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初探

本文回顾了新质生产力的起源及定义,针对现阶段出版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出版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文|袁勤勇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2024年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可见,党和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对新兴产业,也对包括出版行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新质生产力公认的定义是:“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更高效、更智能、更绿色的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出版行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出版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版规模稳中有升,出版质量有所提高。但对照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出版物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版行业必须深入研究,明确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出版行业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新兴媒体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书、电子期刊、数字报纸等新兴媒体也在不断发展。新兴媒体以其获取方便、传播快捷高效、数量巨大、形式多样、受众可自主选择、互动性增强等优势受到了大众的认可,且与传统出版物相比,价格低廉,新兴媒体对传统出版物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

第二,经营模式粗放。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经营发展模式还较为粗放。从选题策划到图书营销精准化程度较低。策划编辑各自为政,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出版企业资源整合程度低,规模效益无从发挥。出版企业片面追求出版规模,某种程度上造成出版成本高,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不佳。版权保护和盗版问题一直是困扰出版企业和作者的难题。一方面,非法盗版盗印猖獗,读者版权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出版企业打击盗版、维护版权的成本过高,对盗版盗印无能为力。

第四,出版企业数字化滞后。数字化可以提高传统行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力。但是,出版行业总体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从信息收集、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产品管理、产品营销都还没有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技术。

 

出版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包含了“因行业制宜”之意。下面针对出版行业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些举措:

第一,以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毋庸讳言,出版行业管理体制还残留着一些阻碍出版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问题。唯有改革,才能打破落后体制的桎梏,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改革管理体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出版效率。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出版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改革还可以减少行政干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出版行业的整体效益。其次,改革管理体制有助于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引入现代化、智能化的监管技术和手段,加强对出版内容的审核和把关,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改革还可以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最后,改革管理体制也是推动出版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版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来加强与国际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出版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出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提升文化自信做贡献。

第二,以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劳动者是提高生产力最活跃的核心因素,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之一。出版行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人才具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培育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动力是人才队伍建设。一个出版企业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守土尽责,把好意识形态关;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出版策略,源源不断地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出版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产品形态上持续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出版社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理念,采用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多措并举、统筹推进,营造出版人才培育的良好生态,培育一支政治敏感、责任心强,功底扎实、知识广博,创新意识强,熟悉出版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以产品形态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产品形态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前,数字技术已深入渗透到出版产业的各个环节。信息传输与显示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出版内容向富媒体化转变,虚拟现实技术则丰富了内容呈现形式,使阅读交互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另外,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出版行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创新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一个出版企业应该拓展产品线,除了纸质图书外,应开发“纸质为基,数字增强”新形态图书,开发富媒体的数字教材,开发可与读者互动的动态数字教材。通过产品形态创新,出版行业可以实现全产业链的“智改数转”,打造出版新质生产力,推动出版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第四,以流程优化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之一。出版企业的产品众多,生产环节复杂。因此,流程优化对于出版行业尤其重要。首先,优化流程能帮助出版企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出版工作效率。其次,优化流程可以确保图书的高质量产出,缩短出书周期,提高成书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最后,优化流程还有助于提升出版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实现编务、生产、发行、仓储、财务等各个部门基础数据的集成和统一,可以确保经营数据的唯一性、准确性、可靠性,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功效,使出版社的管理更加精细和高效。

第五,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版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图书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等,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从而提高营运效率。其次,数字化、智能化有助于提升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出版企业更迅速、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出版策略,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产品。同时,还可以帮助出版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升营销能力,提高图书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此外,智能编辑、智能校对工具可以帮助编辑显著提升编校质量,提高编校效率,缩短图书出版周期。

本文回顾了新质生产力的起源及定义,对现阶段出版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出版行业的重要性及意义,最后提出出版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几个举措。本文是笔者对出版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管窥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出版业同人有所启迪。■

(本文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出版社)

Read Previous

共享阅读之趣,传递阅读之美——第二届江苏高校凤凰读书节启动

Read Next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