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贵书店:一家最像书店的书店

书店店主和顾客可以是朋友,但买卖关系才是基础。

记者|周海宁

不贵书店开店至今已有七年之久,现在已然成为济南的一处标志性地点。它不卖咖啡,不卖文创,不做点心,不承办活动,卖的只有书。书店的牌匾看着已有些年份,内部格局也较为狭窄,书架与书架之间只留一人的宽度,书紧凑地排布在书店每一处角落,随着书店一起安安静静地躺在大明湖畔的一处小巷子里,读者要进书店只能走路或者骑车。在众多书店纷纷转型、玩法多变的时代,这样的书店显得古朴至极,却依然能做到人来人往。

不贵书店,顾名思义,这家书店的书都不贵,基本上都以五到六折的价格售出,每一本都是正版,即便如此,这家书店能够做到一天内线上和线下各均近万元的收入。价格之实惠,引来了很多回头客,书店店主也凭此积累了庞大的顾客群体,迄今为止已有四万余人。

这样瞩目的成绩让很多书店主理人及想开书店的人向往不已,但这条路却难以复制,因为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店主王树增长久以来积累的顾客资源,更是他作为店主培养出来的特殊性格,以及他对开书店的独特想法。总结来说,便是两个字:纯粹。

 

开书店的纯粹目的:赚钱

不贵书店的一处书架上挂着一块木板,进门便能看见,上面贴满了照片,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开书店?”“为了赚钱”。

这样四个字显得尤为醒目,而回顾王树增开店的经历,便能知道这些话的来历。

在开书店前,王树增白天上班,晚上去芙蓉街小巷、大学城等地摆摊卖书,摊上畅销书和小众图书都有,顾客和自己聊书时,王树增知无不言、侃侃而谈,一来二去和很多顾客建立了联系。

然而,摆摊生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受限于各种因素,王树增决定开一家实体书店,把自己卖书的营生稳定下来。为了开书店,他需要节省成本,于是他奔波许久,找了心善的房东,租下巷子里的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店面,同样,也少不了与出版商进行“谈判”,将图书的进货价格压到最低。

“只有手里有钱,才能借到更多的书,才能在这个行业更有话语权,才能进更多品类的书,才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可能给自己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在王树增眼里,只有开了书店,才能更好地延续自己的热情——卖书;而为了把这家书店开下去,他需要拼命地赚钱。王树增也确实通过书店赚了钱,据他透露,线上和线下的收入每天可以达到七八千,线下营业额过万是常有的事,多渠道引流,线上销售能上万元。

 

店主和顾客之间是纯粹的商业关系

王树增口中的“开书店是为了赚钱”并不是只重视经济效益,相反,他也有着文化情怀。但没有根基的文化情怀无法永恒,王树增做到了在正确的关系之上延续自己对书籍的热爱。

从开店历史来看,王树增能够把不贵书店做成功,少不了前期顾客的积累。自摆书摊开始,他不断地和往来顾客交流聊天,一步步锻炼自己的卖书能力,今天,他面对所有顾客依旧是热情满满,顾客向王树增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他会诚恳地给出自己的推荐。

在王树增的朋友圈中,那几句“爱大家啊”成为每篇文案的必备结束语。2024年春节期间,不贵书店每天不打烊,在年三十的上午他发了一条朋友圈,里面写道:“我看重的不是一天的营业额多少,而是哪怕只有一个人愿意在年三十来不贵书店,她/他们的愿望不会落空。”而日常的不贵书店也是半夜两三点仍亮着灯,等待着需要它的读者到来。

无论是从行动还是朋友圈文案中,王树增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顾客的爱意。然而,当问及他作为店长和顾客的关系是什么的时候,他回答:“纯粹的买卖关系。”

在王树增看来,店长和顾客的商业关系越纯粹越好,因为和顾客产生友谊都是潜移默化且带点偶然性的。“你认为他好相处,他认为你童叟无欺、物美价廉,这样既建立了彼此纯粹的买卖关系,也能建立起友谊。”

为顾客挣得最高利益,是王树增一直坚持的做法。在他的朋友圈中,有一篇文案记载了一家三口无意来到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自然教育科普主题巡展游玩,并十分认可巡展的内容,有意和中国国家地理合作,向对方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价格实惠,“我知道你们和其他平台或者个人合作了,但我不要佣金,我不喜欢、不愿意,再高的佣金也无法打动我,我只是觉得这个展览的内容值得让更多孩子看见”。

在这样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买卖关系中,王树增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做活了不贵书店。据他统计,现在的顾客已达四万人,其中八千左右的读者常来买书。这大量的顾客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联系起来的,为给顾客一一回复消息,王树增拿好几部手机,才得以运营这样一个庞大的读者群。

为了不辜负这些顾客,维持顾客和自己之间纯粹的商业关系,王树增竭尽全力为读者挑选图书。王树增这种慧眼识珠、果断判定的能力是通过长期实践积累而来的,在选品时,他首先判断这本书能否卖,并且注重品质,同时,王树增认为选书的时候还要引导读者。朋友圈中的推书文案都由王树增亲手撰写,书的简介、作者、特点等内容十分详尽。

 

开纯粹的书店,过着纯粹的人生

不贵书店吸引来了很多读者,人们在这里和店主、其他顾客倾谈,找到自己的同好,甚至伴侣,有如一个读书俱乐部,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空间。而王树增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家书店打造成这样一个文化空间。“因为只要把书卖好了,卖到读者认可自己,书店所有的意义便产生了,不论是文化读书空间,还是同好人的俱乐部,抑或是其他用途。就好比人生要追求很多目标,但是只有活着这种意义才会存在。”

不贵书店的书十分多,塞满了书架,堆满了地板,王树增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顾客,所以这家书店不做咖啡,不卖甜点,不卖文创,也不承办活动,只是卖纯粹的书,纯粹地卖书,提供读者最需要的价值——书。因为王树增认为,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但人们走进巷子,决定他们买不买,决定他们是否再来,完全取决于书店自己。

不贵书店的这帮顾客恰恰也喜欢纯粹,需要纯粹。在豆瓣和小红书上,很多读者表示:“能在这里的犄角旮旯找到不常见的书,就是得使劲儿找。” 也有读者表示,在喧嚣的快节奏时代,不贵书店能让人安静地寻找书、抚摸书、挑选书,是一片难得的“绿洲”。还有读者在写有关不贵书店的拜访日记或者推荐帖子时,也开始学着王树增的朋友圈,在文案最后写下“爱不贵书店”这几个字。

在各行业都越来越卷的环境下,王树增能做到踏踏实实地卖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便是他的开店之道。

“高筑墙”是王树增恪守卖书,强化自己的优势,“广积粮”指积累实力,而“缓称王”也是他在众多书店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低调,用王树增的话来说,就是“不研究同行,不评判同行,不做意见领袖,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因此在问到是否能给同行一些建议的时候,王树增也不做回答:“没有什么建议给大家,大家各自开心就好。”

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为旁人所影响,这是王树增开书店的态度,也是他一贯的生活风格。

在朋友圈中,王树增发了很多条妻儿的照片和视频,记录了自己的点滴生活,每张照片拍得不能再平凡,却充满着烟火气,文字有长有短,文风诙谐,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家人的爱。能够感受到,王树增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享受并珍惜着身边的一切,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

Read Previous

传统老社如何玩转小红书

Read Next

新一轮“多多读书月”如约启幕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