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之道”——解密《出版的正反面》所映射的主题

文|张  晶

在《出版的正反面》这本书里,我们透过作者徐海关于出版的宏论“正反面”,可以看到作者作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的“里面”——一个机关公务员到著名出版人的历练、成长与成功的心路历程。

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是一个拥有1.3万名员工,连续十五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列“2022年全球出版五十强”第10位、国内出版企业第1位的“文化航母”。作为“内容掌门人”的总编辑徐海,由一个学法学的“文青”淬炼为全国出版名家,其功底、学养、人格、格局是根本的支撑。“没有几把刷子”是不可能取得这些优良成绩的。这“几把刷子”亦可称为“徐海之道”,具体展现为四方面。

 

出版之道

本书是作者对于出版这个行业的全要素、全方位、全链条的概括与梳理。出版业,是个企业、行业、产业;出版人,是个身份、职业、名头;而出版家,则是把出版作为事业的价值认同、格局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人的褒奖与代名词。

在本书里,作者对编辑的分类,对优秀发行人的要求,对出版人素养的理解等,都说得明明白白、条缕分明。作者对出版的任何一个“细节”的“精准把脉”,在管理中对症下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自然会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的经历丰富,从机关公职人员做到社长,从社长做到集团总编辑,对出版的“门道”“规则”了如指掌。如在宏观层面,作者梳理出了一个“头部”出版社的要素——“有明确的组织愿景和目标,有优秀的社长和总编辑构成强有力的领导力,有富有职业素养和专业素质的编辑发行队伍,有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自身善于变革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图书需求市场。特别重要的是有一个对出版使命有清晰认识的上级主办单位或大股东”。

其他诸如“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出版是系统工程,取之不竭的资源”,通过出版“大工程”而深度开发“衍生品”,“大工程的协同”等,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其生命力,其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可操作性是全国出版业的上佳范例。

 

为官之道

就出版本身来说,同样有“科层制”的构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这种设置,只要管理的幅度与层次足够合理、科学,对包括出版业在内的各类体制都十分重要。

就业务来说,本书对每一个岗位都列举出了这个岗位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明晰、简便、易行。如第二部分“作为组织的出版社”,作者提炼出了编辑的“六个层次”,并就“一等编辑”提出了核心素质:强烈的阅读兴趣、看榜和盯盘、对文字和出版的极度热爱、对现状和趋势的敏感认知、对社会心理和知识动态的高度关注。

作者还对于“一张蓝图绘到底”有着切肤的认识。作者写道,如今出版业“大部分情况是领导变动后‘各绘各的蓝图’,频繁更换领导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出版社的健康发展体现为负作用。因为出版社的产品开发基于思路,而领导经常更换则意味着思路经常变动,易导致读者对出版社的认同度下降”。

“为官之道”在本书里,体现出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多重思维:如关于“主题出版”“宏观思考”“愿景”的战略思维;如“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思维;如本书展开的多个关系“范畴”的辩证思维;如全书贯穿的主线及当下的网店营销、新媒体矩阵“思库”“马提尼”,如号召员工成为“思想者”,如作者也是营销人,编辑是营销主体也是营销客体,发行员是重要的营销主体等的创新思维和“出版的陷阱”“法律底线”的底线思维等。

 

治理之道

就当下热议的“社会治理”而言,与传统的“社会管理”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本质性的不同。“治理”强调“共建共治共享”,各个主体间的关系要由过去“管理”的上下级“命令-服从”关系转变为“平等-融合”关系。人人都是治理的参与人,也都是治理成果的受益人。本书以“治理”的理念为主导,试图阐释“出版社的兴衰,人人都是主人”的思想。

通常认为,作为传统管理者的领导,一般不情愿以平等的身份和员工“平起平坐”。长此以往,员工得不到尊重,利益不能共享,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进而危及出版社的发展乃至生存。在“人员流出与流入”专题,作者将此作为一个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思考,作者忧虑地坦承“人才的净流出还是净流入是判断一个出版单位由兴变衰还是由衰变兴的明显信号”。

《出版的正反面》最后一个专题是“出版的陷阱”。这一部分,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为该书撰写的序里这样评价:“集中从‘反面’来梳理多年来出版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失误。重点从管理角度分析导向与质量问题,并从法律角度,对非法与违规问题、侵权与被侵权问题、出版物中的淫秽与色情问题、出版物中的侮辱与诽谤问题、出版物中的照片与肖像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出版单位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在展开这些内容时,作者较好地把握了这些问题法律与出版的专业性。此外,这一部分还引证了丰富的相关案例,增强了可读性。”

在本书里,作者用“第三部分”的篇幅写“经营的细节”,说明了作者对“经营”的重视。如“第三部分 经营的细节”的“第四章 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工程与单本书”中,作者就“大工程成就单位和个人的品牌影响力,大工程的铸造和人才培养,大工程对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国有出版单位在大工程出版上的特有优势,大工程的协同及两个效益:成也大工程,败也大工程”进行了全方位的简介概括与叙述。

在《出版的正反面》里,作者多次写到了“每一个人”的作用,强调对编辑、发行、销售等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与保护。在本书里,作者多次写到了编辑与作者有效互动而使出版不断“衍生”,丰富出版作品的场景。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大工程”——“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现在已经出版系列图书200多册。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而多个优秀编辑的接续努力,使这套丛书在全国具有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力。

 

君子之道

如果写“出版”,就不能专写“出版”;同样,如果读“出版”,就不能只读“出版”。笔者在深读、精读本书的字里行间,分明看见了作者徐海那浓郁而朴实、纯粹而本真、讲究而温暖的君子风范。这里所说的“君子之道”,就是本书作者徐海总编辑的“为人之道”,说得再准确一点,“为人之道”是指他对待下级同人的君子般的大仁大义大德。

作为领导者,不仅要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氛围,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恰适的平台,也包括在严格要求员工的基础上,提高员工对作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如作者倡导编辑的“主体意识”,树立和强化“出版成就作者、编辑服务作者”的理念。作者主张“名编辑”都是“包容的开放者”,“用自己的高水平服务成果成就委托者权利的实现”。作为总编辑的徐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因为每一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独到的知识结构,作为一级领导,“千万不要和下属比专业、比水平”,“对于不听话、不听指挥的高手编辑,尤其要尊重、关心并成为朋友。嫉妒、报复、看不惯,以及当众和背后的轻慢,乃出版社社长之大忌”。

总编辑是领导,更是一个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人。作者把自己的具象写进书里,让读者感知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有血有肉、可敬可亲、亦师亦友的“领导”如何也食“人间烟火”。

此外,原创性也是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作者自己在扉页里鲜明地题词:“从业三十余年,写自己经历并明了的事,不讲别人说过及自己说不清的事。”这既是作者的“自谦”,也是作者的实事求是、自知之明与高风亮节;很好体现了该书的独创性、独到性、独一性。

最后,本书用链接的方式引用独立案例11个,在正文撰写中关涉的例子超过70个,而正文里顺带提到的实例,几乎俯拾皆是。这些案例、示例、实例,多数都是作者自己的亲历、亲为、亲处,因而大大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更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和信服力。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作者为上海政法学院警务学院客座教授、研究员、二级作家)

 

Read Previous

在“刀尖”上飞舞,一个月如何“出鞘”

Read Next

儿童文学如何承载阿尔茨海默病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