有明显意识形态偏见的内容,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影响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判断。同时,AIGC所具有的个性化生产特点,对用户灌输相应理念更具隐蔽性。
三是信息安全风险。
在AIGC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AIGC可以自动化地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言论、对话、行为等数据都可以用作“人群画像”分析,通过对用户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倾向等都可能被掌握。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用户数据如果泄露或被滥用,将会给用户带来不良影响,给出版传媒行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风险。
AIGC在出版传媒行业的应用使行业更为高效和智能地发展。一方面,我们期待新技术给出版传媒行业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可能;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保持理性,去探索技术的边界,思考出版传媒行业如何面对这样的技术革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机遇并有效应对风险,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同时,适用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体系也要建立完善,保障人工智能在出版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推动出版传媒行业的创新和进步。■
(本文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