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图画书发展历程对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启示

文|高  静

《图画书小史》自出版两年后,受到了一些图书馆员、幼儿教师、家长及图画书从业者、爱好者的喜爱。这既是一本教读者挑书的育儿读物,也是作者把相关深刻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本书主要讲述美国和英国的图画书发展历史。其中强调了图画书对跨文化交流、对世界和平的重大影响,以及多读图画书对孩子包容度、理解力的培养……我们对世界图画书发展历史的认识,说到底是为了推进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发展。

 

孕育英美图画书繁荣的土壤

阿甲之所以能写出“读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不简单”的《图画书小史》,和他身兼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多重角色是分不开的。他在书中隐藏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图画书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土壤。

当我们解读英美图画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早期图画书以英国维多利亚风格为主,强调优雅端庄。到了20世纪30年代,图画书从民间故事与童话转向现实主义题材,美国图画书开始找到自己独特的声音。20世纪50年代,美国主流童书呈现多元格局,图画书开始成年。20世纪60—70年代,图画书大师云集,图画书领域兴起国际化潮流。再到近20年来,全世界范围的图画书艺术形式已非常成熟。

每一次图画书的变革都是和背后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分不开的。1658年《世界图绘》已有当今儿童观、教育观的影子。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中上层阶级萌生了童年的概念,意识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应运而生的是纯粹愉悦儿童的作品——穿着孩子衣服的比得兔。到了20世纪上半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倡导儿童故事要与当下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优雅浪漫、精致温和的小书开始变得通俗化,幼儿图书增加了“玩具色彩,文字的无厘头色彩、与潜在读者的互动和插画的现代主义”。

到20世纪50年代,“为坏孩子们准备的好书”被天才编辑厄苏拉倡导,作者和编辑专门前往那些卫道士漠不关心或嗤之以鼻的领域寻找灵感。他们为所谓的“坏孩子”发声,认为这是一群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正常孩子,从而一批更加符合幼儿心理的图书诞生了。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各种思潮的激荡,社会议题也在童书中体现。公众对图画书能接受的尺度越来越宽,创作者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关于直接深入儿童潜意识领域,触及儿童负面情绪的图画书诞生。

除了儿童观外,阿甲在《图画书小史》中主要以美国为例,还谈到了其他几点发展图画书需要具备的土壤:

第一是发达的图书馆体系,为孩子大声朗读图画书的风气,专业儿童图书馆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第二是美国充分吸收外来移民的加入,大批文人、艺术家、跨界人才被拉入童书创作的圈子。各种思潮和不同文化的涌入,让创作的环境相对开放、包容。第三是大批颇有情怀、抱负和天赋的编辑为此孜孜不倦努力,在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非常好的桥梁。第四是纽伯瑞奖、凯迪克奖对童书创作的激励作用。在美国,出版社或作者一旦获得相关荣誉,就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五是美国童书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婴儿潮的机遇,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读者具有购买力。

回顾图画书蜕变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观、儿童观逐渐完善的过程。人们的观念也从严肃、拘谨,演变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状态。

 

英美图画书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启示

如何找准本土图画书的特色和定位,如何做出拥有中国味道又和当下儿童经验相结合的作品,是童书出版业和图画书创作者面对的难题。中国原创图画书应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改善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土壤:

重构“儿童”“童年”的基本观念

在阿甲看来,观念的变革是最重要也最难的。他在《帮助孩子爱上阅读——儿童阅读推广手册》中谈到:观念的支撑,至少有一群人愿意承认童年的独特性,对改善儿童阅读社会的生态是特别重要的。不仅是图书馆员、幼教人员需要转变观念,作为图画书主要消费群体的家长也需要学习。“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出现严重的断裂。如果成人骄傲地漠视这种缺憾,缺憾将一代代延续下去。” 如果成人过分干预儿童阅读,可能会把儿童“变成成人已然相信的样子” (《儿童文学的乐趣》)。只阅读特定书的孩子,很可能就只能够理解和欣赏这种类型的书。最后导致太多孩子被训练成大人期望中的能力有限的孩子……

这就需要孩子们重建知识结构,深入接触各种文化。作为出版者,也需要深入了解儿童,从儿童需要出发,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从成人的目的与兴趣出发,教育儿童应该知道什么。

更新对图画书的理解

阿甲在书中强调了图画书是某种必需品:不仅“提供了童年这个迷人的秘密入口”,还让儿童感到快乐和温暖,让儿童感受到图画和文字的美,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美。同时,图画书中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世界和平的意义非常重大。如果孩子们从小阅读世界各国图画书,了解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其他文明的魅力,尊重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许那种狭隘固执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就会抑制几分。他的建议是:“不妨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去观察,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找到更有价值的本土原创发展方向。”

确实,拥有大量阅读经验后,我们更容易认清图画书的概念。你会发现一流图画书被赋予了深刻的形式感和内核,早已不仅限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而是跨学科的交流和表达,涉及美学、哲学、科学、历史、电影等方方面面,具有艺术性和创造力,既能吸引儿童也能让成人驻足。而中国的市面上存在很多不是真正意义的图画书。它们文字量很大,说教的成分过重,丧失阅读趣味;也并没有把握图像叙事的语法,能清晰流畅地用图画讲故事,与文字叙述完美合奏。很多由儿童小说、散文,甚至成人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图画书,以及一些“怀旧或自传式题材”,都影响了中国图画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本土原创出版可以在主题选择中关注跨文化的“共享价值观”,寻找那些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永恒的感受,去掉那些形式化的伪图画书,并从源头上重视图画书的不可代替性,从而在学习中更好地成长。

兼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意识

从图画书发展史来看,图画书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紧密。它的发展深受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影响。而本土原创作品在过于提倡“中国味道”的过程中,插图表现形式也相对单一。尤其是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特别提倡的写实主义,以及中国审美教育上的缺失,使得部分读者对写实以外的艺术形式具有抵触心理。

在树立国际视野的同时,“中国图画书要立足于世界图画书艺术之林,必须确立起自己独特的民族身份”。 毕竟,从本土文化土壤中走出来的图画书,最能够成为孕育他生命质地的力量。本土图画书不能少了民族身份,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借用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在图画书艺术形态、内容细节上将民间传统资源注入本土图画书中,帮助世界儿童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比如,书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绘本画家朱成梁在《别让太阳掉下来》中,在色彩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漆器以红色、金色和黑色为主的色调,在构图上则借用了传统漆器以长方形、方形、圆形为主的形式。

作为童书从业者,我们亟须从源头上了解图画书发展的历史,不急于求成,在探索中形成中国本土图画书的艺术趣味,努力让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在世界出版舞台大放异彩!■

(本文作者工作单位为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Read Previous

儿童文学如何承载阿尔茨海默病

Read Next

闪闪发光,点亮梦想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